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捨生取義,傳承千年的烈士精神

2019年3月30日,四川省涼山州木裡縣雅礱江鎮發生森林火災,27名森林消防指戰員和3名地方撲火隊員在參與火災撲滅行動中壯烈犧牲。4月4日,四川木裡“3.30”森林火災撲救中犧牲的烈士追悼會在北京和四川兩地進行。清明節前後,全國各地也紛紛採取各種方式悼念這些烈士。

這些烈士之所以會獲得如此多國人的追思,是因為我們民族的基因裡,就有著對英雄的敬畏,有著對“捨生取義”的崇敬。中國人綿延千年的清明祭祖習俗,也與“忠義”息息相關。相傳春秋時期的晉文公,他的一個臣子介子推在他落難時,割自己的肉來給他解飢,後來在晉文公登基時,介子推卻隱居山林。晉文公多次邀請無果,竟放火燒山想逼著介子推下山,但他寧死也不出來,被燒死於柳樹下,並留下“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的遺言。晉文公後悔不已,下令介子推去世之日為寒食節,家家不能生火。第二年晉文公去祭拜介子推時,那棵柳樹居然發出了新芽,於是便賜名為“清明柳”,並以寒食節後一天為清明。此後,中國人逐漸有了在寒食、清明祭祀先人的習俗。

儘管這個傳說的真實性有待考證,許多人也早已忘卻了這個傳奇的故事,但這種對忠與義的追求,卻化在了我們民族文化的血液當中。忠於國家,忠於民族,捨生取義,勇於奉獻成為兩千多年來我們所推崇備至精神。百年前,國家敗亡,民不聊生,多少革命志士拋頭顱灑熱血,為了求得國家與民族自強犧牲自己。七十多年前,山河破碎,又有多少仁人志士,喊出“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解決國家於危難之中。現如今,國家日漸富強,社會安定,我們也毋需拋頭顱灑熱血,但每次地震,每次颱風,每次災難,我們依然可以到那些“最可愛的逆行者”,明知有危險,但為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與財產安全,毅然奔赴最前線。

兩千多年前的的孟子,發出了“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兩千年來,許許多多的中國人也是在這種精神的感召下,前仆後繼,為了國家,為了民族、為了人民的“義”而犧牲自己。林覺民、楊靖宇、方誌敏等革命烈士,何嘗不知“苟且於亂世”的安寧,但他們卻選著了奔赴死亡。正如今日這30名救火烈士,何嘗不知前路的兇險火情,但卻沒有退縮,是那句“捨生而取義”,讓他們變得毅然決然。在不同的時代,“義”或許有不同的具象與解釋,但在家盡孝,為國盡忠,愛國主義與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卻是任何時代都不會過時的“義”,是烙印在中華民族精神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民族,不能沒有英雄,而那些捨生取義的烈士們,無論在任何時代,都是我們民族的英雄。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先烈們為之不懈奮鬥並“捨生取義”的理想正在成為現實。我們從小就知道,五星紅旗是先烈的熱血所染成的。今天,我們在清明節這天紀念先烈,就是要讓我們明白,如今幸福的生活,是無數的英烈“捨生取義”換來的,有多麼的來自不易。我們祭奠英烈、緬懷英烈,是對他們的一種尊重與敬畏,同時也是對他們這種精神的傳承。近日,退役軍人事務部、中央網信辦、教育部、民政部、文化和旅遊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中央軍委國防動員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10家單位聯合下發《關於在清明節期間開展“傳承·2019清明祭英烈”宣傳教育活動的通知》,部署開展以緬懷英烈、傳承英烈精神為重點的主題宣傳教育活動。我們要通過這種活動,讓我們自己,同時也讓我們的下一代能夠明白,無論社會如何在向前發展,不管走得多遠,我們都不能忘記,是誰為我們鋪的路,走得再遼闊,我們也不能忘記初心何在。

在這個“雨紛紛”的清明時節,我們向烈士致敬,告訴他們,你們的犧牲沒有白費。我們傳承烈士們精神,告訴他們,你們的事業後繼有人。(金羊網 文/林潤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