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1 徐淑萍的三次住房变迁

再也不会漏风漏雨

徐淑萍的三次住房变迁

徐淑萍的三次住房变迁
徐淑萍的三次住房变迁

房屋变迁,是40年改革开放成果的真实写照。从红砖小平房,到二层楼房,再到配套齐全的电梯房,今年53岁的徐淑萍亲身经历过3次住房变迁,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1988年,徐淑萍嫁到宜秀区月形社区,那时,公婆、小姑、小叔挤在三间平房里,小两口住在临时搭建的一处耳房里,这间不足10平方米的婚房便是徐淑萍的第一代住房。

回忆当年的居住环境,徐淑萍连连摇头。砖瓦都是公婆在外捡回来的,墙壁自然不平整,门是木板门,每次开关都有刺耳声,中间还有10厘米门缝,窗户关不严,冬天用棉被当窗帘挡风,下雨时屋内用脸盆接水,家具只有一张床和一张桌子。厕所和猪圈盖在一起,屋顶是稻草,经常塌下来,而且臭烘烘。她和丈夫经常苦笑着说,这破房子,什么时候能拆了翻盖一下就好了。

当时这个看似不太能实现的心愿,却在七年之后变成了现实。1995年,徐淑萍和丈夫花了一万多元,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第二代住房。第二代住房是一栋二层楼房,最大不同是有了功能分区,一楼是厨房、大厅、主卧,二楼是孩子的房间以及卫生间,正屋门前铺了一块大大的水泥场,鸡鸭鹅也有了自己的屋舍。“虽然当时没有钱装修,但再也不会漏风漏雨,别提有多高兴了。”几年之后,徐淑萍和丈夫把屋里屋外都装修了一遍,大厅铺上大理石地砖,厨房安装煤气灶,卫生间有了太阳能,还添置了沙发、木椅、电视等家具,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今年夏天,徐淑萍再次为新房忙碌。看新房、选户型,等待抽签、选楼层、拿新房钥匙……她即将搬进祥和南北苑安置小区内。“我家安置了两套,一套120平方米,一套80平方米。”徐淑萍看到新房设计精美、采光良好,乐得合不拢嘴。“我也能和城里人一样,住上电梯房了。”她难掩激动地说,整个小区就像一个大花园,住在这里肯定很舒适。与之前两次不同的是,徐淑萍家的第三代住房来自棚改这项民生工程。“不用自己掏钱,政府建好给我们住,这次换房的幸福感更高,感受更深刻。”徐淑萍说。

(记者/陈娟娟 通讯员/嵇奕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