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 史料:溫州曾有“東海王”,曾定“東海國”

溫州,簡稱“”;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溫州文化屬甌越文化,溫州人屬江浙民系使用吳語。

溫州市是我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之一,也是浙南沿海地區的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全市陸域面積12065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11000平方公里。全市轄4個市轄區:鹿城區、龍灣區、甌海區、洞頭區;5個縣:永嘉縣、平陽縣、泰順縣、文成縣、蒼南縣;代管2個縣級市:瑞安市、樂清市。

史料:溫州曾有“東海王”,曾定“東海國”

四千多年前, 溫州一帶已有原始甌人居住生息。

公元前475-前221年戰國時代,前333年(楚威王七年),楚威王破越國,殺越王無疆。越部分族遷東甌定居。

公元前221年,王政統一中國,劃天下為36郡,溫州地屬閩中郡。

公元前192年(西漢惠帝三年)惠帝劉盈立騶搖為東海王,都東甌,溫州地屬東海國(俗稱東甌國)

備註:東海國是東漢時期的一個藩國。光武帝建武十七年(41年)進東海公劉陽(後改名莊,即漢明帝)為東海王,43年劉陽被立為太子,原太子劉強則改封為東海王,220年,東海國撤除。

漢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東甌國滅。

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處州析置溫州,這是溫州得名的開始。據《浙江通志》引《圖經》:“溫州其地自溫嶠山西,民多火耕,雖隆冬恆燠”。意思是

溫州地處溫嶠嶺以南,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潤,所以稱為溫州

742年(玄宗天寶元年)改溫州為永嘉郡。758年(唐肅宗乾元元年)復改永嘉郡為溫州。

宋朝末期(公元1127-1265年),是溫州經濟、文化的繁榮時期。

南宋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設置“市舶司”和“來遠驛”,專門管理和開展海外貿易,接待外國貢使和客商。

1876年,中英訂立煙臺條約(芝罘附約)後,溫州闢為通商口岸。

1911年(清宣統三年)武昌起義後,11月29日,溫州組成軍政分府,徐定超任臨時都督。翌年7月廢溫州軍政分府,置溫州府。1914年6月置甌海道,轄溫州、處州二府,道尹公署駐永嘉縣,屬浙江省。

1924年,我黨在溫州建立獨立支部。1930年,紅軍十三軍在括蒼山區樹起了武裝鬥爭旗幟。1935年,粟裕、劉英同志領導的紅軍挺進師,在浙南堅持敵後武裝鬥爭十五年。

1949年5月,溫州全境先後解放,1981年9月,原溫州地區和溫州市合併,實行市管縣體制。

1981年9月12日,析原溫州市郊區置甌海縣。

1984年,1984年1月,市郊區6個鄉劃歸城區,稱鹿城區。

2019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被稱為“中國第一座農民城”的蒼南縣龍港鎮,設立縣級龍港市,龍港市由浙江省直轄,溫州市代管。

史料:溫州曾有“東海王”,曾定“東海國”

歷史上,溫州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地方。宋代永嘉學派的代表葉適,明初的政治家、文學家劉伯溫,元末明初的南戲作家高則誠,清末樸學大師孫詒讓,在我國曆史上都有一定的影響。 近代陸續出現一批著名的數學家,被譽為“數學家之鄉”。

溫州是中國數學家的搖籃、中國南戲的故鄉、中國海鮮雞蛋之鄉,溫州人被國人稱之為東方猶太人。

溫州港位處祖國海岸線的中間地段,歷來為浙南、閩北地區的物資集散地。溫金公路西經麗水至金華,與浙贛鐵路相連;溫甬公路北經台州至寧波,與蕭甬鐵路相連,溫福公路南下經福鼎、寧德至福州市。

溫州全區西部多山,有括蒼山脈、雁蕩山脈、洞宮山脈。東部海岸線全長355公里,港灣眾多,島嶼星羅棋佈。境內有甌江、飛雲江、鰲江、清江四條水系,均自西向東流入東海,流域總面積為1.16萬平方公里,通航里程有511公里。

史料:溫州曾有“東海王”,曾定“東海國”

(未完待續)

參考用書:浙江省情概要,1986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定價5.7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