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皇帝:外族总入侵边境怎么办?大臣:年年派和平使者,其国必乱

《孙子兵法》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在隋唐时期,周边民族建立了许多国家,唐王朝与他们也展开了广泛的政治、经济、军事来往,留下了很多精彩的战争片段和外交瞬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唐朝著名将领郭元振是对付吐蕃、都护安西的名将,他守边多年,"克致隆平,安远定边",成就显著,但他并无显赫武功,最擅长的就是谋略和安抚,是唐朝不可多得的外交人才。

皇帝:外族总入侵边境怎么办?大臣:年年派和平使者,其国必乱


郭元振是武则天慧眼识人选拨出的人才,说起他的飞黄腾达还很有传奇色彩。他很有才华,十八岁就中了进士,开始在巴蜀地区做个县尉。18岁正是人一生中最为轻狂的时期,此时的郭元振非常骄横,目中无人,在自己管辖范围之内常做些违法之事,甚至还做过铸造私钱、掠卖人口的行径,当地百姓深以为苦。后来,他的劣行被朝廷得知,武则天非常生气,将郭元振召入京城,准备治罪。不知武则天当时为什么来了兴致,或许是早就听说过他的才名,竟然要亲自责问,结果就在这次谈话中,武则天发现他才华横溢,对时局很有见地,于是便索要他的文章。郭元振便把自己所作的《宝剑篇》呈上,武则天看后极为赞赏,在大臣中传阅,不仅没治他的罪,还升了官。

从此郭元振就留在了朝廷,因为有才又有胆量,经常代表朝廷出使各方,并且他的脾气秉性也大变,史载“屡使遐方,霜明烈心,玉立贞节。”

郭元振曾对吐蕃成功实施了一次“反间计”。当时,吐蕃的实际掌权者是论(官职,相当于唐朝的宰相)钦陵,他是藏族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吐蕃经营数十年,常亲自率兵与唐朝作战,曾大败薛仁贵,控制了青海西部的吐谷浑,使唐朝失去了一个天然屏障。唐与吐蕃互有胜负,后来吐蕃在与唐朝争夺西域的战争中失败。

皇帝:外族总入侵边境怎么办?大臣:年年派和平使者,其国必乱


696年,吐蕃请和,但要求唐朝撤去安西四镇的守军,并求取十姓突厥之地。当时,朝廷对此犹豫不决,不想与吐蕃决裂再起战端。郭元振坚决不同意,认为一旦轻易放弃这些地区,恐怕要使各国对朝廷伤心,今后就不好控制他们了,于是他提议说:"我们可以这样答复:'唐朝派兵戍守四镇、十姓之地,是想分散吐蕃的军力,现在如果讲和,吐蕃也应当归还我吐谷浑各部及青海故地。'这样便足以堵住钦陵的嘴,也不会丢失安西。”武则天听后,同意了他的建议。果然,钦陵不愿放弃吐谷浑等地,此事不了了之。

但面对野心勃勃、极具能力的钦陵,如何对付他呢?大唐与他打交道几十年,吃亏不少,皇帝为此愁眉不展,郭元振提出了一个反间计:"吐蕃百姓因为常年打仗,已经为徭役和兵役所苦,早就愿意与我们和好了。只有钦陵贪图统兵专制的私利,穷兵黩武。如果我们每年都派去表示和好的使者,让吐蕃百姓知道我们大唐是喜欢和平的,那么吐蕃百姓对钦陵的怨恨就会日益加深,他要想大规模发动他的百姓,肯定就困难了。这也是逐渐离间的办法,可以使他们上下猜疑,让祸乱从他们的内部产生。"武则天深表赞同。

果不其然,仅仅过了两三年,由于钦陵兄弟在吐蕃执政数十年,权倾当朝,与赞普器弩悉弄产生了严重的矛盾,赞普意欲收回旁落的国事大权,699年二月,赞普乘钦陵在外之机,捕杀其亲党两千余人,钦陵举兵抗命,结果兵败自杀身亡。钦陵一死,钦陵的弟弟赞婆率部降唐,其儿子弓仁也率吐谷浑七千余帐降唐。

郭元振不仅有谋略,而且英勇。706年,郭元振任检校安西大都护。当时,突厥十姓之一的突骑施部愿意与唐朝通和,郭元振便到突骑施的牙帐商议具体事宜。当时,天降大雪,郭元振立于帐外,与其部落首领乌质勒会谈。大雪越下越大,愈积愈厚,郭元振足不移地,而乌质勒当时年老体弱,不耐严寒,会谈结束后,竟然一命呜呼,被冻死了!乌质勒的儿子娑葛认为郭元振故意设计害死父亲,打算率兵袭击唐军。郭元振部下都劝他连夜逃走,郭元振道:"我以诚心对待他们,又有什么可以害怕的呢?再说我们在他们的势力范围之内,就算是想逃,又怎能逃的掉呢?"

皇帝:外族总入侵边境怎么办?大臣:年年派和平使者,其国必乱


第二天,郭元振身穿素服前往吊唁,半路上遇到突厥士兵。他们根本没料到郭元振会来,也不敢轻举妄动。郭元振走进帐中,吊唁赠礼,哭得非常悲伤,并留下帮助料理丧事。娑葛被郭元振的诚意打动,于是决定仍旧与唐朝通好,向唐朝进献良马五千、骆驼二百、牛羊十余万,西域局势进一步安定下来。郭元振在安西很有威望,在他离任时,安西各部落的酋长有的甚至划破脸面、痛哭相送。

后来,郭元振回朝当上兵部尚书、宰相,位极人臣。唐玄宗李隆基曾评价他说:“伟材生代,宏量镇时。经纶文章,今之王佐。出入将相,古之人杰。”这可是极高的评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