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8 史上三次饥荒背景下出现的人口大增长,舶来农作物居功至伟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文化及旅游话题

今天的我国是世界著名的人口大国,不过在疆域相当的古代,我国的人口基本长期徘徊在数千万人之间,直到元代之后才开始破亿;到了民国时期,歌曲都有唱了:“四万万同胞心一条......”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人口数量”一直都是我国历代的战略资源之一,也是衡量一个时代是否“国泰民安”的最重要指标。

历代统治者都会不遗余力去推进人口的发展,无奈因为战争与灾荒的不断出现,直到明朝之前,我国的人口发展进程其实还是相当缓慢的。

史上三次饥荒背景下出现的人口大增长,舶来农作物居功至伟

古代的农业生产结构相对单一,麦黍为主要口粮

不过,由于以下的三次大饥荒事件,我国人口的增量开始获得了层级性的突破发展,到1982年时终于突破了十亿!在舶来作物的辅助及“人定胜天”的朴素唯物思想下指导下,我国人民在这三次大饥荒中都谱写了这样的传奇,最终使我国晋身为世界超级人口大国之列。

荀子首创“人定胜天”思想,历代人口的稳定与增补都得益于它

战国后期的思想家荀子认为:“天地四时对人世间的安定与混乱没有决定性作用”。百姓们每每遭遇重大饥荒之后,尽管统治者也会努力安排些赈灾、祭天祈祷、灾后鼓励人口生产等行为,但最终落实到“解决饥荒”上的,往往还是得依靠百姓自己的实际努力、以“人定胜天”的思想为支撑,通过实际的劳作收获最终渡过难关。

史上三次饥荒背景下出现的人口大增长,舶来农作物居功至伟

由于古代生产技术的落后、农作物品种相对单一,百姓们的一切努力结果,只不过是让人口重归饥荒之前、或战争之前的状态而已,难有实质性的进展。

以“强汉”为例,汉朝建国时一千多万人口,到汉武帝之后,人口峰值也就是三千到六千万之间;后来的“盛唐”也大抵是这样的人口数据,这已经是我国古代人口指标最好的状态了。

元朝时候,由于征战都以对外为主,百姓生活获得了数十年的太平,加上唐宋以来大量舶来作物的引进(这一点很关键),我国人口首次突破了一亿。

史上三次饥荒背景下出现的人口大增长,舶来农作物居功至伟

考虑到元朝疆域超级广大的因素,传统的中原地区人口实际上也就是六到八千万左右,与宋朝差不多。不过这人口优势随着元末明初的动荡,到明朝时又“打回了原形”,回到了与唐朝相近的人口数据。

明朝中后期的一次大饥荒,推进了番薯在我国的普及

明末时候,玉米、土豆等舶来作物已开始在我国大范围种植;由于百姓长期习惯以稻米小麦等为主食,舶来作物一直只处于辅助地位,但它们对改善国民单一的饮食结构起到了巨大作用。

史上三次饥荒背景下出现的人口大增长,舶来农作物居功至伟

那时候,番薯也已经从越南、菲律宾等地流入了我国的广东、福建等地,不过一直没获得官方的重视,长期没有获得有效的推广。万历二十二年时(1594年),福建发生了史上最严重的灾荒,百姓遭遇空前的粮食危机。

当时的福建巡抚金学曾为此广泛向社会征求产出周期短、易于种植的渡荒作物,番薯这才首次进入了官府的视野当中。

经过有效的种植实验后,金学曾决定在福建全省推广番薯,此举在短短时间里就帮助福建百姓度过了这次粮食危机,而且当地人口还因此获得了不错的增长!

史上三次饥荒背景下出现的人口大增长,舶来农作物居功至伟

纪念番薯引入过程的先薯亭

有了福建的经验,徐光启又将蕃薯引入到江南的灾荒中,再度获得了巨大的成效,从此,蕃薯得以传入黄河流域、逐步覆盖到了全国。明末时候的人口总量尽管存在着多个理论数据,但基本上都在1.5-2亿之间,为我国史上最大的人口数突破了,这当中,蕃薯确实功不可没。

今日的科学技术虽能论证出蕃薯为何能带来人口的巨大增长,但古时候人们是不明其理的。百姓们均相信,他们靠的是“人定胜天”的意志,使他们得以通过这样一种“非稻非黍”的作物度过了饥荒危机!

解决清初大饥荒的“番薯盛世”,首次将我国人口稳定到了数亿层级

明末清初长达四十多年的战乱和瘟疫再次带来了全国性的大饥荒,不计其数的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到清康熙时期(康熙二十四年前后),人口总量又下降到1亿左右。

史上三次饥荒背景下出现的人口大增长,舶来农作物居功至伟

从1.5亿到1亿,这样的数据代价就意味着:至少有五千万人口在战争中失去了家园以及死亡、大量农田被丢荒、百姓连重操旧业的作物种子都拿不出来。

五千万人口是什么概念?要知道汉唐时候,全国人口也就是这数量。在巨大的人口下降及饥荒压力下,初入主中原的满清统治者就面临着巨大的危机:要知道,人口数不但是必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假若连前朝的人口数量都比不上,他们有何脸面呆在北京诋毁明朝?

于是康熙开始效仿明末的做法,大力从福建、广东等蕃薯产区往全国调配薯种资源。

初入关时的满清本是排斥明朝的一切的,为了给效仿明朝的做法找个理由,清政府改变了对外的舆论策略,说“大清推翻的是大顺政权,明朝并非亡于大清之手”。这就为康雍乾以来仿效明朝的“汉化”策略提供了依据,明末以来的经济结构、以至于统治思想等都在清代获得了延续。

史上三次饥荒背景下出现的人口大增长,舶来农作物居功至伟

农耕文化得以持续,百姓温饱才有保障

那时候推广番薯及其他舶来作物的氛围有点象“打鸡血”,开始时候靠的全是空着肚子“与天斗”的精神与信念。一来,因为清政府确实也拿不出实际的口粮来进行赈灾;二来,经过数十年战乱导致的生产断层,确实有大量百姓已不知蕃薯为何物,对它们是否能填肚子持有不确定的态度。

由于蕃薯的生长周期短,得益于全民“打鸡血”,在熬过极为困难的一段观望时期后,各地农田终于在很短时间内恢复了生产,百姓的温饱问题也初步得到了解决。为了带头体现这些舶来作物的功用,当时不少地方官员都是以身作则、顿顿吃蕃薯和土豆以鼓励百姓相信这种作物“确实能战胜饥荒、人确实能胜天”。

史上三次饥荒背景下出现的人口大增长,舶来农作物居功至伟

人口增加是城市繁荣的根本

这确实比跟百姓“讲道理”管用得多,到康熙三十九年,“蕃薯经济”就已初见成效:短短十五年间,国内人口就迅速攀升到1.5亿!“与天斗”的胜利在民间有了基础后,雍正、乾隆到道光年间,清政府本着“多多益善”的原则继续推广这类“多、快、好、省”的口粮。

我国的“四万万同胞”,实际上到清道光年间就出现了,如此庞大的人口增长,真是不折不扣的“蕃薯盛世”(当然还有玉米、土豆等作物之功)!

第一次到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期间,我国正式迈入人口大国之列

在整个清朝当中,每遇到饥荒就必定“蕃薯为先”,因此其人口增长是一步一台阶地往上窜的。从清初的1亿到清末的4亿,尽管期间遭遇了太平天国起义这样的人口锐减过程,但在完善的农作物品种结构面前,这4亿人口的数据还是得以维持到了民国(虽停滞了增长,但至少没因战争与饥荒再度下降),其中人口基数最大的华南与华东区域,全是蕃薯的高产地区。

史上三次饥荒背景下出现的人口大增长,舶来农作物居功至伟

建国初期,我国人口曾在6-7亿之间维持了十年左右,接着就遇到了大饥荒。有了明清时期的前车之鉴,那段时期里,人们吃蕃薯都吃到怕了,到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1982年),人口总量就“蹭蹭蹭”地突破了10亿,正式迈入了人口大国之列!

其实我国重复的其实是与明清时期一样的做法(因为确实很有效),至于何为“人定胜天”,相信今天不少上一辈的人都曾有过这样的亲身体验。在强大的“人定胜天”信念面前,人们往往能迸发出超凡的忍耐力与意志力;两千多年来,这种信念事实上已成了我们的“民族脊梁”之一,支撑着人们无数次在绝境中坚持下去。

生产力发达的今天,人口基数依旧是重要的国家实力指标

史上三次饥荒背景下出现的人口大增长,舶来农作物居功至伟

今日的生产力早已今时不同往日,饥荒虽已不复重现,然而人口数据上却出现了历史上首次的“主动式”下滑:非因战乱与饥荒,而是人们自主地降低了生育意愿。“人口大国”是我国特有的一把双刃剑,将人口数据维持在一个合适范围内,也是重要的国家实力指标。

从前,人们凭藉“人定胜天”的信念、依赖舶来作物渡过了因饥荒导致的人口锐减难关,那么在新时代的人口锐减状况来临之时,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方式与心态来应对才合适呢?

这也是数千年来我国首次遇到这样的难题。由于饥荒不再,“人定胜天”也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至于具体如何能够再度激发人们的生育意愿,让人口增幅维持到一个正常轨道上,相信今天的各国领导们都在因此挠头苦思呢!

“坊间五千年”将坚持内容100%原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存疑义联系即删),持续为大家输出选题丰富的原创文章。本号文字均亲自码出,观点为个人见解,绝无任何映射行为,欢迎订阅转发及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