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河南滑縣:八年前挖出800多年古代大船,為保護文物進行回填掩埋


河南省滑縣,八年前挖出800多年古代大船,與《清明上河圖》虹橋下的船幾乎一模一樣,為保護文物進行回填。

河南省滑縣是河南第一產糧大縣,是享譽全國的“豫北糧倉”。滑,三點水加一個“骨”字,表明古人有骨氣戰勝水患頻發的大河。自春秋戰國至北宋末年,滑縣一直位居“大河故瀆”——黃河故道,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與黃河保持著密切關係。

據水利資料記載,黃河下游兩岸大規模的築堤開始於戰國中葉。築堤以後固定下來的河道即《漢書•地理志》中的大河。北宋前期決口多集中在南岸滑縣、濮陽一帶,決口後泛道以東流為主,後期決口多集中在濮陽、大名一帶北岸,決口後泛道以北流為主。宋朝南渡後,金明昌年間,即公元1194年,黃河改道離開浚(今河南浚縣)、滑(今河南滑縣)故道。


八年前,在河南省滑縣城關鎮寺莊村西南角,當地建築施工時發現一艘古船。文物考古人員在此後的發掘過程中,在古船的旁邊又發現一條古船。滑縣宋代古船的發現,入圍“2011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

位於滑縣的“宋代古船發掘”項目備受考古專家的關注。據介紹,一號古船全長25.5米,船型較完整,構件多遺失;二號古船殘缺,船體殘長23.6米,各種構件基本完整。

經考證發現,兩艘船與《清明上河圖》中穿越虹橋的那艘船幾乎一模一樣。兩艘古船系黃河改道而遭人為遺棄的黃河貨船,是黃河水運繁榮的實物見證。從船體木料加工工藝看,這兩艘船在製作中使用了“框架鋸”,而“框架鋸”最早出現在宋代的《清明上河圖》中。

這兩艘黃河貨船,時代早、體量大、保存相對完整,是內陸地區發現的最大、最完整的宋代古船標本,為研究黃河古文化、黃河的地質變遷具有重要意義。

兩艘古船雖然比南海一號小,但兩艘內陸出土的古船,與造船技術相對發達的沿海地區兩艘古沉船相比,其規模毫不遜色,且其年代比南海一號、南海二號早。

據悉,由於黃河改道,使滑縣宋代古船迅速在黃河塵沙下脫水隔氧,才得以在地下埋藏800多年,而完整保存下來。其後,由於展示技術條件受限制,為保護文物,人們對宋代古船進行了回填掩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