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 高公廟與雁落寺

高公廟與雁落寺

我的家鄉是安徽省渦陽縣高公鎮——一個“雞鳴四縣”的地方。高公鎮東南是利辛縣、西南是太和縣,西北是亳縣(現為亳州市)。高公鎮處在三縣一市的中心,是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一個大鎮。

高公鎮的“高公”二字”緣何而來呢?這要從“高公廟”說起:相傳秦朝末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劉邦為推翻秦朝暴政,率部征戰全國。一天,劉邦率領的軍隊來到了一個相當繁華的小鎮。為了讓將士修養整頓,等候後續部隊的到來,劉邦命令在此駐紮並下令所有將士不得侵擾百姓,甚至讓士兵幫百姓們幹活,還趕跑了在此割據一方、為害鄉里的土匪勢力,與當地百姓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後來劉邦推翻了秦朝,當上了皇帝,稱漢高祖。當地的百姓便建了一處廟宇,取名“高祖廟”,又名“高公廟”,專門供奉高祖劉邦。這便是當今高公鎮的來歷。

無獨有偶,“高公廟”東北五里處有個“雁落寺”,也有劉邦的傳說:

雁落寺又名緣樂寺。話說楚漢戰爭時期,劉邦大勝項羽之後,殺進江東,鎮壓當地百姓。然而當地百姓敬佩西楚霸王,發誓報仇,奮力抵抗。幾個月過去,劉邦殺人無數,然而收效甚微,心中疑惑。一日露宿野外,夜裡突然飛來無數大雁,圍繞官兵橫衝直撞,專咬士兵雙眼。清晨一統計,發現死傷幾十人。從那以後,士兵天天夜裡都被大雁所傷。過了七天,劉邦聽當地道士所言,此事皆因自己不義所致,惹惱神靈報復。於是修建廟宇,起名雁落寺,希望大雁能迴歸市內。說也奇怪,寺院建好後,成千上萬的大雁晚上住在寺內,再也不影響官兵……到了宋朝,這裡曾大旱三年,莊稼顆粒無收,戰亂四起,人們逃到寺院中避難。當時雁落寺有僧人數百,難民上千人。據說院後有一口大井,四季水霧繚繞,清澈甘甜,可以供所有人使用,從未枯竭過。更神奇的是每晚有大批大雁從遠處叼來很多糧食,可以滿足寺內人們一天的伙食。當地百姓得以存活,因而又稱為“緣樂寺”。後來當地人民為了感謝大雁的恩德,每年家家燒香祭拜。春節期間,把饅頭做成大雁形狀,走親串門,贈送親友,祈求一年平安,俗稱“送老雁”。曾記得我小時候過年走親戚,常見竹籃裡蒸熟的“大雁饃”,白白的翅膀和兩粒黑豆做眼睛,惟妙惟肖……

上面是雁落寺傳說之一,民間流傳甚廣的還有一種說法:不知何年何月,此地落下一群大雁,接著大霧三天。霧開後一座寺廟橫空出世,因名“雁落寺”。雁落寺有廟會,每年“四月八”廟會,人們從方圓百里蜂擁而來,熙熙攘攘人山人海。不巧有一次下大雨,人們紛紛往廟裡鑽。只要不胡說往裡進,有多少人都能容納。有位年輕人不懂事,說這麼小的廟哪能容下這麼多的人。結果這句話出口不當緊,擠來擠去,千千萬萬人中只有他進不去,只能在寺外乖乖淋雨……

上面的傳說實在離奇,比較可信的說法則是雁落寺最初為西漢皇帝劉邦所建,歷經多次修葺。繁盛於唐代,清代乾隆時大修兩次,民國初年多次被破壞。廟宇雄偉高大,全木結構,大殿25間,神像數百座。地下宮殿裡面有五百羅漢,神情各異。繁盛時有幾百僧人,廟地十餘項。每逢陰曆四月初八廟會,人山人海,非常熱鬧。

當然最可信的說法是官方記載了!在我的兩位老師——王振川教授和牛家棟先生的指導下,我在“研老辦”查閱了《渦陽縣誌》。只見上面記載著:雁落寺正名緣樂寺,位於渦陽縣城西南35公里在,距高公集2.5公里。該寺內有碑載,此寺創建於唐,重修於清,名“緣樂寺”。淮北方言”緣”與“雁”音諧,久之訛為 “雁落寺”。同時,又演出一神話,說古時此地落下一群大雁,接著大霧3天。霧開後,出現一座寺廟,因名“雁落寺”。

寺廟建在約15平方公里的湖窪地中央。建築雄偉高大,富麗堂皇。後大殿25間,上置五色佛像,兩旁立哼哈二將;東西兩側,排列十八羅漢。門屏椽上,精工浮雕各種花卉及八仙形象。25根柱上,彩繪蛟龍纏繞。東西廊坊各5間,同塑十殿閻君惡魔,使人望而生畏。前山門三間,中間是人行道,東西間列站四大天王。僧侶十多人,每逢四月八日逢會。

1941年春,日軍入侵,亳縣淪陷。亳縣中學借用此寺,為建中學,拆毀後大殿。近年來,從慕營遷去17戶人家,成為一個自然村,村名雁落寺。現寺房已毀。

這便是官方記載的雁落寺的來龍去脈。不管你信不信……

雁落市我二十多年前就去過,不是參觀,而是我有個叫慕宗濤的同事當年就住在那兒。三間瓦房一個院子,周圍都是土地。木宗濤的父親說,他們蓋房子住那兒是為了種地方便。現在不種地了,又回到慕營,蓋起了兩層樓。原來的老房子扒掉了,只留下紅磚地基,湮沒在莊稼地裡。

曾經輝煌的雁落寺人們現在看不到了,但它的故事還在傳說。那麼它的遺址在哪裡呢?該村現住居民慕宗全說,他們的房屋就蓋在當年的雁落寺上。蓋房子的時候扒出了許多古磚,現在還保存著。其中有幾塊古磚還被一些文化人求購過……

雁落寺的前世今生到底如何,只好有待於考古發掘了。但地方誌的那句話很令人意外:1941年春,日軍入侵,亳縣淪陷。亳縣中學借用此寺,為建中學,拆毀後大殿。亳州一中曾在雁落寺辦學?這真是石破天驚!我怎麼從來沒聽說過?也沒聽人提起過?其實也並非如此,我老父親聽了這段記載後就告訴我,當年高公這一帶屬於亳縣,亳縣被日本鬼子佔領後,亳縣一中遷到這交通不便的偏遠地帶是完全有可能的。辦學就需要教室,而雁落寺那麼多房間是現成的。不夠用再拆毀後大殿建中學。原來雁落寺為亳州一中作過做貢獻是真的!這些應當在亳州一中的校史上能查到,那麼亳州一中要不要來人考查一下,立塊記念碑呢?歷史不能忘記,不能隔斷喲……

俱往矣!雁落寺當年的繁華已隨雨打風吹去,但那美好的傳說卻一直留當地人民的心裡。說不定哪天,時來運轉,考古發掘,會揭開它神秘的面紗,古老的雁落寺會重新展現在人們眼前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