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東路大鼓簡介

東路大鼓亦名"老東口",是在原登州、萊州、青州三州府農村土調大鼓基礎上,吸收茂腔、肘鼓子等地方小曲精華後,傳入魯北與犁鏵大鼓、西河大鼓結合演變發展而來的一種曲藝形式。其創始人為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掖縣人孫雙賓,傳承至今已有150年左右的歷史。

清末,濱縣人李義成在膠東學會東路大鼓,傳於盲人周勝奎(周金山之父),師徒二人將東路大鼓與梨鏵大鼓、西河大鼓相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魯北"東路大鼓"。

東路大鼓獨樹一幟,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民俗學價值和審美價值。它是研究魯北曲藝流變的重要形式,和其他傳統地方戲曲有著割捨不斷的聯繫;其表演簡潔明快,板式多樣,曲調韻味醇厚,唱腔婉轉清新,說唱並用,吐字清晰,長於抒情,善於表現故事和敘事,道白語言簡練,樸實詼諧,鄉土味濃厚。慢板高亢,舒緩明麗,快板激進,節奏緊湊;許多傳統的短小曲目,唱詞采用鄉間奇聞趣事,多用鄉間俗語,幽默諧謔,反映民風民俗,形象地體現黃河三角洲的民心世情。

1957年山東省首屆曲藝會演,惠民地區(今濱州市)推選周勝奎為代表,參加全省會演,其演唱的曲目《排王贊》,深受歡迎,獲二等獎。周勝魁之子周金山,繼承了父親、師伯的演唱特色,參加過省級的多次演唱,皆獲大獎。

為加強對東路大鼓的傳承與保護, 2009年3月19日,濱城區東路大鼓書院成立。2009年10月,濱城區東路大鼓書院被評為山東省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近年來,濱城區先後挖掘整理東路大鼓曲目30餘個,參加各類演出300餘場次。2012年12月,《雙龍跪臣》獲山東省傳統曲藝傳承成果展演暨第七屆小品曲藝大賽一等獎 。2013年7月,《太師訓徒》榮獲文化部"全國曲藝優秀節目展演"獎。10月,《太師訓徒》獲文化部"第十屆中國藝術節"曲藝門類"群星獎"。

東路大鼓簡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