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翁同龢算不算奸臣?

悠然见圆山


借用恭亲王奕訢评价翁同龢一句话:此人居心叵测,怙势弄权,聚九州之铁,难铸此大错!此人虽有正气,满腹经纶,不贪不贿,但过于迂腐,两任帝师结果如何,是文人误国的典型,根本无法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真理,李鸿章再不济,也能弄点洋务,建个北洋水师,出事了能擦屁股,而翁同龢满,嘴大义说漂亮话谁都会,但真正做了什么实事?

图为常熟翁同龢故居,綵衣堂。

举几个例子,光绪13年,李鸿章倡议修建从天津到通州的铁路,醇亲王奕譞支持,以翁同龢为首的大臣反对,理由是李鸿章有资敌扰民之嫌,其实真正理由是户部钱款紧张,不可再兴事,同年郑州黄河决口,礼部尚书李鸿藻督办河务要钱,翁同龢不给,结果李鸿藻因日久无功被革职,翁同龢把钱揣着干嘛呢,给光绪大婚,给老佛爷修园子,当时的光绪大婚仅预算达400万。

戊戌政变后,翁同龢被慈禧革职,并不叙用,图为翁同龢蜡像。

清廷本就入不敷出,翁同龢跟李鸿章的私仇直接上升到国家层面,处处克扣北洋水师的军费,装备更新换代的钱硬是被拿去修了园子,丁汝昌申请换几个炮,翁同龢都不批。甲午一战,李鸿章非常清楚根本不堪一击,只能主和,而海军经费移修颐和园的慈禧和翁同龢,不想留下昆明湖换了渤海的诟病,坚持主战,结果全军覆没,北洋军打到日本吉野号上的都是空炮,大清不亡谁亡。

1904年翁同龢死了,活75岁,图为翁同龢墓。

再说戊戌变法,维新是他支持的,康有为那货是他推荐的,《明定国是诏》是他草拟的,但是空变法实保守是他,反对康有为是他,满腹猜忌的是他,变法开始就被罢免的官员也是他。翁同龢一生在皇帝边上虽兢兢业业,但空有其位,碌碌而无为,是文人误国的典型。


图文绘历史


说翁同龢是奸臣,未免也太高估了他。充其量,翁同龢也就是个书呆子。

常有人说,甲午战败,败在北洋舰队;而北洋舰队,又败了翁同龢之手。

此话怎讲呢?早在清朝还没灭亡时,就有个段子是这样说的:

大东沟海战失败后,慈禧太后令翁同龢赴天津面见李鸿章询问对策,后者李鸿章见了死对头后怒目相视,半晌才质问道:

“翁师傅总理度支,平时请款动辄驳回,现在事急才问兵舰之事,试问兵舰果可恃乎?”

翁同龢只好陪着笑说:“我等主管户部,总节约为尽职,如事诚急,何不复请?”

李鸿章恨恨地说:“尔等平日疑我跋扈,那些清流们又动辄参我贪婪,我若是再哓哓不已,还能活到今天吗?”



从这个意义上说,户部下达的禁止外购军械令对北洋舰队大概是最为致命的。

从1889年开始,北洋舰队即停止购买新军舰,而日本却以每年至少增加一条新军舰的速度快速扩张,至甲午年时,日本舰队已经全面超越了北洋舰队,胜败已分矣。

也有人说,翁同龢阻扰北洋舰队的发展其实是与李鸿章有着私人恩怨有关。

原来,在剿灭太平军时,翁同龢长兄、安徽巡抚翁同书被曾国藩弹劾“纵贼、失城”等大罪,结果翁同书褫职戍边,其父翁心存一气身亡。

事实上,曾国藩的这一弹章,不是别人,而正出自李鸿章的手笔。

由此,无论李鸿章搞海军还是修铁路,处处都受到翁同龢的掣肘,“李公困疆畿二十年,疑谤纷纷,终不获行其志。”



当然,仅以甲午之事评价翁同龢当然并不公道,毕竟翁同龢为两朝帝师,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但翁同龢的毛病在于,他这辈子没有经历过事,尤其致命的缺陷是:

他没有在基层做过官(哪怕做上两年知县),而是一直浮于上层,对民风政情实无亲身经历,所以其认知、眼界、实务都有很大的缺陷。

如此,在他的影响下,光绪皇帝亲政之后,在甲午和戊戌问题上一错再错,这不能不说和他有莫大的关系。

老实说,翁同龢学问人品尚可,如果做个太平宰相倒也马马虎虎,但碰到晚清这种时期,他这样的书呆子可就要栽跟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