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別困惑!行為是寶藏,人工智能已經將“你的行為”變成商品

點擊關注,靜心科技為您提供不一樣的靜心視角。

美國著名作家亨利·戴維·梭羅曾經說過一句話,“人類已經成為他們的工具的工具!”現在,這句話已經得到了深刻的印證。因為,如今的互聯網企業正在想盡辦法來利用“你的行為”所產生的價值。

人類在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中所有的行為都被記錄在一個巨大的數據庫中,這個數據庫亦被稱為“數字金礦”。人類的行為就像是商品一樣,被出價高的人給買走,其目的是為了分析和預測你未來的行為。這是一場看不見的交易,人類已經逐步放棄自己的最隱私的時刻。

別困惑!行為是寶藏,人工智能已經將“你的行為”變成商品

而這個過程,簡單來說,行為已經成為由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算法驅動的新型資本、商業模式以及科技基石。算法已經能夠通過你的購物消費情況、活動範圍、日常動態等信息分析出內部深層次的規律。也正是如此,算法變得更加了解我們,我們已經成為“商品”!

那麼,這一切都是怎麼發生的呢?

如何理解行為?

要知道,理解了行為,就掌握了21世紀的制勝法寶!

到目前為止,地球上平均每人每天將產生約1.7兆字節的新信息。而且令人驚訝的是,現在世界上90%的信息都是在最近短短兩年時間內產生的,這些信息包含社交平臺動態、電子購物信息、手機定位信息、音視頻圖像等。

而這些信息的載體在於人的行為,反映的是你的行動、愛好、情感與喜好。你每天產生的數據,是基於你每時每刻的生活方式,反映的是一個最真實的自己。

我們都會在微信、郵箱等上面談論自己的隱私,但是很少人會說,“我願意將我的隱私公佈給大家”。但是對於騰訊、阿里巴巴等企業來說,獲取這些信息是毫無成本的,因為

你是用你自己的行為作為“商品”來換取企業的服務和價值

你每天瀏覽的網站、使用手機應用的頻率和種類、購物網站的瀏覽記錄、運動信息等等,都會真實的反應出你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數據。

別困惑!行為是寶藏,人工智能已經將“你的行為”變成商品

那麼,這些數據的價值到底有多大?

按照Emily Steel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How Much is Your Personal Data Worth?》的數據表明,每個人的信息價值大概在1~12美元不等。這個價值看起來似乎並不大,但是不要忘了,曾經有人按照人身體的化學元素來評估人的價值為4.5美元左右。因此,這個數字價值並不能真實反映出具有自我意識的人的價值,對於行為價值的評估也是同樣如此。

雖然獲取每個人信息所需要的成本並不高,但是,對於獲取這些信息的企業公司來說,運用信息產生的價值可能就要翻上20倍左右。最終,行為的價值,也將取決於使用這些信息的方式和途徑。 那麼,該如何衡量這些行為價值?

比較直觀的方法,就是將社交互聯網公司的市值平攤到每個用戶。以Facebook、領英和Twitter為例,可以看出,單位用戶帶來的市值不低於100美元。儘管這個數值還是不夠大,但是人的行為價值將會不斷增值,目前也不沒有人能夠算出這個數值。

別困惑!行為是寶藏,人工智能已經將“你的行為”變成商品

行為價值的直觀描述

當然,行為數據並不只侷限於我們人類,智能設備、自動駕駛汽車等也都將擁有行為價值。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不斷成熟,人工智能技術將能夠讓自動駕駛的汽車形成一套自我的行為數據。儘管目前,這一切還沒有發生,但是這已經離我們不遠。

甚至可以說,行為已經成為人機互動過程中一個非常必要的要素。幼兒會因為自己的行為沒有得到手機、iPad等的回應而感到沮喪,甚至會覺得一些類似於雜誌這種不具有智能交互的東西是壞的。幼兒的天性,也是行為價值的另一種體現。

因此,理解行為,也就開始去接納一個全新的數字智能時代。

行為技術如何讓我們變成“商品”?

行為技術也就是能夠採集、處理和分析行為的技術。最為常見的採集技術,例如GPS、圖像、音視頻採集技術等。目前,行為分析和處理最為常用的方法就是大數據+人工智能。

GPS技術應該是迄今為止使用最為廣泛的全球定位追蹤技術。但是直到1983年,美國總統里根才下令對私營部門開放GPS。GPS帶給我們的好處是顯而易見,比如能夠提高交通工具的安全性、提升危機救援能力、增強財務人員的追蹤能力。

別困惑!行為是寶藏,人工智能已經將“你的行為”變成商品

目前,美國計劃於2020年建成“下一代”NextGen空管項目,該計劃將給所有的商用飛機配備機載GPS和全球數字化通信設備,從而取代地面的雷達系統。NextGen空管項目預計每年能夠降低12%的油耗和排放量。

因此,從便利性、安全性等多角度,GPS系統帶來的收益以及不可或缺性,都是不可否認的。這也是當今社會,人們願意用自己的隱私來交換價值的一個絕佳範例。

那麼,這種行為技術又是如何將我們變成商品?

在炒作和投機中催生的互聯網在2000年破滅,股票市值瞬間蒸發將近5萬億美元。但是,除了這種投機的因素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互聯網的潛在價值在於登錄互聯網的用戶基數。而且,互聯網初期,電子商務還並不成熟,加之如何利用用戶基數來獲取價值的模式還並不明確。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還是有一批優秀的企業存活下來,例如Facebook、亞馬遜、谷歌等。這類互聯網公司的共同點在於,改變了創造價值的方式。因為,這些企業並沒有想極力通過吸引用戶來獲取流量,以及賺取使用應用程序的利潤。而是採用,將“客戶變成商品”的新價值營銷模式。

這個觀點非常新穎,也非常簡單。對用戶的行為了解更多,就能夠更有效地定位廣告和產品,從而提升相關產品和服務的銷售。更甚至,這種模式能夠比人自己都能夠更好了解自己的需求。這是一個全新的變化,產品、服務以及消費都能夠按照個性化喜好來設定。

別困惑!行為是寶藏,人工智能已經將“你的行為”變成商品

接下來,就出現了新的變化。各種基於人們的電子郵箱、搜索記錄以及用網習慣的廣告,開始出現在我們常用的瀏覽器、應用程序上面。事實上,這樣做的企業不止國外的Facebook、谷歌等,國內這種數據收集的情況因人們忽視隱私而顯得更為嚴重。

市場營銷的目的,不再是剖析市場,而是剖析“你”。

之前的大眾媒體,利用用戶基數粗獷地投放廣告,其盈利模式依託的是大眾群體基數。威廉·赫斯特曾利用遍佈美國各大城市的30多種報紙,在當時創造了全球最大的廣告帝國。但是,廣告的精準度和投放效率存在比較嚴重的問題。

這種大眾營銷統計模式,只能定位群體性行為,比如收聽本電視節目的男性年齡範圍、女性年齡範圍、收入情況等。但是並不能定位到“我”是否在看這個電視節目,以及為什麼“我”會喜歡看這個節目。因此,這種大眾營銷統計的方法逐步被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方法給取代。

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方法,能夠進一步根據我們個人的用戶動態信息、位置信息、購物信息以及搜索信息等,預測個人感興趣的產品、服務以及消費,從而推動電子商務、軟件應用市場等不斷髮展。

慢慢地,行為技術開始從分析市場轉向分析個人。

為什麼我們要發展人工智能技術?

人工智能對我們的生活、商業和社會產生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也給人的隱私行為帶來了極大的威脅。懼怕科技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新的價值能否遠大於新的風險?又該如何去平衡這兩者之間的矛盾?

別困惑!行為是寶藏,人工智能已經將“你的行為”變成商品

人們對於人工智能的恐懼,核心原因在於人工智能存在“超越人類智慧”的風險。但是科技發展到現在,越來越多證據表明,人善於用新技術創造出新的積極影響。目前,這種恐懼主要來源於以下兩個原因。

(1)人們無法用100%來衡量新技術的可靠性和準確性

我們都知道,目前自動駕駛技術的討論焦點在於,自動駕駛技術做出的決定可能會造成傷亡。交通事故是不可能避免,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自動駕駛的安全係數整體上要高於人類駕駛。人類喜歡用完美的標準來評判新技術的發展,但是,一旦有風險就會表現得比較恐懼。因此,這種完美的評價標準正是恐懼的本質來源。

(2)人們總是用新技術已知的風險來預判未知的收益

我們都知道,預測風險要比預測收益來得容易。並且,對新技術的完美標準致使人們看到的未知風險要多於未知的收益。

1997年通用汽車首次推出安吉星系統,但是誰也想不到這個技術能夠預防劫車事件發生。根據2007-2008年使用該技術的情況來看,成功阻止2500~5000臺的被劫(不包括使用GPS的車輛)。但是,該系統的設計初衷是滿足早期對遙控解鎖的需求。

別困惑!行為是寶藏,人工智能已經將“你的行為”變成商品

雖然,GPS能夠讓人們失去一些位置隱私,但是GPS對於整個社會的價值將遠遠彌補這方面的不足。並不是說隱私不重要,而是我們可以採用更多新手段來保護隱私。社會的連通性和透明度大幅度提高了人們生活的價值,並且還能創造出很多附加值,我們很難想象離開這些價值後該如何生活。

社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加速發展,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問題、數字與實體行為之間的關係,促使我們開始加速去認知。依託人工智能技術來發現隱藏行為的規律,人類才能更加明確未來的挑戰與解決方案。未來,我們還有很多疾病需要克服,還有很多環境災難還需要面對,還有越來越多的人口生存問題需要去解決。

因此,靜心科技認為,研究人工智能是非常有必要。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了解自然、瞭解複雜而又關聯的行為。而這些,僅僅靠人類自己的力量是無法弄明白。

結論

數字時代,我們的行為已經成為“商品”。無論你是否願意,這都已經成為現實!

本文從理解行為的角度出發,解釋瞭如何去衡量我們個人行為的價值。個人行為的價值取決於收集這些信息的企業的使用方式,核心是個人行為已經作為商品來換取企業的服務和價值。理解了數字時代的行為,也就理解個人行為背後的價值。

行為之所以能夠產生價值,很大程度上依賴大數據+人工智能的行為技術。過去,分析市場採用的是基於用戶基數的統計方法。但是現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的行為技術使得分析和預判個人的需求和行為成為可能。從而,使得廣告的精準度和投放效率得到有效改善。

也正是大數據+人工智能的行為技術,使得我們的隱私無處可藏。能夠帶給我們生活、商業以及社會巨大效益的人工智能技術,開始引發大家對未知風險的恐懼。而這種恐懼是本質是,用完美標準來評判新技術的時候,讓更多人關注到已知的風險,而不是未知的收益。

但是,科技的發展不可能是完美,也是不可阻擋的。因此,我們應該加緊人工智能的研究,極力去解決人工智能因技術的不成熟而造成的問題,而不是一味恐懼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造成的威脅。畢竟,新技術帶來的風險問題,可以用另外的新技術手段來加以規避。

你們怎麼看待大數據+人工智能的行為技術讓我們變成了“商品”?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