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1 95後,哪一個瞬間你覺得自己應該離職了?

我朋友說她公司兩個月內入職的3個95後都辭職了。其中,有2個是上午入職,下午離職,還有一個乾的最長5天。我問都是什麼原因啊? "2個當天走的沒說原因,中午收到微信就辭職了,另外一個是因為同事說的一句話,覺得不開心,就辭職了。"

如果說那種瞬間想離職的情況,其實那樣的瞬間真的數也數不過來...... 不過我們都是停留在想象......

如果你最近有離職的念頭,可以看本文。

01

近日領英將15萬份用戶的公開檔案展開統計分析,發佈“第一份工作趨勢洞察”,在網上廣為流傳。

數據顯示,職場人第一份工作的平均在職時間呈現出隨代際顯著遞減的趨勢。

70後的第一份工作平均4年多;

80後的第一份工作平均3年半;

90後的第一份工作平均19個月;

95後是7個月就選擇了辭職。

95後,哪一個瞬間你覺得自己應該離職了?

客戶在求職社交的公開個人檔案,並不能全信,大部分70後和80後的第一份工作時間和公司都經過無數次美化了。

而95後,也剛剛畢業1年而已。

02

不過針對此數據,我問了社群95後小夥伴的想法。他們給了一些自己和身邊95後同學的離職的理由,確實和我們80後,不一樣,比如:

“食堂飯菜不好吃..... 我當天就辭職了......”

“團建要爬山..... 我不喜歡,辭職了......”

“公司廁所太髒了,真受不了,我當天就辭職了......”

“沒有和我交流的同頻小夥伴,我辭職了……”

“領導不行,說話沒水平,我看不上,我辭職了......”

當然,還有95後小夥伴,他的第一份工作在製造業或建築行業,非常辛苦,也堅持了1年多;還有在房地產公司已經馬上工作滿兩年的姑娘,非常喜歡目前的工作。

所以,每個時代的人都不能一概而論。

03

我們都知道,95後有其獨特的地方,他們的父母大部分都是70後,家境更優越,接受了最多的互聯網文化,更加追求自我感受,公平意識更強,更希望工作能體現自我價值。

隨著我國人均GDP的不斷攀升,不同時代人的需求也不同:

70後當年工作是為了滿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

80後當年從安全需求過渡到社會需求和尊重需求;

90和95後的需求已經直接到社會需求、甚至是自我實現。

95後,哪一個瞬間你覺得自己應該離職了?

劉燁.《馬斯洛的人本哲學》: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8

相對而言,95後內心的安全感最強。

所以,95後對職場的關注點不再是一份安全穩定的工作,他們更關心工作環境是不是舒適,工作是否有價值,是否有發展,團隊氛圍是不是友善和諧,工作是不是有趣......

04

無論什麼原因,不開心,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辭職,先辭職再說。這是我們慣用的思維方式。

但是,辭職幾次之後,混一混,你就失去了應屆生的光環,簡歷就越來越難看......

比如:你一年內跳了三家公司,都是採購助理的職位,那麼你如何回答:

“為什麼你三次跳槽,每一份工作內容都差不多,職位都差不多?”

如果辭職不過是換個廁所,換個食堂,換一個老闆,那麼不如你在一家公司把自己能接受的,不能接受的儘量都摸清楚,再去找適合自己的工作,那也會少走很多彎路。

05

前幾天有姑娘給我發消息說想辭職。

上個月領導給同一期畢業的同事申請調薪,最後只有她的調薪被審批通過。

其他幾個同事問她加薪了嗎,她怕大家不開心就撒謊說自己也沒加。

不料,她單獨加薪的事情還是被其他人知道了,在部門被孤立了。

姑娘挺沮喪的說,“雖然我很喜歡目前的工作,但是很多事情需要別人配合,現在其他人都孤立我,我先辭職,再說吧。”

我說這不是很正常的成長過程嗎?就因為其他人孤立你就辭職?

同事不和,換個環境能也不能解決問題。以後還是會出現類似的情況,不如在這裡就把如何處理人際關係這關過掉,實在不行還可以換部門,平臺不錯,不要輕易就放棄。

為了自己的發展而辭職,而不是為了別人辭職。

06

時間是個好東西,可以解釋一切。專注於喜歡做的事情的人覺得時間太快,白駒過隙;沒有事情做的人覺得時間太慢,無比煎熬。

在職場中,我們都希望有一份和自己預期匹配的收入,做一份有價值的工作,有一個比較靠譜的領導,有幾個談得來的同事。然後,以安心工作,穩步成長。

實際情況往往事與願違,你要經歷很多很多。那些不是看知乎回答或讀公眾號文章就能明白的事情。比如:耐心,等待,煎熬,選擇,不解和機遇等等。

無論職場或人生都是一個瞭解自己的過程。

你經歷的所有事情,就是為了讓你自己逐漸知道,什麼人和事情是讓你開心,為之雀躍的;什麼人和事情是讓你崩潰,抓狂,完全不能接受的——是不斷了解自己邊界的過程。

為了自己發展而決定辭職,步步堅實,為了別人或其他莫名的原因辭職,這一次繞開,下次它依然是你的絆腳石。

話說回來,在職場初期工作長短,並不重要, ,在第一份工作中成長才最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