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司号员回归了?令人感慨,已离开军营三十三年!

司号员回归了?令人感慨,已离开军营三十三年!

图为著名影视剧《我的军号》的司号员近照

说起“司号员”,可能大家已经有点陌生了,但如果提起与这一兵种相关的军事题材影视剧——《集结号》,《我的军号》等,司号声,军号声,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并不陌生。在反映我国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的各大影视剧中,军号声,往往是人民军队的象征,是胜利的号角!

司号员回归了?令人感慨,已离开军营三十三年!

图为中国明代军队使用的军号

军号,作为一种传令乃至士气鼓舞的工具,自我国古代便有之。到了近代以来,受限于国力,我国军队通讯进现代化程度很低,部队之中,用于通讯联络的电台电话等少之又少,因此基层部队的通讯联络往往由吹号解决,而担当这一职务的战士,便被称为司号员。

司号员回归了?令人感慨,已离开军营三十三年!

图为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军队使用的军号

自人民军队在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中诞生以来,我军的司号员编制从连以上部署。早期号谱,与国民党军队相似,分勤务和运动两类。而由于号谱相同,敌我两军对峙乃至作战时时常发生命令被误解的乌龙情况。有鉴于此,同时为了更细化军号所表达的命令,在1931年专门的《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出版。

在该操典中,我军号谱达300多种,可适应战斗类,通勤类,仪式类等多项任务。可别小看我军独具特色的司号制度。号声的及时性,灵活性,在战斗中往往能发挥比战地电台,战地电话更突出的效果。最关键的是,司号制度适应当时我军文化知识水平不高的缺点,能扬长避短,将我军单兵乃至群体作战的消极因素抑制到最小。

司号员回归了?令人感慨,已离开军营三十三年!

图为建国初期吹响冲锋号的战士

可惜,自新中国建立之后,随着我国国防建设的进步,“司号员”曾一度和骑兵一样,由于不适合新时代国防发展需要而在1985年被裁剪。取而代之的便是电子军号光盘。如今时隔33年,“司号员”不仅重返军营,更焕发了生机,最突出的一点,便是新军号制度中由过去的专业兵变成了独立的兵种!

司号员回归了?令人感慨,已离开军营三十三年!

图为我军现代司号员

当然,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新司号制度也在继承的基础之上,做出了许多变化,主要为将号谱重新划为作息类,行动类,仪式类三种。同时,除却人工司号外,开发新型军号播放设备。不管怎样,此次司号制度的再度兴起,无疑将强化人民军队的纪律意识,传承红色基因,振奋士气,塑造新时期军队新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