03.04 宋高宗為什麼要選擇宋太祖的後人作為皇位繼承人?

用戶5547788937


宋高宗之所以會選擇宋太祖的後人作為皇位繼承人,最主要的原因是經過“靖康之禍”,金兵將所有能夠抓到的皇族子弟,都抓了起來,俘虜到了金國,宋徽宗的後代,也就是宋太宗的後代,除了宋高宗趙構而外,朝中幾乎沒有一個了,可以說,金兵的侵略,幾乎絕了宋太宗一脈的後。

而作為宋太宗後人的趙構,本來是有一個親生兒子的,但他年僅3歲的兒子,由於在苗傅和劉正彥發動兵變,逼迫宋高宗下臺,禪位於這個3歲的兒子過程中,呼來喝去、搶來奪去,驚嚇過度,給嚇死了。

而趙構自己呢,因為被金兵從北到南、從東到西一直追殺,又遭遇部下兵變,不僅嚇破了膽,而且嚇得喪失了生育能力,從此沒有再生子嗣。因此,趙構無後,這也意味著在趙構的視線範圍內,宋太宗一脈無人。

自己沒有生育,左右又無子侄,在這種情況下,趙構將宋太祖的七世孫趙伯琮接到宮中撫養。趙伯琮生於北宋滅亡這一年,即1127年出生於浙江嘉興,6歲被趙構帶入宮中,1162年被立為皇太子,改名趙眘。同年,趙構倦於朝政,提前退位,將皇位禪讓給他,是為宋孝宗。

宋孝宗當了皇帝后,曾力圖振作,有志於恢復故土,上位第二年就任張浚為帥,整軍北伐,而且在短短一個月之內,恢復多地。然而,由於宋朝軍隊各自為政慣了,非常不團結,在金兵的反撲下,紛紛逃竄,結果在宿州符離慘敗,又不得不向金兵求和,再次與金人簽訂了屈辱盟約“隆興和議”。

宋孝宗在位27年,其中前25年,趙構依然健在。雖然宋孝宗曾經發動過北伐,但整體來說,宋孝宗當政期間,趙構還是不很放心,經常給予掣肘的。宋孝宗自己呢,儘管有振作的想法,但能力不行,魄力不夠,故這個皇帝當得比較窩囊。所以,他幹了27年後,也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一邊休息去了。


帝國的臉譜


簡單來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前提:宋高宗無後

1127年二月,汴京陷落,北宋滅亡。金人《宋俘記》載:“既平趙宋,俘其妻孥三幹餘人,宗室男、婦四千餘人”宋朝近支宗室幾乎被掃蕩一空。

同年五月,流竄在外的康王趙構登基,改元建炎,建立南宋,是為宋高宗。

宋高宗此前只有五個女兒,全都被金人擄走,但稱帝一個月後,他就迎來了第一個兒子——趙旉,這也是他唯一的親子。

雖然當了皇帝,但宋高宗仍然喜歡逃跑,金人一攻他就跑,剛出生的趙旉也跟著顛沛流離。趙旉出生在宋朝的南京(今商丘),不過宋高宗覺得這地離邊境太近又無險可守,不可久留,就南奔到了揚州。

1129年,金兵入侵淮南,宋高宗又跑到了臨安(今杭州),並在此遇上了苗劉兵變。宋高宗被憤怒的軍人趕下了臺,幼子趙旉登上皇位。

一個月後,勤王軍攻入臨安,宋高宗復位,趙旉被冊立為皇太子,隨後隨宋高宗抵達建康(今南京)。

在南京,3歲的趙旉夭折,宋高宗哭得死去活來,原因很簡單,他已經失去了生育能力。這還不是什麼秘聞,三天後就有人上書進言宋高宗:“擇宗室之賢者,使視皇太子事俟。皇嗣之生,退居藩服。”

此時宋高宗才23歲,如果他生育能力正常的話,也沒誰敢這麼直白。事實的確如此,宋高宗追封趙旉為元懿太子後,再也沒有生出一兒半女,不得不考慮選養子的事。

藉口:太祖之後當有天下

《宋史·孝宗本紀》:及元懿太子薨,高宗未有後,而昭慈聖獻皇后亦自江西還行在,後嘗感異夢,密為高宗言之,高宗大寤。會右僕射範宗尹亦造膝以請,高宗曰:“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孫不得享之,遭時多艱,零落可憫。朕若不法仁宗,為天下計,何以慰在天之靈!”於是詔選太祖之後。

宋太祖趙匡胤死後,皇位傳給了弟弟宋太宗趙光義,之後宋朝皇帝都是宋太宗的後人。直到宋高宗這一代,他扯了句“太祖之後當有天下”,這是瞎話。如果宋高宗有親子的話,打死他都不會這麼說,因為他砍了不止一位這麼說的宗室。

《宋史·宗室四》:初,昌陵復土,司天監苗昌裔謂人曰:“太祖後當再有天下”。子崧習聞其說,靖康末起兵,檄文頗涉不遜。子崧與御營統制辛道宗有隙,道宗求得其文,上之。詔年史往案其獄,情得,帝震怒,不欲暴其罪,坐以前擅棄城,降單州團練副使,謫居南雄州。紹興二年赦,復集英殿修撰,而子崧已卒於貶所。

趙子崧是宋太祖六世孫,靖康之變時任淮寧知府,起兵勤王,被康王趙構任命為大元帥府參議官、東南道都總管。可宋高宗稱帝次年,就找個藉口把他貶到南雄州(在今韶關),趙子崧最終死在了流放地。

趙子崧的悲慘下場源於他是宗室,且帶兵,尤其他是太祖系宗室,應了司天監那句預言,自然要咔嚓。同時期起兵勤王的太祖系宗室,也多是淒涼收場,如趙叔近和、趙叔向都被捕殺。

對於宋高宗而言,金人不是主要威脅,宗室才是,金人來了可以跑,宗室發難可就沒地跑了,一切可能威脅他皇位的因素,都要扼殺,決不能成長起來。

在這種情況下,他選太祖之後繼位的原因絕不是向把皇位還給太祖一系,而是因為這樣對他有好處。

前車之鑑:“濮議”

在宋高宗之前,宋朝皇帝就有絕嗣的,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宋仁宗。

宋仁宗有三個兒子,全部夭折,加上他的兄弟也都早夭,不得不選堂兄濮王趙允讓的兒子為養子,為其更名趙曙,即後來的宋英宗。

宋仁宗離世24個月後,“濮議”開場。

顧名思義,“濮議”就是一場關於宋英宗生父濮王名分的討論,宋英宗為此與群臣開撕長達18個月。

在討論中,群臣分裂成兩個陣營。以王珪為首的一派認為,宋英宗已過繼給宋仁宗為子,以皇子身份繼位,濮王為宋仁宗之兄,宋英宗應稱其為皇伯;以韓琦、歐陽修為首的一派認為,宋英宗應稱濮王為皇考(考是對已去世父親的稱呼)。

雙方爭奪多時,最終以皇考派勝利告終,濮王趙允讓稱皇(不是皇帝),三位王夫人並稱為後(不是皇后),不過宋英宗短命,在位四年即去世,還沒來得及給父母上諡號,所以濮王的諡號仍是王,妻子的諡號仍是王夫人。

宋英宗因短命而沒做全套,但也足夠給宋高宗敲響警鐘了。宋英宗可是宋仁宗實實在在的養子(儘管宋仁宗只是拿他當備胎,後宮一有動靜就把他趕回濮王那裡),也是以皇子身份繼位,最後也能讓宋仁宗沒了兒子。如此看來,選近支宗室繼位,風險很大啊。

決斷:選擇遠支弱小宗室

雖然宋高宗的兄弟子侄在汴京團滅了,但不代表宋朝宗室被團滅了,事實上,宋朝宗室還有很多人。

宋朝的宗室管理比較寬鬆,宗室子弟既可以參加科舉,也可以當官。而且宗室聚集地不止汴京一處,還有西京洛陽的西外宗室和南京商丘的南外宗室。

靖康之變後,西外宗室、南外宗室、汴京逃出的宗室和各地的宗室,組成了宋朝的宗室人員。這其中,出了一百多年皇帝的太宗系勢力是最強的,尤以濮王係為最,畢竟宋仁宗以後的皇帝都出自這一系。

單宋高宗叔祖輩的,就有擔任知西外宗正事的嗣濮王趙仲湜(原來的嗣濮王被擄走了)和擔任知南外宗正事的趙仲儡;宋高宗叔伯輩的也有四人擔任過這兩個職務。

最強的還是齊安郡王趙士㒟,靖康之變時,他就是是權同知大宗正事,是宗室的代表人物。跟孟太后一樣,他是宋高宗繼位的法理依據;苗劉兵變時,也是他發密信讓張浚勤王;岳飛被誣陷下獄時,他上書:“中原未靖,禍及忠義,是忘二聖不欲復中原也。臣以百口保飛無他。”

管中窺豹,濮王系宗室的人數就相當可觀了,宋高宗能夠選擇的子侄輩,絕對有數百人,但一看濮王系這勢力,還是算了吧。

那濮王系以外的太宗系宗室呢?他們也足夠遠,宋高宗要是想找,絕對能夠找到勢力小的,但選他們的話藉口不好找,選太祖系宗室來一句“太祖後當有天下”,說的宋高宗道德水準都上了一個臺階,可濮王系以外的太宗系,總不能來一句“某王后當有天下”吧。

既然不能選太宗系,那就只能是太祖系,選沒當過皇帝的趙廷美后裔就太說不過去了。

太祖系裡面最強的是燕王系,從宋神宗時期開始,燕王趙德昭直系後代可世襲安定郡王,成為北宋宗室中第二個可世襲的王爵(第一個是嗣濮王)。

整個宋高宗時期,安定郡王這個爵位一直在“令”字輩宗室手裡傳承,直到他退位快二十年了,才轉到“子”字輩(宋高宗同輩)。

把時間退回宋高宗選養子的時候,燕王系的人數說不定比濮王系還多,只是政治地位沒那麼高而已。這樣,燕王系也被排除。

宋太祖只有兩個兒子活到了成年,排除燕王趙德昭,只剩下秦王趙德芳,最後繼承宋高宗皇位的宋孝宗,就是趙德芳的六世孫,其生父趙子偁只是個從八品的文官。

宋孝宗的競爭對手趙伯玖,連是太祖哪一系都不清楚,生父趙子彥是個從八品武官,地位比趙子偁還要低。

幻想:生個兒子

收宋孝宗為養子時,宋高宗才26歲,儘管他喪失生育能力已成為朝野公論,但這個年紀大人,怎麼可能輕易放棄,像宋仁宗是一直拖到五十多歲病重了才死心,立宋英宗為皇子。

一方面,宋高宗頂不住朝野壓力,要收養子以防萬一。另一方面,宋高宗不甘心,還想自己完成傳宗接代。

一旦他成功了,這個備胎養子自然從哪來回哪去。如果他選擇大宗為養子,憑藉那些宗正、郡王的勢力,那就真是請神容易送神難了,還有可能威脅到自己親子的地位。就算是沒成功,大宗之子鬧“濮議”這種破事也是容易得多,必須斷絕此等風險。

隨著宋高宗年齡增長,這種不甘心反而強烈了起來,宋高宗為了不讓宋孝宗產生必定繼承皇位的心思,特意再收一個養子,即趙伯玖。宋高宗不顧朝臣反對,故意給了兩個養子同等地位,明確告訴他們:老實點,皇位指不定是誰的呢!

當然,宋高宗最終失敗了,幻想終成泡影,他不得不從兩個養子中二選一,選出了宋孝宗繼承皇位。終宋孝宗一世,提都沒提尊崇生父的事,宋高宗的目的完美達成。


平沙趣說歷史


宋高宗趙構死後,其繼位人是宋孝宗趙昚!

此人身份比較特殊,他不是趙構的親生兒子,只是他的養子,原名趙伯琮!

為什麼會選擇養子?

這個原因就比較簡單!

因為無後嘛!

前朝後周世宗柴榮不就是因為姑父加養父郭威沒有子嗣,這才得以繼承大統。

趙構也是如此!

他原本是有一個兒子的,名叫趙旉,1127年出生,剛好是趙構稱帝那一年生的。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孩子在不到三歲時就當過皇帝,建炎三年,時逢金軍大舉南侵,趙構當起了逃跑皇帝,一路狂奔。引起患從統制苗傅、威州刺史劉正彥等人的不滿。他們發動兵變,軟禁宋高宗。史稱“苗劉兵變”;而後他們扶持小皇帝趙旉繼位。

不過趙旉在位僅僅26天,就因為各路勤王之師平定了兵變,還位於父親。

當然,這件事兒和他沒什麼關係,畢竟就以兩歲多的小孩兒,又是高宗獨子,兵變之後還是跟著老爸到處逃亡。

來到健康後,估計時連日奔波水土不服,加上衛生工作沒做好,小皇子生了瘧疾,身子骨很虛弱。而有一天,一個宮女不小心絆到了地上的爐子,爐子倒地,發出巨響,把這孩子給嚇死了。

如此一來,趙構就絕後了。

為什麼不再生一個呢?

唉,這個說起來就是在戳趙構的痛處啊!

話說就是在他兒子死的這一年,趙構在南逃的路上,正和一宮女行雲雨之事,結果突聞金軍襲來,寶貝受到驚嚇,再也不工作了。宋高宗就因此失去了生育能力!

所以啊,建炎三年是趙構最慘的一年,一路被追殺不說,還死了兒子,更失去了做男人的快樂。

當然,更重要的是,宋高宗從此無後,只能從旁系血親裡面選擇。

怎麼選呢?

從血緣關係上講,兄終弟及,或者侄兒繼位。

不過,靖康之變金軍基本已經把趙構他們家一鍋端,能繼位的兄弟都沒了。話說回來,要是這些兄弟還在,估計也輪不到趙構來做皇帝。那麼接下了就只能從侄子中選!

這裡涉及到一個問題,雖然親侄都沒啥了,但按照血緣關係算,怎麼也得從宋太宗趙光義一脈的族侄裡面選。因為當年趙光義兄終弟及繼承皇位之後,趙匡胤一脈便成了旁系,皇帝一系全是趙光義傳下來的。

而宋孝宗趙昚卻不是趙光義一脈,他是趙匡胤的七世孫,他們家之前一直是一個小小的封王而已,雖然是趙宋宗室,卻算不得直系,而是遠支。

那麼趙構為何會捨近求遠呢?

當然第一點是趙昚是趙構親養的養子,與其親子趙旉乃是同年出生。五歲時便被趙構接入宮中。經歷了喪子之痛且續子無望的趙構將大部分的愛,都傾注到了自己這個養子身上。雖然不是骨肉血親,但也算得上時父子情深。

而且趙昚這孩子為人聰慧機敏,是塊當皇帝的材料,這一點得到了歷史證明。宋孝宗絕對是南宋一朝最有能力的皇帝!

當然,按照史書的官方說法是,趙構心地善良,為人正直,有感太祖一脈受到了不公平待遇,決定還位於太子一脈。

這都是客套話,要是趙構親兒子沒死,你覺得他會不會這樣做。

其真正原因其實還是為了自己的地位。

趙構當年收了兩個養子,一個是宋孝宗趙昚,另一個是趙璩,他們無一例外都是太祖一脈。太宗一脈一個都沒有。

也就是說,趙構從從始至終就沒有想過讓太宗一脈繼承皇位。

為什麼?因為他怕!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明朝的“大禮議”事件。

當年明武宗朱厚照也是沒有子嗣,死後則由堂弟朱厚熜繼位,也就是後來的嘉靖皇帝。

這哥們兒是個刺頭,繼位之後即尊奉自己的生父興獻王為帝,是為獻皇帝,以其為正統皇考;而禮部大臣們所認為的正統皇考明孝宗(明武宗的父親),則被其變成了“皇伯考”。

這樣一搞,搞得明武宗的位置很尷尬,太廟之中,在他和父親之間,居然加了一個叔叔獻皇帝。

而類似的事情在宋朝也發生過!即“濮議”事件!

當時宋仁宗無嗣,養子宋英宗繼位,而其繼位之後,即尊奉生父濮王為皇考,並因此在朝中展開了長達18個月的集體大撕逼,鬧得是沸沸揚揚。

這件事直接影響就是宋仁宗在宗法上沒了兒子,只有侄子。

趙構他也擔心這樣的事情出現啊!

他雖然不能保證趙昚繼位後不會搞類似的事情,但相較而言,風險要小很多。畢竟這個太祖一脈屬於遠支宗室,勢力很小,起不到什麼推波助瀾的作用。其決定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趙昚。而趙昚從小入宮,是他養大的,生父又死得早,感情不是很深。在沒有宗族勢力的羈絆下。自然偏向自己的可能性更大。

事實也確是如此,

而且當時雖然不育,但趙構一直沒有放棄,萬一奇蹟發生了,處理遠支的養子顯然比趕走近支的宗室要來得簡單。

所以,趙構選擇宋太祖一脈,更多的是為自己考慮!


白話歷史君


一、靖康之變,一大批宗室被俘,而高宗自己也絕後。

靖康之變,北宋一大批宗室子弟被俘,根據金人《宋俘記》記載,“既平趙宋,俘其妻孥三幹餘人,宗室男、婦四千餘人”。

可見至少徽宗這一脈的帝統只剩宋高宗一人了。

而宋高宗自己的太子趙旉也在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的“苗劉之變”中受到驚嚇,不久去世,年紀不過三四歲。

加之宋高宗本身失去了生育能力,他這一脈的帝統斷絕,只能另尋其他宗室。

二、找太祖後裔,是為了顯示“天命”

當時宋太宗也是有一些後裔存在的,宋高宗為何不找太宗一脈而尋太祖一脈後人為繼承人,說到底是為了顯示天命。

當時金滅北宋,高宗南渡,江山喪失大半,國事艱難,這種現象對於皇帝來說就意味著是上天的警告。

同知樞密院事李回曰:“藝祖不以大位私其子,發於至誠。陛下為天下遠慮,合於藝祖,可以昭格天命。”

其他大臣也紛紛諫言,請從太祖一脈後人中尋找。

會右僕射範宗尹亦造膝以請,高宗曰:“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孫不得享之,遭時多艱,零落可憫。朕若不法仁宗,為天下計,何以慰在天之靈!”於是詔選太祖之後。

就這樣,為了“昭格天命”,宋高宗最終從太祖一脈選擇繼承人。

正史的記載是一本正經的,而民間筆記的記載就更有意思,更直接了。

據說宋高宗曾遇宋太祖託夢,對他說:

汝祖自攝謀,據我位久,至於天下寥落,是當還我位。

於是宋高宗照做。


微史春秋


宋太祖趙匡胤結束了混亂、黑暗的割據攻伐的時代,經過他多年的努力,最終建立了大宋王朝,趙匡胤建立的宋朝,又稱為北宋。但是在趙匡胤駕崩後,繼位為帝不是他的兒子,卻是他的弟弟趙光義。就這樣趙匡胤雖然建立的北宋王朝,但是北宋後來的皇帝卻都是趙光義的後人。

後來北宋滅亡,趙構建立了南宋王朝,當然還是宋朝。趙構是北宋宋徽宗之子,也就是說南宋的開國皇帝宋高宗趙構還是趙光義的後人。但是在公元1162年時,宋高宗卻把皇位禪讓給了皇太子趙昚。在1187年時,宋高宗去世,那時他八十一歲,在古代皇帝中,宋高宗趙構也是高壽皇帝之一。

得到宋高宗禪讓皇帝的趙昚,就是宋孝宗,但他卻不是趙構親生子,而是趙構的養子,趙昚的本來身份是宋太祖趙匡胤七世孫。就這樣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了宋太祖這一系。

那宋高宗趙構為什麼選擇宋太祖的後人作為皇位繼承人呢?

其實,宋高宗之所以這麼做,也是沒有辦法的,宋高宗只一個親生兒子,卻在兩三歲時就夭折了。而後來宋高宗則一直沒有再生下皇子。為了江山社稷,宋高宗只得從宗室中選擇作為自己的養子,這時他就選中了六歲的趙昚,趙昚也得在宮中撫養。從而趙昚後來有了被立為太子之事,和得到宋高宗禪讓皇位之事。

宋孝宗趙昚繼位,也就是宋朝皇位又回到宋太祖趙匡胤這一系,而宋孝宗趙昚在位期間,他平反岳飛冤案、用主戰派大臣、意在收復中原。在政治上,他加強皇權、整頓吏治、重視民生農業等,經過他的施政治理,從而有了乾淳之治的局面,所以宋孝宗趙昚在南宋皇帝中,也算是一個頗有作為的皇帝。他被後世稱為“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

宋高宗之所以會選擇宋太祖的後人為皇位繼承人,簡單點說,就是因為他只有一個孩子,卻還夭折了,他只得收養宗室的孩子為養子,而剛好被他收養的是宋太祖的後人。所以作為宋太祖後人的趙昚能繼位為帝。

宋高宗趙構僅有的親生子就是趙旉,趙旉又稱為宋簡宗、南宋正安帝、元懿太子。他去世時才兩三歲。

在趙旉生前,作為宋高宗獨子他是深受宋高宗疼愛的。出生沒多久就被封為檢校少保、集慶軍節度使、魏國公。

不過趙旉雖然在三歲時就夭折了,但他卻還曾做了二十六天的皇帝。那是在宋高宗時期發生了劉正彥、苗傅發動的劉苗兵變,結果宋高宗被軟禁。

宋高宗被軟禁後,就讓宋高宗之子趙旉即位。不過之後當宰相知道宋高宗被軟禁、趙旉被立為帝的消息後,就召集各地將軍勤王平亂。所以在各地將領的出兵下,宋高宗又得以復位。

當然宋高宗復位後,趙旉就只得退位。而趙旉從即位到退位一共只有二十六天。

後來宋高宗帶著趙旉從杭州離開去了建康。不過趙旉在建康卻生了病,而悲劇的是,在趙旉治療期間,因為有一個宮女不小心碰倒了地上的爐子。爐子碰倒於地發出很大的聲音,沒想到就是因為這很大的聲音,就把兩三歲的趙旉嚇死了。


趙旉死後,宋高宗非常傷心,大哭三日,而後追封趙旉為元懿太子。宋高宗失去僅有的親子趙旉後,就再沒有生下皇子,所以後來皇位就傳給了養子宋孝宗趙昚。


中孚鑑


宋高宗的人生在建炎三年時,發生了第二個大轉折,他失去了唯一兒子的同時,也失去了生育能力,這樣一來,無後的他只能從旁系宗室中以過繼的方式選擇一個帝國繼承人。

按照一般情況,繼承人的人選會從宋太宗一系之中產生,但是到了宋高宗這裡出現了兩個相對棘手的問題:

其一,靖康之恥,宋徽宗趙佶一家子除了宋高宗趙構全部被一網打盡,去五國城給金人為奴放羊,這樣一來,趙構這一輩的近親就全沒了,要找也只能從更遠的旁系,也就是宋徽宗的兄弟裡面找後代了。

其二,除了宋徽宗一家子,他的兄弟們,以及更遠一些的宋太宗宗室家眷也被俘虜了大半,雖然還留下不少,不至於選不出繼承人來,但是,宋高宗幹了一件事情,得罪了宋太宗一系的後代,這件事情就是金人曾經提出放歸宋徽宗一大群人的提議,然而,宋高宗雖然沒有拒絕,但居然沒有任何表示,不做任何努力,這個事情就跟金宋之間尬聊了一下,就輕飄飄過去了。自此以後,金人再沒有表示送還趙宋宗室,而高宗也再也不提。

這個事情算是完全得罪了宋太宗一系。畢竟五國城立吃苦的還有好多宗室的家人啊,宋高宗出於政治考慮,不願意見到皇帝老子跟皇帝哥哥可以理解,但其他宗室可想著一家團聚的呀。

得罪了宗室,這個事情對於皇帝來說,其實也不算什麼大事,畢竟對權力沒有什麼影響,但是,如果選擇一個得罪了的宗室後代成為皇帝繼承人,對於宋高宗就不太美妙了。因為這樣一個繼承人等高宗魂歸九泉之後,指不定就推翻老趙的所有政治方針,甚至於可能隱蔽地“詆譭”一下老趙的人品。

鑑於這種風險出現的可能性極高,老趙必然是不可能選擇宋太宗一系的後代作為帝國繼承人。

同時,為了貫徹老趙的綏靖主義路線,宋太宗系的宗室因為長期活躍於政壇,並不利於宋高宗的掌控,但是選擇長期被遺忘的宋太祖後代,那這樣的問題就不存在了。選擇宋太祖系繼承人,有這麼兩個優點:

其一,讓太祖系重新繼承大統,這對於宋高宗而言,這是一個十分優秀的刷聲望的方案,有利於宋高宗爭取那些潛藏的主戰派的好感,以及塑造一個更良好的民間形象。

其二,選擇已經生活在民間的太祖系後代,被選中的太祖系後代必定對宋高宗感恩戴德,這就更有利於老趙身後的“千古英名了。

趙構實際上很雞賊,是個相當厲害的皇帝,只是他的厲害主要體現在了“政治權謀鬥爭”上面,而非進取心。


江畔初見月


1129年,宋軍大敗渡江的金軍,收攏的金軍雖然北退了,但宋高宗這次可被金軍的窮追不捨嚇得惶恐不安,戰鬥結束,他仍心有餘悸,在反覆確定金軍不再南下後,才於1132年回到臨安,也就是杭州。宋高宗趙構這次可真是嚇破了膽,留下不育之症,潘賢妃早年給他生過一子名叫趙旉,但由於戰亂,輾轉各地、顛沛流離,幾年前就死了,皇儲空缺,宋高宗還無所謂,認為自己能生,但底下的大臣們深感不安,特別是動盪的局勢下,只有定國勢才能穩人心,於是紛紛上書挑選候補繼承人。

宋朝皇帝世系圖。

本來宋高宗沉浸在獨子夭折、無生育、還師北上的痛苦與矛盾中,朝臣又讓他擇繼承人,開始是很牴觸的,還把幾個上奏的大臣給查辦了,後來宰相範宗尹好心相勸,孟太后也吹耳邊風,說民間有懷念太祖皇帝的風向,當年太祖皇帝英明神武,一統天下,但子孫卻沒承嗣繼統,後來的仁宗皇帝也把侄子養在宮中,有此先例,不如擇太祖皇帝的子嗣,選年齡小的養在宮中,暫備儲位,以安天下心。

孟太后,本是宋哲宗的皇后,因為被廢為道士,躲過了靖康之難,她兩次於大宋國難時垂簾聽政。

當年趙匡胤是有後人的,但把皇位傳給了弟弟趙光義,宋高宗趙構也就是趙光義這一支的,而金軍南下,靖康之難,死的死,擄的擄,趙光義這一支基本生死凋零,於是國家動亂之際又開始懷念當年的太祖趙匡胤了。其實對於宋高宗趙構來說,是選擇太祖這支還是自己這支的後人當繼承人,從情感上講沒有實質的區別,反正都不是自己的孩子,跟自己的血緣關係都很遠,所以宋高宗的“立嗣”問題,其實是“擇賢”問題。

趙構有一兒子叫趙旉,南宋初曾經爆發苗劉兵變,趙構退位,趙旉還一度當過小皇帝,後來3歲死了。

剛好人心所向的是太祖的後裔,那他剛好可以順應人心,既能祭慰太祖之靈,又能天下歸附,於是在民間尋找太祖這一支的後裔,趙構是太宗的六世孫,按長幼順序,就應該找太祖七世孫,也就是“伯”字輩的後裔,1132年宮廷宗族事務官員開始尋訪,這些“伯”字輩後代共有1645人,按趙構的意思,選10歲以下的齡童,各方面條件較好的,排定了10人,先帶了2個給趙構看,一個胖的一個瘦的,胖的叫伯浩,瘦的叫伯琮,本來趙構看中了胖的,身體結實,好養活。

當年趙構派人選太祖七代後裔時,宋孝宗的父親僅為嘉興縣丞,圖為宋孝宗趙昚畫像。

這時發生了一件事改變了趙構的想法,一隻貓從宮殿裡穿過,胖的叫伯浩的頑劣心起,跑過去就是一飛腳把貓給踢直了,而瘦的叫伯琮站的筆直,目不斜視,趙構覺得這胖的孩子如此輕狂,不堪大任,反而瘦的規矩,於是留下了瘦的伯琮,交給張賢妃撫養,為了以備萬一,幾年後又選了一位太祖七世孫,名叫伯玖的養在宮中,兩人在宮中養了近30年,經過層層考驗,趙構最終選擇伯琮為皇太子,改名為趙眘,是為宋孝宗。


圖文繪歷史


這件事明面上是趙構說孟太后託夢,要還政太祖系。

及元懿太子薨,高宗未有後,而昭慈聖獻皇后亦自江西還行在,後嘗感異夢,密為高宗言之,高宗大寤。會右僕射範宗尹亦造膝以請,高宗曰:“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孫不得享之,遭時多艱,零落可憫。朕若不法仁宗,為天下計,何以慰在天之靈!”於是詔選太祖之後。

但趙構是什麼人?在河北當大元帥的時候,率領數十萬義軍和官軍,在眾多將領請戰的前提下,不顧士氣消亡,繞著開封一圈進軍就是不救,坐視開封淪陷,二帝被俘,直系皇親被一網打盡的情況下,從容逃到南方之人。這種人會因為一個夢就還政於“太祖後人”?趙構選太祖系後人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在確定自己生不出兒子之後,選了一個實力弱、背景弱的太祖系小孩繼位,這樣確保這個孩子便於控制,背後沒有強大的宗族勢力,而且會對自己感恩戴德,不會發生“孩子即位後要讓自己親爹被追封為皇帝“的事件,即宋代發生過所謂的“濮議”。

一.南渡之初,有很多有實權的宗室,最後都被除掉

靖康年間,太祖後裔趙子崧是淮寧知府,起兵勤王,有一定的實力。趙構繼位後,司天監便傳出了“太祖後當再有天下”的讖語。於是在趙構登基的第二年,便將趙子崧流放嶺南,就是怕他應驗讖語。

魏王趙廷美的後人,趙叔近被殺在當時是最大的冤案。趙叔近當時是秀州知州,杭州一個將領陳通叛亂,趙叔近去平叛。這時,禁軍將領王淵(後來被苗劉兵變殺了的那個)和趙叔近有仇,就誣陷趙叔近通敵,將其囚禁。但是趙叔近威信很高,一些士兵將其放了出來。王淵於是派遣當時還是他下屬的張俊(後來誣陷岳飛的那個),率軍直接擊殺趙叔近。趙叔近大喊“我是宗室”仍於事無補,最後身首異處。事後,王淵、張俊也沒有任何懲罰。相傳,韓世忠也有參與,還收了趙叔近的小妾。

二.太宗趙光義的後人還很多,尤其是“濮王系”

我們知道,宋仁宗無子,所以宋英宗是宋仁宗的兄弟濮王的兒子。因此英宗繼位後,關於濮王該不該追封為皇帝,發生了“濮議”事件。在南宋初年,雖然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這一系後人被金人一網打盡,但是宋英宗的本家“濮王系”卻很興盛。最有實力的要屬趙構叔叔輩分的齊安郡王趙士㒟,任大宗正。此外叔伯輩的還有趙士從、趙士街、趙士籛,南宋初年都擔任過同知大宗正事。岳飛案時,齊案郡望曾說“臣以百口保飛無他”。這個大家族中,能讓趙構收養為養子的,大有人在。可是趙構直接忽略了自己的本家。

三.太祖系最大的一支燕王趙德昭系也被忽略

太祖長子,燕王趙德昭繫世襲“安定郡王”,地位相當高。南宋初年,這個安定郡王的爵位,居然在趙構的叔祖輩“令”字輩裡換了五個人。後來宋孝宗繼位了,安定郡王還是“令”字輩。這一支子孫那是相當龐大了,能當趙構養子的估計不下百人。前面說的貶死嶺南的趙子崧,就是這一系。說真的,這一系其實才是大宋根正苗紅的一系,是太祖趙匡胤的嫡系後人。也難怪趙構對趙子崧忌憚。這麼厲害的一系,趙構自然也是不會選的。

最後選中的小孩,即未來的皇帝宋孝宗,是秦王趙德芳的後人。生父趙子偁,官宣教郎,是從八品的文官。至此可以看到,趙構為什麼要藉口託夢將皇位還於太祖系呢?因為這樣就可以除去本家“濮王系”的威脅。然後再在太祖系中選中無權無勢的孝宗,這樣就完全達到了本文最開頭所述的趙構的真實目的。


杜少說歷史


宋高宗就是南宋的開國皇帝趙構,他的父親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宋徽宗。他的兄弟也就是北宋最後的一位皇帝宋欽宗。

在宋欽宗執政的時期,發生了“靖康之難”。

靖康之難中,宋徽宗和宋欽宗這兩位皇帝被女真人俘虜了,聯同他們一起被俘虜的還有宋太宗趙光義的所有皇子皇孫,都被女真人一網打盡,他們被女真人帶走當奴隸去了。

至此北宋滅亡。

可以說當時唯一的一個宋太宗趙光義的直系後代康王,也就是趙構逃掉了。由於他的血統最正統,所以他被推舉上來當了皇帝,宋高宗就是趙構。

趙構雖說建立了南宋,但是他對女真人的忌憚,就如同耗子見了貓一般。只要女真人來打大宋,他唯一要做的就是逃跑,他跑到山裡,女真人就追他到山裡,跑到海上女真人就追他到海里。

可能是因為逃跑的過程中受到了過度的驚嚇(可能是),宋高宗趙構竟然失去了生育的能力,在他唯一那個兒子死掉之後,他就再也沒有孩子了。

為了讓宋家的江山繼續傳位下去,在選接班人的時候,他們不得不選擇宋太祖趙匡胤的後人來當了。

之所以選擇宋太祖趙匡胤的後人來當皇帝,原因有兩個。

一個就是宋太宗趙光義的後代沒人了,活著的都被俘虜了。

另一個就是宋太宗當年是奪了他哥哥宋太祖趙匡胤的皇位(很多人是這麼認為的)。

在宋太宗那支血脈無人可選的時候,就只能選遠支親戚宋太祖的後人來當皇帝了。

做了這個決定之後,宋高宗趙構就在全國內把趙匡胤的後代,召集在一起。然後經過層層的海選,最終選擇了兩個小孩來作為未來的國君儲備著。

這兩個人趙構把他們放在自己身邊,隨時考核他們兩人的能力。趙構要看看,他們兩個究竟是誰能勝任皇帝的這個位置。

經過長達十年的考察,最終趙昚勝出,他也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宋孝宗。據說他是宋太祖趙匡胤的七世孫。


漢史趣聞


北宋的開國,並不光彩。宋太祖趙匡胤是通過發動“陳橋兵變”上臺的,搶了老上司--周世宗柴榮的兒子柴宗訓的皇位,當時周世宗柴榮才去世一年,兒子柴宗訓年僅7歲。

北宋立國之時,內憂外患,中華大地已經亂了一百多年,從唐末到宋朝開國,53年的時間,中原王朝歷經了五個朝代---梁、唐、晉、漢、周,全部是短命王朝。


趙匡胤登基時33歲,長子趙德昭10歲,有鑑於歷史教訓,趙匡胤的母親要求趙匡胤“萬歲之後”傳位給弟弟趙光義,保證宋朝始終有年長的皇帝坐鎮,以免陳橋兵變重演,趙光義“萬歲之後”傳位給三弟趙廷美,趙廷美再把皇位傳還給趙匡胤的兒子。


這個天才設想就像計劃經濟,我上初中的時候,老師講到計劃經濟的好處時說:社會需要什麼,就生產什麼;需要多少就生產多少,不浪費。


但皇權豈能如此隨意擺佈?趙匡胤確實傳位給了弟弟趙光義,儘管當時趙匡胤的長子趙德昭已經26歲。但是,趙光義當上皇帝后,改變了遊戲規則,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從此皇位就一直在趙光義家傳下去。

一百多年後的1127年,北宋發生“靖康之變”,金朝勢如破竹攻破北宋都城開封后,將北宋皇室近親、王公大臣3000多人全部擄去東北,趙光義的子孫大多被擄走。宋徽宗的第九子趙構,當時不在開封城內,僥倖逃脫,成為“靖康之變”後大宋皇位最合法的繼承人。


“靖康之變”不久,趙構在河南商丘被擁立為新皇帝。之後,趙構被金兵一路追趕,最遠到了溫州,並在海上避難四個月。在岳飛、韓世忠等將領的英勇抗敵下,趙構逐漸穩住了局勢,在杭州站穩了腳跟,並對金採取和議政策。1141年除夕,趙構為換回被金朝擄走的母親韋太后,與金兀朮做交易,殺死了名將岳飛,換回了母親。這事真是做的缺德。


趙構曾經有一個兒子,叫趙旉,3歲那年夭折了。趙構也失去了生育能力,宋氏江山今後誰來繼承?按照禮法,應該是從皇室血緣親的人中選擇。這時候,趙光義的許多後人都被擄走,但還是有幸存者,趙光義的孫子趙允讓就有不少後代,這一支本可作為皇位的繼承人進行選擇。這一支與趙構同輩的後人,在血緣上與趙構已隔了四、五層關係,堂堂兄弟的樣子,血緣也不親了,相當於是農村一個村的族人。


趙構一開始就沒有打算從趙光義的後人中選擇繼承人,而是從宋太祖趙匡胤的後裔“伯”字輩中選擇皇位繼承人,“伯”字輩是趙匡胤的七世孫,算趙構的侄子輩,輩份合適,但血緣上已隔了七、八層,反正都算是一個村的。


趙構從中選擇了兩個人養在宮中,一個叫趙伯琮,另一位叫趙伯玖。趙伯琮性格溫和、恭順,趙構對他很滿意,被冊立為皇太子,改名趙昚。1162年(紹興三十二年),55歲的趙構以“倦勤”為由,將皇位禪讓給養子趙昚,自己當太上皇。趙昚成為宋朝的第十一任皇帝,就是大名鼎鼎的宋孝宗。此後,南宋皇帝都是趙匡胤的後代。

宋孝宗


趙構為什麼為什麼選疏棄親?後世對這個問題多有爭議。我認為原因有多種,趙構沒有兒子、沒有親弟弟、甚至沒有堂弟這樣的近親可以繼承皇位,選隔了四五層和隔了七八層的,沒有什麼大的區別,反正都是一個村的。根本原因在於,趙光義及其後人沒有按照之前的約定將皇位傳還給趙匡胤家,後來發生“靖康之變”,趙光義家幾乎遭遇滅門之災。飽經磨難的趙構已對天命有所領會,開封城破、宗室被擄,足知天命有在。遭此大難,必是天譴。還是將皇位還給人家吧,不是你的終究不是你的。


從宋高宗趙構的經歷看,這人不是凡人,他經歷曲折、命運坎坷,青年時代已練就了強大的內心。他是個做事有章法、心思縝密的人。禪位後,趙構同意宋孝宗給岳飛平反,並同意宋孝宗北伐。宋孝宗北伐沒有太上皇趙構同意,不可能。當初兵荒馬亂打不過金朝,如今經過30多年的治理,積累了國力,那就打吧!只是很可惜,還是失敗了。

趙構替自己的祖上完成了皇位交還工作,總算心安了。趙構命長,直到1180年才去世,活了80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