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对三国中魏延这个人物,该如何评价?

现实中平凡的世界


魏延这个人很值得讨论,因为《三国演义》黑了魏延将军,其实他是一员忠心的大将。接下来,简单评价一下魏延这个人吧。

魏延

1、有军事才能,大将风范。

通过入川之战和汉中之战,刘备发现了魏延这个苗子,他不用张飞,而是破格提拔魏延为汉中太守,足以说明魏延有很强的军事才能。魏延守了数年的汉中,没出过问题,事实也证明了他能行个!

毫不夸张滴说,魏延是刘备阵营里仅次于“五虎将”的将才,蜀汉后期,要是诸葛亮能给他一定的军事权力,相信会有好结果。

魏延

2、长于治军,短于政务。

《三国志》评价魏延说: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可见魏延治理军队很有一手,北伐战争时,他是有一支自己部队的。夸张点说,魏延是个粗人,他打仗管理军队可以,让他处理政务估计够呛。

3、脑子一根筋,不善于打交道。

魏延和杨仪是有大矛盾的,两人为啥有矛盾,原因在于两人都冲动,还不肯退让,两人吵起来时,魏延曾拿出刀威胁杨仪,杨仪委屈地哭了,这场面真是🤣画面感十足。

魏延

4、叛逆军令,自恃矜高,但是忠心。

诸葛亮的遗令明确是魏延殿后,杨仪主持大军撤退。但是魏延不听,因为对杨仪有意见,自己以为自己应该担当大任继续北伐,才闹出了一个悲剧。

不过说魏延想背叛蜀汉投奔曹魏,这是不可能的哈。

大概就这么一个魏延吧。


小刀文史


魏延是三国时代的悲剧人物。

说他悲剧,因为有勇有谋,曾经独挡一面的大将,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的人物,一生没有战死疆场,居然在自己人的手里做了刀下鬼。

自己人也就没啥说,砍死他的还是多年的患难兄弟兼亲密战友马岱。


马岱在诸葛亮北伐中多次作为魏延的副手出现,正面战场马岱绝对不是魏延的对手。

演义中马岱是提前布局,潜伏在魏延身边的人。历史记载是杨仪派马岱杀的魏延。马岱能杀死魏延,那么他肯定也使用了让魏延放松警惕的法子。

魏延为何会放松警惕,不得而知。杨仪已经带了大部队返回了,魏延就算烧毁了栈道,但是人是追不回了。魏延父子只得带了少数部众,甚至明显在人数不多的情况下没有跑远。


不是说魏延造反了吗?魏延傻吗,有这样造反的吗?早知道诸葛亮行将朽木,没有作任何准备。

如果他真的反了,一不跑远,二不降魏,等着挨宰吗?

据《三国志》记载,魏延认为诸葛亮死后还有他自己,说不能因一人之事废天下之事,他建议诸葛亲眷可以扶诸葛亮灵柩回成都,别人都应该留下。而杨仪是领了诸葛亮的遗命撤退,杨仪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魏延和杨仪关系不和,更不愿意断后。魏延就去赶到杨仪前面烧毁了大军返回的栈道,主动攻击杨仪,然后魏延和杨仪两人同时派人上报朝廷指责对方谋反。后主刘禅得到消息问大臣蒋琬、董允谁会造反,蒋琬和董允两人担保造反的是魏延。后来杨仪遣马岱追至汉中杀了魏延。


诸葛亮北伐,杨仪任长史。诸葛亮打硬仗倚重魏延,军中粮草诸事倚重杨仪。杨义和魏延素不合睦,诸葛亮生前从不偏向任何一方,中护军费祎时常以古喻今,在两人之中调停。

如果按照《三国志》说法,有两处疑点。第一,魏延是公认有头脑的人,真的会以身犯险以少数人去攻击大部队。第二,蒋琬、董允身为蜀国核心智囊,“蜀汉四相”其中的二相,能和刘禅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草率的决定谁是叛贼。

《魏略》(裴松之注解)对此有不同记载。说诸葛亮把后事托付给了魏延,因杨仪怕魏延加害所以造谣说魏延想投降曹魏,派兵攻打魏延,魏延怕到时候说不清楚只是逃跑而不应战,最后导致被杀了。

这应该是比较符合剧情的说法了。


如果真的说是魏延人品不行,那也没听说魏延和费祎、姜维有不和的地方。如果说魏延有反骨,当年曹操攻打汉中劝降魏延,也不会被魏延一箭射中仁中(演义上是黄忠)。

魏延当年以部曲追随刘备入川,那时的刘备可是一穷二白。后来他配合张飞作战,独守汉中,跟诸葛亮平定南蛮,屡次北伐屡立战功,可以说战功卓著,魏延动摇过吗?!

如果象蒋琬、董允认为的那样,杨仪人品好值得信赖吗?魏延被杨仪所杀,杨仪有什么权力滥杀大将,还用脚踩在魏延的头颅上大骂“贱奴”。杨仪回到成都,不满刘禅让自已屈居蒋琬之下,所以经常诽谤朝廷,大放厥词。竞然当着费祎的面说早知如此,还不如趁诸候承相死的时候投降了曹魏。


原来想造反投降的人是杨仪。费祎把杨仪的话带给了后主刘禅,刘禅仁厚,将杨仪削职为民,杨仪羞愧而自杀。

凭心而论,魏延和杨仪可能都无反心。他们平时的勾心斗角有诸葛亮节制,诸葛亮死后就变成了你死我活的权力之争。

最起码魏延不会造反,小编担保,如果他真反了,马岱别说奉杨仪之命,恐怕刘禅派人也未必会拿到魏延的人头。


走着聊着


魏延和关羽非常像,他的个人能力非常强,但是性格也非常的狂妄。从战功的角度来看,魏延是一个很优秀的将领,他镇守汉中数年,曹魏始终不敢侵犯蜀汉。在诸葛亮北伐时期,魏延是蜀汉军中的头号大将,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从做人的角度来看,魏延的人品非常差,经常依仗着武艺高强欺负同僚,蜀汉的官员普遍都讨厌魏延。

在刘备自称汉中王之前,魏延只是蜀汉军队中一个不知名的小将。刘备自称汉中王之后,想要选择一个将领前去镇守汉中。蜀汉的大臣都认为这个人肯定是张飞,很多人都提前祝贺张飞,张飞也感觉汉中都督非自己莫属。

然而慧眼识人的刘备却意外的选中了魏延,刘备将魏延提拔为汉中的都督,魏延一跃成为了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在前往汉中赴任之前,刘备安排酒宴给魏延送行,魏延对刘备说:“如果曹操亲自带兵来攻,我就帮助大王抵挡他,如果曹操派遣一个将领来攻,我就帮助大王消灭他。”

魏延达到汉中后,制定了一系列的策略防范曹魏的进攻,魏延镇守汉中期间,曹丕始终没有敢于侵犯汉中。魏延被杀害后,王平继续沿用魏延镇守汉中的策略,多次击败曹魏的进攻。一直到姜维掌权时期,蜀汉改变了魏延制定的防守策略,汉中才被曹魏攻破。

在诸葛亮北伐时期,魏延是蜀汉的头号大将,诸葛亮曾经派遣魏延和陈式攻占了武都和阴平,为蜀汉开拓了两个郡的疆土,被刘禅封为南郑侯。赵云在去世前只是一个亭侯,去世30多年后才被追封为“顺平侯”。

然而随着魏延的军功越来越多,魏延的性格也越来越狂妄,蜀汉军队的很多人都受到过魏延的欺凌。因为诸葛亮偏袒魏延,大臣们在和魏延发生矛盾的时候,往往只能忍气吞声。蜀汉的车骑将军刘琰得罪了魏延,诸葛亮将刘琰叫到军中训斥一番,其余的大臣更加不敢招惹魏延。

不过在蜀汉军中也有一个人不怕魏延,这个人就是杨仪。杨仪和魏延经常吵架,魏延拿着刀子吓唬杨仪,杨仪却始终不肯服软。杨仪是诸葛亮老朋友,诸葛亮在杨仪和魏延之间左右为难,一直没能解决两人的矛盾。

在诸葛亮去世后,杨仪和魏延矛盾激化,蜀汉的大臣普遍支持杨仪,魏延最终被杨仪杀死。魏延是一个优秀的将领,却不是一个人品高尚的人。假如魏延能够收敛性格,肯定能够继承诸葛亮的衣钵,为蜀汉立下更大的功劳。


史海泛舟摆渡人


魏延其人

魏延投奔刘备的时候,刘备已经占有大半个荆州,已经不再是头几年颠沛流离,朝不保夕,每天不是被吕布,就是被曹操追着跑。

魏延是在刘备应邀入蜀的时候,投奔的刘备,这一点史书上有记载:

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

刘备此时虽然占有大半个荆州,但他的志向显然不止于此,此时魏延来投奔,定然是热烈欢迎,而且一来,就能派上用场。

刘备重用

等到刘备拿下益州和汉中,魏延很快就得到了刘备的重用。在刘备自封汉中王之后,蜀汉政权需要留下一个人,来镇守汉中,以防曹魏派兵前来进攻。当大家都认为这个人选是张飞的时候,刘备却意外选择了魏延。

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

从众将士的反应来看,魏延能被重用,显然是得到了刘备非常大的信任,当然了,魏延自己的表现也很好。

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刘备当着群臣的面问魏延,如果曹军来攻汉中,你打算怎么办?魏延慨然回答说,如果曹操亲自带兵来攻,我立刻联络大王您,然后众志成城;如果是其他将领带兵,哪怕人数有十万之众,又有什么好怕的,我要为大王您把他们吃掉!

这样的霸气,蜀汉政权怕是也就关张二人可以与之匹敌了。

不被诸葛信任

与刘备截然相反的是,诸葛亮并不怎么信任魏延。比如有一次,魏延向诸葛亮请求单独率领一万人马,抄小道偷袭魏国首都洛阳,但是诸葛亮坚决不答应。为此,魏延心里对诸葛亮是有很多怨言的,悔恨自己大志难酬。

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还有一点可以证明魏延不被信任的,就是诸葛亮死之前交待后世,魏延被排除在外,而杨仪、费祎和姜维都参加了这次秘密会议。

死得可惜

魏延死的可惜,他原本在赵云死后,是蜀汉第一猛将,但是被杨仪陷害了。他与杨仪本来就有天大的矛盾,但是论心机,武将哪里是文臣的对手。

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

魏延并不同意诸葛亮死前留下的军事安排,执意留在军事前线,继续率军北伐。于是没有了诸葛亮在中间的协调,魏延与杨仪的矛盾被瞬间激化,两人各自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

结果文臣们当然都是站在杨仪一边的,都认为杨仪不可能早饭,但是魏延就不好说了,本来就不太服从诸葛丞相的管教。于是魏延被杀,被杀后杨仪幸灾乐祸。

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仪起自踏之。

魏延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只可惜壮志难酬,如果刘备能多活几年,或许魏延在蜀汉会有更高的地位,也能为蜀汉做出更大的贡献。


李杜文


我认为魏延是一位眼光独特,能力出众,恃才傲物的将领。在刘备和韩玄决战长沙城时。他就看出刘备是个能成大事的人。主动杀了长沙太守韩玄,打开城池,迎刘备入城。这是他的眼光独特。刘备拿下汉中后,所有人认为汉中太守一定是张飞。没想到刘备力排众议,提拔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魏延当场表示:“若曹操带倾国之兵而来,我为大王却之;若偏将带10万人来攻,我为大王吞之。”事实证明,在魏延任职的过程中,汉中固若金汤。足以证明其所言不虚。这是他能力出众的一面。

最后我们说下他恃才傲物的一面,根据《三国志》记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所以和他关系好的没几个人。诸葛亮死后,关于军权问题,杨仪和魏延有过激烈的争斗。并在同一天时间一前一后把弹劾对方造反奏章送到了后主刘禅面前。

刘禅问群臣的意见,结果蒋琬和向宠都支持杨仪怀疑魏延。可见魏延平时的人际关系有多差。据《三国志•魏延传》载:“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

这就是我眼中的魏延一位眼光独特,能力出众,恃才傲物的魏延!


烽火戏诸侯5213


魏延,良将也!

在三国演义里,对魏延作了偏面的描述,实不可信,就好比贬曹颂刘一样,是带着作者主观情绪而作。

即使在三国演义中,对魏延作战时的舍身亡死,智勇双全的描述也是比较肯定的。刘备对魏延的能为也比较肯定,否则也不会舍张飞而任魏延为汉中太守,要知汉中的战略位置比荆州要重要得多,说明魏延的能力要比张飞稍高一筹。

魏延在诸葛亮打压下,军事才能并沒有机会充分发挥。即使这样,还是在西进羌中的战伇中大败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要知道这两个人可是赫赫有名的史上名将。

从战绩上比,魏延所立战功一点不比关羽,张飞少,但人家与刘备关系不一般,这是魏延难比的。从带兵来讲,与关羽难分仲伯;与张飞可不是高一般二般,张飞根木不懂带兵,只会粗暴残横,也因为如此,最后害了自己。魏延守汉中,排兵布阵,守住各个关獈,使曹魏无懈可击,十年稳如泰山。可一到诸葛亮器中的姜维手里,竟输得一败涂地。在战术上勇于冒险,但受诸葛亮节制,连一万兵权都沒有。当魏延请求带兵万人,抄小道奇潼关,但作战求稳的诸葛亮却决不允许。结果几次出兵都打成消耗战,什么事也沒干成。如听魏延的放开打,历史说不定重改。所以难免会发发牢骚,这传到孔明耳中岂能容忍,因此才有死后杀之之心,最后被扬仪污陷害死,实在可叹,可惜。

胡寅曾品价魏延曰:兵行诡道求胜而己,延之计可用甚明,而孔明不从。或谓孔明长于治国而短于将略,或谓孔明凝延不敢委也。


车工00


其实魏延并不是个叛变之人。

魏延入川时受到刘备的重用,当时刘备连关张赵都没带可见对魏延十分信赖。后来被刘备加封汉中太守,虽未加封五虎将(三国志中没有五虎将)但官爵在黄忠赵云之上。后来被刘蝉加封都亭侯与武侯诸葛亮并列为后汉第一二号人物。 诸葛亮不用魏延之计可见诸葛亮对军事一窍不通,事实是诸葛亮只会死打硬攻难以取胜。 看看三国志吧,诸葛无谋魏延难以发挥作用。 诸葛亮死后魏延想继续进攻魏国,但是魏延在外杨仪就得到了诸葛亮负责撤军的任务,但是诸葛亮并没说要杀死魏延,杨仪公抱私仇逼魏延交出兵权,魏延当然不服这个毫无理由的命令想回汉中拒守,但是蜀将追击魏延被破烧了战道落了个叛变的名。



盲客


在写上期文章《蜀汉政权的悲哀:越是讲究官场政治的地方越是人才的噩梦》时,魏延这部分限于篇幅没有展开来写,当时想着就是以后专门成文。结果文章发出来后,网上就有人不同意了:“魏延在诸葛亮帐下是阳溪、卤城等大战的主将,一路被擢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这叫诸葛亮压着魏延?再往上是想让诸葛亮下来还是阿斗下来? ”

刚看到这条留言时,我的心中好是一阵刺痛。但过了一会儿就释然了:网友留言,没有爆粗口就等于是鼓励了。不过,我还是觉得得把魏延好好写一写。对不对姑且不论,好歹算我之一番见解。

首先明确一条:官职的高低虽然是判定受重用与否的重要标志,但并不是唯一标准。在官场上,明升暗降的事例多了去了,曹爽让司马懿当最为显赫的太傅难道是为了重用他吗?对我等小民而言,最爽的事莫过于不用工作就能把钱给挣了,但对这些政局人物来说,钱财乃身外之物,权力才是唯一。所以,我们看诸葛亮有没有重用魏延,看魏延的权力就了然了。

权力无非这么几种:

(1)官职的权力

诸葛亮来汉中前,魏延是“汉中太守”、“镇北将军”、“都亭侯”,诸葛亮进驻汉中后,魏延的“汉中太守”调整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这些官职中,“镇北将军”是武将级别,“都亭侯”是爵位,“督前部”是实职,“领丞相司马”是加官,“凉州刺史”是虚衔。

首先说“镇北将军”。两汉时,将军是高级实权官职,实打实的手里有兵,基本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元帅、大将。但到了三国时,各军阀为了拉拢人才,什么阿猫阿狗都能封将军,导致将军称号贬值,只能作为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类似于我们今天的高级工程师等职称一样,没有多大的实权。“镇北将军”如此,魏延后面的“征西大将军”也如此。

“都亭侯”只是一种爵位。在汉朝时勉强还有一个亭的税收作为自己的收入,到了三国时纯粹是一个荣誉称号了。“领凉州刺史”,凉州此时还在魏国手里,这里纯属意淫而已。魏延后来还升任“前军师”,这是丞相府官中级别非常高的一个官,但可惜也没实权。杨仪除掉魏延后,升任更高的“中军师”,但《三国志》也只是记载“拜为中军师,无所统领,从容而已”。

所以,对魏延来说,最重要的官职是“领丞相司马”和“督前部”。“督前部”好理解,属于军队中前军的总指挥,类似于军团中的一个军长。“丞相司马”权力很大,负责丞相府所有兵马的规划、调动、训练等职,等同于军队中的参谋长,与“长史”一文一武,是诸葛亮府属中的顶梁柱。比如荀彧,就曾任曹操的司马,其重要可见一斑。

不过呢,魏延的“司马”并不是实职,这个“领”字很有含义,它在官吏任命中属于加官、兼职的意思。这种安排就好比如今的青岛市委书记兼任山东省委常委一样,青岛市委书记等同于“督前部”,山东省委常委等同于“丞相司马”,但工作的重心其实都在青岛这一块儿,对山东省的其他工作不具体分管。所以,魏延虽是丞相司马,但平时的工作地点应该在前部大营,而非中军大帐。其司马的职责也被长史杨仪包了,所以,在《杨仪传》中才记载,杨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规画分部”行使的就是司马的职责。

再对比一下。当魏延的“丞相司马”被费祎接任时,史书记载为“为司马”而非“领司马”,在诸葛亮病逝时记载为“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而魏延则从未见过作为司马参与军事行动或称呼“司马魏延”的记载。

此外,魏延后来还被赐予“假节”,在《废李严表》里则称为“使持节”。这个权力(起码上是书面上的权力)非常大,可以不请示诛杀大臣、将领或士兵,蜀国前期也只有张飞、诸葛亮等少数重臣有。可惜,在诸葛亮去世时,只有魏延有假节的权力,但他谁也杀不了,自己反而被杀了。

所以说,那些岗位说明书里的职责看看也就得了,不用当真。在诸葛亮眼中,魏延就是一个军长,打好仗就得了。

(2)军权

作为一名军长,魏延的“督前部”能指挥多少人呢?

首先兵力应该不会太多。《魏延传》记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这里的“请兵”意思是请求诸葛亮派给他兵,说明他平时的兵力应该不会超过1万。

另外,《诸葛亮传》引用的注记载,蜀国“十二更下,在者八万”,说明诸葛亮的总兵力为8万。而根据明朝龙正编写的《八阵图合变说》,八阵图基本组织单位为天衡、地轴、天前冲、天后冲、地前冲、地后冲等组织,详见下图:

八阵图基本阵型

虽不知魏延的“督前部”具体是图中的哪一部分,但用除法一算,也知道不足1万人。

而当时为了防范魏国进攻,蜀国在汉中一直是部署有军队的。魏延任汉中太守时的兵力没有记载,但参考他后来的继任者王平,“时汉中守兵不满三万”,那说明至少应该有2.5万。魏延在接替汉中太守时敢放言:“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没有2.5万的兵力也是不现实的。

这样来看,魏延由“汉中太守”调整为“督前部”,其兵力是缩水了的。那么,多余的兵力哪去了?

我认为是诸葛亮在训练八阵图兵法时,调整到了阵法的其他位置,在一出祁山时交给了马谡指挥。

八阵图变阵图

八阵图遗址分布在永安、广都和汉中的沔阳三处,说明诸葛亮在汉中曾进行过军队改编,就如同三湾改编一样。魏延2.5万的兵力在诸葛亮8万的总兵力框架下,明显凑不齐八阵图,肯定是被部署在其他位置了。

在一出祁山时,马谡是参军,本身不统兵。他指挥的前锋肯定是诸葛亮拨给他的。《王平传》记载:“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说明当时的前锋是包括张休、李盛、黄袭、王平等多支部队的,马谡是总指挥。由于史料缺失,我们不知道张休、李盛、黄袭、王平以前是不是魏延的部下,但我们可以做个推测。

首先,按常理判断,在第一次北伐时,前锋应当由最熟悉地形的兵担当,非魏延手下不可。《马良传》记载,“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蜀汉当时的宿将除了魏延、吴壹,还有赵云(一出祁山时只能作为疑兵)、吴班、陈式、高翔等人,为什么单提魏延、吴壹两个人?因为魏延曾任汉中太守,吴壹任阳平关都督(魏延属下),说明当时情形下大家都认为应当派汉中的老人担任前锋。那么,以马谡这样的新人为统帅,以张休、李盛、黄袭、王平等汉中老人作为协助,就顺理成章。

再者,王平是在汉中时从曹魏投靠过来的,后来又接魏延汉中太守的班。说明王平对汉中很熟悉,很可能当年投降后就一直在汉中呆着。另外,魏延叛乱时,为什么杨仪派王平去平叛,为什么王平吼一句魏延的部下就散了?说明王平很可能是魏延麾下的高级将领,所以士兵才不敢抵抗。而在历史上,杀功臣用其旧将也是老把戏了。

如果马谡成功的话,魏延可能就被架空了。从诸葛亮架空李严来看,这种可能性也是有的。只可惜,最后马谡战败,而魏延则在阳谿大捷中证明了自己的不可或缺。所以诸葛亮才破格提拔魏延,从“镇北将军”越过“前后左右将军”直接为“征西大将军”,从“都亭侯”越过“乡侯”直接为“南郑县侯”,也算补偿了。

(3)事权

作为一名军长,魏延的事权当然就是打仗。但是,他在部队中处于何位置呢?

简而言之,他应当属于中军中的前锋,或者说第二梯队中的主力。

在《废李严表》里有这么几个记载:“使持节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南郑侯臣魏延”、“督前部右将军玄乡侯臣高翔”、“督后部后将军安乐亭侯臣吴班”、“督左部行中监军扬武将军臣邓芝”,这里的“督前部、督后部、督左部”应当都是指中军的编制。如果是偏军,经常要出去执行骚扰、侦察、占领、阻击等任务,没法严格区分前后左右。所以诸葛亮在攻击尾随的司马懿时,“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用的就是督前后左右的主力。而像王平这样“统五部兼当营事”的偏军,则负责“别守南围”。

另外,在诸葛亮出兵五丈原时的兵力部署中也能看出。当时,“(诸葛)亮出北谷口,(魏)延为前锋,出亮营十里(约等于今天4公里)”。这里虽然记载的是前锋,但应当和马谡这样的前锋不同。因为在《诸葛亮表》里记载:“臣先遗虎步监孟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渭水涨,以二十日出骑万人来攻营。臣作竹桥越水射之,贼见桥垂成,便引兵退。”从兵力部署来看,司马懿在东,诸葛亮在西。司马进攻的是孟据(也有人说叫孟琰)而非魏延,说明从兵力部署来说,孟据应当比魏延更靠近敌营。详见下图。

五丈原对峙图

也只有这样部署,才能解释为什么前锋的魏延能比中军的杨仪更早地撤回到傥骆谷。

因此,从事权来说,魏延并无屈才之处。他作为中军里的大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过,也正是因为他始终在中军,没有自由出击的余地,而他平时又实在看不上诸葛亮的军事才华,所以才屡次“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最终导致自己的悲剧。

(4)话语权

话语权里最典型的是子午谷奇谋。不过按常理来说,提不提建议是下属的权力,接不接受建议是领导的权力,也没有什么可说的。

此处的话语权主要是参与中枢决策的权力。按《废李严表》的排序,官职排名依次为刘琰、魏延、袁綝、吴壹、高翔、吴班、杨仪、邓芝、刘巴、费祎、许允、丁咸、刘敏、姜维等。诸葛亮去世前夕,刘琰已经被废,那么“使持节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南郑侯”的魏延就应当是二把手。按理说,诸葛亮去世后,即便不是魏延继位,以他二把手的地位至少也应当能参与退兵决策。但实际上却是“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魏延只能干等着听命令。

这就好比省长主持开会,那些厅长、处长都去了,偏偏不通知常务副省长参会。如果硬说是受重用,那我也只能呵呵了。


三国不求甚解


魏延在三国里的定位:武功韬略属于上乘。可算将帅之才。在西蜀后期应数一哥。其跟随刘备在征服西川时战功很大。后来镇守汉中时,在西蜀属于最好的,十年来内政外交特别出色。刘备还是信任他的。

刘备死后,诸葛亮主持大局。魏延始终被诸葛亮排挤。后终于被杀,诛三族。魏延的悲剧主要是。

其一:诸葛亮重文轻武,对武将防范措施做的很好。诸葛亮对每个人都用计,连环计,让大家互相抑制。 而不是互相配合。

其二:西蜀从刘备开始打天下时就风气不好,帮派气一直存在。顶层:刘备,关羽,张飞绝对是嫡系。中层:诸葛亮,庞统,法正,赵云,黄忠,糜竺,糜芳,简雍等。下层:马超,魏延,颜严,李严,彭漾等。这是层级。还有派系,嫡系、荆州系、西川系。嫡系里包括顶层全部和中层的一部分。这些人,刘备为主。关羽和张飞和诸葛亮就一直不和。糜竺,糜芳也是谁也不服。他们每个人都有特性,刘备对他们是放心有余,管理不足。诸葛亮对他们是利用有余信任不足。刘备集团和曹魏集团的区别就在这里,结局不同的原因也是这样。每个人都有确点有优点,能够让手下互补才好。关羽傲,守荆州被孙权擒杀是西蜀没落的开始。张飞暴,被手下捆杀。刘备义,非要替关张报仇,刘备诸葛亮开始就喜欢火攻,(火山新野,火烧博望坡,火烧赤壁)不计老百姓的损失。最后刘备被火烧连营,白帝城托孤。黄忠不服老,被诸葛亮用激将法出战被杀。因为刘备集团的不良风气,造成魏延、马超、李严等难以进入核心。诸葛亮处处提防、排挤。

其三:魏延的自身问题,人无完人,魏延也有缺点。他武功好,有勇有谋,自命不凡,狂傲不训,屡出奇谋,胆大而心不细。在关张赵黄忠马超死后,他感觉自己是第一了,(即使确实第一也要团结大多数啊。)没成想诸葛亮是对谁也不放心的,何况是本来就看着不顺眼的魏延?

曹操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诸葛亮是人人都疑,卸磨杀驴。

魏延的悲剧就在于没有投奔到明主。虽然刘备信任他,但是刘备死后诸葛亮却学了吕后杀韩信之计。


清风明月美酒


魏延武艺在蜀汉尽次于五虎将

,跟随刘备后随着功绩积累做到牙门将军,汉中太守,后北伐为征北将军。魏延在刘表手下不得重用,分派到长沙太守韩玄麾下士兵头目。刘备在荆州想投其帐下,曹操进攻新野,刘备带领百姓一路向南,路过荆州,魏延打散守城门士兵,招呼刘备等人进城。刘备没有进城,魏延与来援的荆州高级将将领文骋打斗了半天,回到了长沙。后关公战长沙之际,魏延杀了太守韩玄来投刘备,被诸葛亮叫兵士拿下,推出去斩了。说你不忠主公来降,杀了主公更是不义。还是刘备求情,说正是用人之际,文长人才难得,才饶了他。魏延热脸贴上冷屁股,够逼屈。其实是诸葛亮善于相面,魏延涙气横生,桀骜不驯,想杀杀他的威风,为刘备所用。后随刘备取西川,夺关斩将,定汉中屡建奇功。从219年到225年守汉中,汉中安宁。226年跟孔明安南中,228年任一能北伐重要将领,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谋,孔明没有采纳。魏延性格与孔明恰恰相反,孔明谨慎稳重,步步为营。魏延开拓进取,急功冒险。诸葛亮逝世后,魏延不服从命令撒回汉中,继续前行北伐,被马岱袭斩,诛灭三族,可悲可叹。纵观魏延一生,文武兼备,大将之才。然性格孤傲,凌下傲上,不团结同僚。孔明对他不放心,用与他有矛盾的杨仪牵制他,如孔明信任他,由他主帅北伐,也许会是另外景像。魏延之死,蜀汉遭到重大损失。千古奇冤,历史不能逆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