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GES觀點碰撞:五年沉浮,在線教育再思考

GES觀點碰撞:五年沉浮,在線教育再思考

多知網11月25日消息,在線教育通過五年的發展已經快速成長至千億規模,各類在線教育產品層出不窮,資本也紛紛追捧:在線教育為學生帶來了很多選擇,同時也出現了很多問題。

在線教育市場蓬勃發展了5年之後,市場的接受程度大幅提升,但是仍然集中在高線城市。萬眾期待的在線教育產品如何提升它的教育資源?技術又會如何推動在線教育?下一個五年在線教育又會發生什麼樣的發展變化?

在GES2019未來教育大會上,輕輕家教的創始人劉常科,東方優播的CEO及北京學校優能中學部總監朱宇,佳學慧的聯合創始人兼總裁趙江華,聲網聯合創始人陶思明以及騰訊新聞科技品類主編鄭可君,圍繞 “五年沉浮,在線教育都發生了哪些變化”進行了探討。

GES观点碰撞:五年沉浮,在线教育再思考

我們應該怎麼樣來理解教育產業中的下沉市場?

朱宇:這個問題問我可能是因為我在做東方優播,如果大家瞭解的話會知道東方優播是一個通過互聯網小班直播的課程模式,把一二線的資源下沉到三四五線城市,為什麼我要用這樣的方式來進入到三四五線城市?隨著這幾年國家的不斷髮展,教育產業的規模越來越大,實際上你會發現在一二線城市要想獲得良好的教育資源還是有各種的渠道和方式的,但是在四五線城市其實很困難。

隨著國家大學擴招越來越厲害,但凡小時候成績好一點的人,他考試可能就考上一二本,進入到一二線城市去學習了,事實上他會回到自己老家去當老師的概率非常小。

現在很有意思的現象是,如果你老家在四五

線城市,會發現在四五線城市裡當老師的那些同學,可能是你以前小學、初中、高中時候成績比較差的那波。拿這個例子想說明,其實現在四五線城市確實整個教育資源是非常不平衡的,如果能夠藉助互聯網技術,無論是哪種模式,無論是大班、小班、還是一對一,能把更多好的教育資源輸送到三四五線城市裡,幫助中國去解決這樣的教育資源不平衡問題,去滿足他們的需求,能夠使得三四五線城市的孩子也能夠在最後高考中有統一起跑線的優勢,這其實是教育行業往三四五線城市下沉的最重要的目的。

怎麼理解下沉市場?

劉常科:現在大家談下沉,我是這樣看的,因為我原來做昂立教育期間,我們在全國曾經發展了1500個加盟學校,當時全國體系裡可能沒有一家機構有我們發展的這麼多,而且基本上開在縣級城市。會發現我們後來碰到非常大的問題,加盟商在當地,招生我們幫它解決了,但它最痛苦的是老師的留存。

我們今天談教育的下沉,下沉到四線、五線城市,我覺得應該是基於這個產業的分工明確所引發的,就是說對四五線城市來說,你招生可能還可以招到,但怎麼去做教研、怎麼招聘老師、留用老師,這是非常頭疼的。

我們今天談下沉基本上分兩個領域。

雙師課堂,如好未來的雙師課,其實就是把一線的招生交給當地,但所有的教學、教研、以及授課這部分都標準化了、後端化了。今天的在線班課、在線一對一也是同樣的問題,它也是把相對比較難、相對可以總部集中化的教學、教研,老師的招聘、培養、留存全部在後端標準化了,你城市側四五線城市是做前端的招生、以及基本學生維護。

所以,我認為所謂的下沉是因為技術的改進有了雙師直播、有了在線班課、或在線一對一所造成的,所以我們今天可以談下沉。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怎麼將高線城市比較好的資源複製到低線城市去?

趙江華:其實剛才兩位老師都已經說的非常好,首先是技術的進步,比如說5G時代的未來馬上要到來,包括wifi-6時代的到來,包括國家在這些方面的投入,我們會使在三線以下市場的整個下沉,其實是從技術方面成為可能性。再就是說各種共享的可能,讓大家不用在每個領域都細細的把它開發出來,而是說我們可以利用很多資源,比如說建立自己的分銷中心也好,或者是什麼中心也好,我們能夠touch三四五線的學生。

大家可以看一下教育公司自身的優勢和劣勢分別在哪裡?像我們佳學慧是成立於2017年的3月,我們到現在已經有在線少兒數學和語文的思維課程,其實我們是傳承了精銳學習力的理念。

實際上我們在三四五線的學生,對於學習能力、學習習慣的培養可能更重要,因為它沒有像一二線城市那樣,從小就有無數人教你怎麼學習的這樣一個能力。

對於三四五線的城市來說,考上哈佛、北大是他幾乎不可能去觸及的夢想,我們可以從綜合素質、學科教育這些方面,比如說大家各有各的優勢,能夠形成一個共享的資源或者是自建一個分銷系統,或者自建生態鏈,或者大家聯合建生態鏈。

所有的這些都使得未來的向下面去下沉成為一種大的趨勢和可能,因為下面的這個市場在目前這麼冷的經濟條件下,這是大家一定會去搶的一塊肉,無非是說你如何去滿足各個城市學生或者某一類學生的一個垂直需求,一個細分領域的需求。

在線教育如何在批量可複製的前提之下,兼顧每個地區不同的教學體系?

朱宇:因為東方優播現在在做的模式要走的就是一個本地化小班的模式,K12的教育或者中小學的培訓,你會發現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中考和高考,但你會發現不同階段、不同程度學習情況不一樣、家長支付能力不同的孩子,他們事實上所需要的市場東西是不太一樣的。

如果是針對某一類,比如說成績處於中等和中等偏上的孩子,特別是中學生,他是希望期中考試、期末考試有一個好成績。期中考試、期末考試成績考好了他才有信心,未來在中考或者高考的時候能選一個好的學校,他是有同步學習的需求。

因為你會發現不同的城市我們國家基本上是不同版本的教材,就算是相同版本的教材,你會發現教學難度、教學進度、教學順序也是不一樣的。就算是順序、難度都相同,期末考試、期中考試基本上都是各個城市自己教育局的教研員去出題,教學的東西真的是一個很個性化的東西,你會發現當地的風格有可能會和別的城市不一樣。

如果你希望能夠讓家長看到孩子的成績穩步提升,自己學到的東西能夠直接在考試上用出來,那你的內容需要考慮本地化。

越來越多的家長其實也在跟我聊,因為現在市場面上的資源很多,現在有一部分家長有支付能力了,資源幫他篩選出來了,對他本地的學習是有幫助的,所以本地學習的安排、產品的地域化,它對於這一類,特別是我說的中等到中等偏上,而且是在中學階段的孩子,他的需求性確實是非常高。

這塊要下沉的時候是需要去考慮的,如果沒有做好的話,你會發現家長一開始可能會接受,隨著孩子在期中考試、期末考試的成績不能夠立馬顯現出來的時候他可能要著急,他就開始提出這方面的訴求了。

劉常科:我也補充一下,我們當時做輕輕家教的時候很多人覺得很奇怪,我們走了一個跟所有電銷都不一樣的模式,我們通過助教的模式,現在在中國58個城市都有我們直營的分公司,而且不是代理、加盟的形式。

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這對組織、團隊的要求非常高,其實我們當時也在看中國教培市場的現狀(線下培訓機構),我們號稱中國線下培訓機構有40萬家,但真正走到全國去的只有新東方、好未來。

當時我們就思考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其實是被家長的需求給綁架了,家長對孩子的補課需求核心叫同步輔導,像剛才小狼講的,你要了解孩子的考情學情。

所以,我們當時走的一條路是到當地,然後把當地的老師拿到平臺上,給當地的家長提供相關的教學服務,我們現在能夠給家長提供三個產品。

1、跨城在線的老師輔導。

2、同城在線的老師輔導。

3、同城老師上門。

非常明顯,比如在上海,當家長爆出說我孩子在室外小學圖書的時候,你要非常清楚這個室外小學在當地究竟處於一個什麼樣的位置,它的考情學情是怎樣的,其實那40萬家培訓機構的起來,剛開始是公立學校老師出來上課,後來培訓機構自己找老師,但它的核心,所有教學、教研都是圍繞當地學校的考情學情進行的。

比如昂立在上海,我們在上海大概有100多家學校,當然我到南京要重新去做研發,但學而思不一樣,它教奧數,它跟學校的教學體系完全不耦合,新東方教英語。所以,新東方和好未來能夠走到全國去。而那麼多本地機構都很難走出去。比如卓越在廣州,它從廣州走出去也很難,其實問題就是剛才小狼講的問題,我們教育培訓存在一個非常強的本地考情學情,特別是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

其實我們今天在談所謂的下沉,一定要考慮,你所有的教學、教研能不能貼近當地的考情學情,如果不能貼近,你可能跟真正家長的消費需求很難耦合到一起,而家長最終是為孩子的學習結果買單。

孩子最寶貴的是時間,他最終為孩子的結果買單,一定是找尋能夠給到他提供這個教學效果的模式或班級的形式。

過去10年,有哪些關鍵的技術推動了在線教育的發展?

陶思明:在線教育在中國蓬勃發展也就是在這兩年非常快,在線教育這個事情起來其實也是非常早的,我們其實有了解,在早期主要是以點播為主,很多的在線教育都是錄了一段視頻讓學生自己看,這種更多是以職業教育為主,說白了就是成年人去看,因為他會自律,這樣會好很多。

同時,我們在2014年的時候(5年前),因為公司曾經也調研了在線教育這塊市場,發現美國在線教育的滲透率確實是非常高的,美國大概在20%,而中國在線教育的滲透率是非常低的,大概是它的1/10不到。

但是隨著我們4G的普及、移動端設備的普及,在2015年就已經有非常多在線教育的公司進入這個市場,在2017年、2018年,到今年,我們在一線城市在線教育的普及率和滲透率已經是完全接近美國的水平了,但這是在一線城市這一塊。

從最近5年來看,我們在線教育在國內的發展是非常迅速的,任何的發展都是有一些技術設施來推動的,從我們技術的角度來看,技術設施最重要的就是帶寬的升級,包括我們4G的網絡以及骨幹網的拓寬,比如說我們人均512K的網絡連帶,到現在已經到了按兆這個級別來算。只有在網絡帶寬情況下面,我們的音視頻傳輸才能成為可能,這是必要的一個條件,所以我覺得是4G在中國在線教育的蓬勃發展。

伴隨著移動端的普及,隨時隨地可以參加在線教育的課堂也成為可能,這兩點我覺得在過去5年是讓我們在線教育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5G時代馬上要來臨了,5G跟4G有什麼樣具體的差別呢?

陶思明:比較形象地說現在5G最大的應用就是下載,比如說你用4G要下半小時,但現在一分鐘甚至是幾十秒就可以把它下完了。最直觀的一個體驗是說,我們4G的標準可能就是在10兆以下,但是我們用的時候是在1兆左右,在5G的時候這個已經可能拓展到100兆以上。

在這裡面的話,最直觀的一個體驗是說我們的路變得更寬了,比如說國家的骨幹網,隨著5G的普及,骨幹網也會擴寬我們主幹網帶寬的容量,所以這是相輔相成的。5G最直接的一個應用就是讓我們傳輸的信息量能夠增加非常多。在現在的在線教育裡面,很多都是以240P或者是360P為主,我們認為在1兆以下的帶寬傳輸是目前的主流,最近也慢慢的出現了一些數字教育,鋼琴、畫畫,這種要求的會高一些,在兩兆的情況下。

也就是說帶寬限制了我們在線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如果5G到來,隨著我們帶寬的打開,對於我們的服務商來說,可以有非常多的思路來加強跟孩子學習的互動。舉一個例子,現在華為智慧屏已經火,寫字屏可能是以智慧屏為主,它可能就是說4K或者8K這種分辨率,對孩子的眼睛保護,他看到的信息能夠更多,這是顯示屏這塊。

在未來更長的時間內,我們的VR會進一步的發展,包括VR的顯示設備,在這種情況下面,隨著5G和VR的發展,以後我們這種教學不一定需要看一個2D的圖像,真的是3D的這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在應用層面,5G和AI能夠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發展變化?

趙江華:接著陶老師的話說,我覺得5G能夠打破在線教育在教學場景設計上面的一些限制,包括教研內容上面的限制。之前大家在線下已經有多年的優秀經驗,比如說如何去服務學生,如何更好有效的去取得學生效果,提高效率。

但實際上一旦把它轉換成線上應用場景的時候,其實很多東西你就很難實現了,因為你設計的再好,尤其是在三線以下的學生,他的家庭裡面會出現不停的卡頓,不停的延遲,這個時候你的客戶體驗就會非常差。

對於年級更低的一些小孩子來說,比如說學前段的孩子,一旦有這種情況發生,他基本上不會第二次上課了。我覺得至少是兩年以前,企業的困擾都很多,但是現在隨著5G速度快速往前去推動,包括我們在商場裡面WIFI馬上要升級成WIFI-6,包括AI的很多升級,你想它能打破技術場景,能打破你教研的場景,你整個人腦的場景其實把所有的應用場景都可以想象的到。

以前說直播考古是不可能的,我們只是說天天看盜墓的小說,從來不知道考古是什麼樣子,我覺得就是說更加回歸於教育本質,而且是把外面包含的那些殼的限制把它打破,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朱宇:技術,包括5G和AI到底對我們教育培訓行業能夠帶來什麼樣的幫助,我們要看看我們教育培訓行業到底需要什麼,對教育培訓行業人最重要的是培訓整個過程的有效性,如果你的效率能夠提升的高,學生用比較短的時間,聽較少的內容就能掌握這個技能、或某些技巧,就能幫助他成績提升、以及能力提升,這就已經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或很好的培訓了。

我們的技術到底能夠怎麼去改變?我們不斷想,無論是AI還是其它的信息技術,看能不能幫助我們去衡量我們課堂的有效性,因為通過衡量課堂有效性,我就可以讓老師及時做出調整,老師能夠調整,他的成長速度也會更快。

第二,幫助我的有效性能夠提的更高,怎麼去衡量有效性?像我們現在線下的課堂、以及一部分線上課堂,老師的評價還是很模糊的方式,我們現在基本上所有的教培機構評價老師核心方式就是續班率,其實續班率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但是我們唯一能看到結果的方式。

你其它部分在課堂上所有的表現,你在課下給學生的服務,我們是沒有辦法能夠完全去衡量和評價的,如果我們信息足夠充分,這個事情就可以去做了。假設今天這是一個老師在講課,講課的時候底下所有同學到底是不是很集中注意力在聽,信息傳達是不是有效,我怎麼來進行評判,現在已經通過了一些AI、面部識別的方式來判斷,但還是有一些問題。

問題在哪?比如在座的各位,如果你們現在在捧腹大笑、哈哈大笑,這是代表著你們聽的很認真嗎?或者你們現在是很嚴肅的表情看著我,是代表著你們聽的很認真嗎?其實都有可能。

他需要跟老師這時候下達的指令、講述的內容關聯到一起,所以你需要把大量的環境信息、老師的信息、學生的信息全部收集起來,再去做處理,才能夠識別這個是否是有效的。

這麼大的信息量,它對處理器和帶寬都有很大的需求,如果沒有5G、或更多的帶寬環境下,是沒有辦法去實現這一點的。

所以,這是一個典型用技術幫助我們提升有效性的很重要的案例,如果未來有5G或更多的技術公司能夠投入這個方向,去和教育機構、培訓機構研究,怎麼去幫助評價老師的課堂、和評價課程的有效性,我覺得對整個教育行業是有很大幫助的。

如何通過技術進行下一步效果的提升?

劉常科:其實我們經常去比較線上上課和線下上課的差別,你會發現在線下課堂下,比如像學而思培優的小班20個人,其實老師跟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跟學生之間的互動是非常頻繁的。在那個教學環境下,我們可以講孩子的專注度、孩子的心流相對來講會非常集中於這個課堂教學的,所以他的教學效果自然而然是會有的。

但我們今天的在線班課,其實很難讓一個孩子變得非常專注,孩子也很難建立他跟他同學之間的互動。如果說未來5G和AR能夠把這一點補上去,像我們線下的課堂教學,如果大家去聽一下、去看一下小學階段的課堂,像學而思的奧數課堂,你可能會有感觸,有時間房頂都會被掀掉,因為小孩子跟鄰座同學之間互相的競爭等之類的,那個環境下會讓孩子非常非常專注。

如果說未來5G和AR能夠讓孩子在教學的過程中變得非常專注,它才能夠有學習結果,才能夠讓我們的在線教育真正被家長所認可。

5G技術或AI技術在飛速發展的當下,VR接下來會是什麼樣的發展前景?

朱宇:VR也是在2014年、2015年4G剛出來的時候在市場上非常熱的熱點,VR也是可能也是我們人類追求交互過程中非常理想的形態,能夠讓大家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它對帶寬和對一些設備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為什麼在4、5年前那麼火的一個熱點,在之後就不熱了呢,實際上它是受4G帶寬的限制,受我們頭盔顯示設備的限制,VR之前固有的幾個缺點是:

1、帶上去會頭暈,帶幾分鐘就會眩暈。實際上它主要的原因是第一他的帶寬不夠,在4G的情況下,他傳輸的帶寬在幾兆範圍,VR要傳輸的帶寬可能是50兆到100兆以上,在這種情況上面你傳一個低的帶寬圖像會不清晰,再就是有延遲。

你換一個角度看的圖像跟你大腦裡面預想的有時延的話,你就很容易眩暈了,這是由於帶寬的限制。

2、顯示設備。國內的很多低端的顯示設備其實是很差的。很高端的,比如說以前Facebook OkerBass這樣的,將近10萬人民幣的顯示設備,這也是沒辦法滿足VR的需求。

在未來,5G是把路變寬了,好的這種設備從10萬人民幣的價格降到類似於手機這樣一個價格的時候普及率才會高起來,這樣的話才會有更多的應用。

具體在教育裡面的話,我們的信息量傳輸的更多了,就可以讓教育的服務商有更多的選擇來選擇不同的方式和孩子互動。剛開始也說了,在整個教育的過程中,因為孩子的專注度一旦集中了,如果因為別的一些事情被打散了,那就很難再集中了。

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老師有更多的形體上的一些東西,或者說他跟學生互動,能夠來吸引他們注意力的話,我覺得這是很好的一種方式。我個人認為時間還是會有點長的。

鄭可君:有沒有一個大概預估時間呢?

朱宇:因為5G現在發展是非常快的,北京已經開始大規模的鋪了,我估計2020年年底的時候會有比較大的普及率,再剩下的就是頭顯的這個事情,這個事情就需要我們的硬件廠商去跟進,可能它不會從教育開始,最早可能會從社交或者是遊戲相關的方面開始,因為現在很多VR遊戲是在局域網內,5G來了以後可能會做成互聯網的一種產品,有商機了之後硬件廠商才會有動力去做這件事情,所以我預計這個事情在3年到5年之後。

在線教育和線下教育之間,家長如何選擇?

劉常科:我覺得家長其實讓孩子補課,核心最終要的是孩子的學習結果,錢、便利性這些東西我覺得都是排第二位的,現在大家可能覺得便利性、錢可能擺在第一位,但最終還是要的是學習結果,因為時間是不可挽回的。

從教學效果來看,我們現在線下小班課是被證明有教學效果的,線下一對一被證明是教學效果,在過往K12發展過程中,今天的在線雙師直播大班課有沒有教學效果我不太清楚,但有一點我相信你一旦得到了什麼,你肯定會失去什麼。

比如在線雙師直播大班課對孩子來講,孩子得到了自由,他在家裡非常自由地可以上這個課,父母也可以不用接送他了,但也許你可能失去了無法那麼專注,無法獲得那個學習結果。

小狼做的東方優播,我也一直在看這個模式,我覺得長期來看應該還是非常非常有競爭力的,我們原來在線下的班課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班課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分班考”,一個班裡,只有這些同學水平差不多,老師的教學效果、教學結果、教學效率才會高。

你會發現我們現在所謂的在線雙師直播大班課有全國的學生,上海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可能已經相當於重慶小學5年級的學生了,但大家還在同樣一個班級體系裡。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可能今天的在線雙師直播大班課,更像是一種偏教輔的教培,不是教育培訓行業,可能更像一個教輔行業,內容為主,加上班主任的服務,這是我們的認知。從教學結果角度進,因為我們有在線課、也有線下上門面對面的課,從效果來講,我相信大部分學生肯定還是適合面對面。

我們原來做所有的線下K12補習,主要的用戶群不是那些學霸,是中間這部分學員,而他們最的問題是缺乏自制力。

其實你要研究哪一種模式能夠讓學生更加自制和自律,他就會有學習結果。新東方前兩年在推一個“七步教學法”,你們仔細去研究其實不難,但它所有的落地執行我認為就是一個盯,你真正盯了,學生自然學習效果會起來,你不盯,相對對中間那部分學生來說是必須難的。

要問我教學效果,我還是認為對很多有自主學習能力、有自律性的學生來講,可能在線更適合他們,像那些缺乏自律的學生,可能面對面會給他帶來更好的學生結果吧!

陶思明:劉老師已經講的特別特別好了,我再補充一下,如果我們要去衡量一下這家培訓機構最後有沒有產生效果,我們要去分析一下最後的有效性跟什麼有關係。

你會發現任何一家培訓機構幫助學生提升成績,它的有效性會跟三個東西有關係。

1、內容的針對性。他講的內容,第一看是不是他要考的東西。

他講內容的難度是不是正好是這個學生最合適的、最適合的,如果內容不夠針對,比如馬上考上海高考的學生,你給他講北京卷,講的再好,他肯定也不會接受你的課程,難度上也一樣,讓他自己跳一跳摸得著的難度,能幫助他提升能力的難度是最合適的,過於簡單、過於難都不行。

所以,這一塊我們未來可以考慮能不能通過技術去解決,因為我們不靠技術就是靠人,靠人的方式就是靠有經驗的老師,什麼叫有經驗的老師?就是我跟你進行課堂授課的時候,通過很短時間的互動,我馬上能夠知道你是什麼樣的水平,我能根據你的水平去調整我的授課,使得我的課程對你的有效性變得最好。

那能不能通過技術手段,在課前、課中、課後就能夠收集出來這個學生的情況,對他進行更好的分班,或者把信息反饋給老師,讓老師能夠挑選出最適合這個學生學習的素材和內容,因此這個有效性就一定會上升。所以,第一個就是內容針對性。

2、課堂講解的高效性。

你講的東西學生愛聽,聽的明白,記的住,這三點合在一起,就代表你的課堂是有效的,不代表一個老師講課講的很精彩就一定是個好老師,如果一個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全是郭德剛的相聲,肯定氣氛也很活躍,像以前的羅永浩老師,據說70%的時間都是段子,課堂會很熱烈,但我很好奇,因為我只能聽到他講段子的部分,從來聽不到他講正課的部分是什麼樣子的。

如果他能夠把正課的內容高效地傳遞出來,學生也很愛聽,這是一個很優秀的老師,這就是像我剛才說的,通過技術方式去幹兩件事。

第一,識別和判斷這個老師的講課是不是能幫助學生,有效傳遞知識的。

第二,能不能針對這個老師課前給出老師設計課程的方案裡,因為不同的老師風格不一樣。

我們覺得培訓機構在沒有線下課程的狀態下,最佳的方式就是標準化,我把所有老師打成一個磨子,這樣對我管理、推廣是最佳的,但對學生而言一定不是最佳的,對老師而言也不是最佳的,但如果我們能夠有找到背後的規律,用技術手段去告訴這個老師,你適合什麼樣的風格,適合什麼樣的方式去傳遞信息,怎麼去設計你的課程內容,乾溼比例是什麼樣的,告訴他了,他按照這個模式去走,能達到一個最好的效果,那課堂體驗會變得更好。

3、你課後的服務,課後對學生的管理能夠做到有效性,你能夠告訴學生該怎麼安排時間去做作業,去複習,什麼時候來答疑,什麼時候進行你學習的調整,這塊東西如果有技術幫我們,幫助老師去監督孩子的行為,而且給他一個最合理的日程安排表,複習的情況隨時反給老師,老師再去給學生溝通去調整,這一定會使得課後的管理能做好,這樣成績才能做的更到位。

如果有技術手段能把這三點往前走,才可以真正去改變我們現在教育培訓行業最後效果落地的問題。

鄭可君:非常感謝,也想問一下趙總,佳學慧其實針對的用戶群體是年齡比較小的4-12歲的少兒,針對這部分兒童的時候,他和年齡偏大一點的用戶會有什麼樣的不同(在評估教學效果上)?

趙江華:以前我在精銳7年,其實從小學三年級以上一直到高三的段比較多,在之前做過少兒英語,我會感覺到進入到這塊的時候,很多人會有誤區,會覺得你把線上直接搬到線上來就可以了,尤其是早幾年大家嘗試的時候,實際上現在這樣的企業基本上都死得差不多了。

我們來看學前其實對這些孩子在線下,一開始其實我有做幼兒園的小班,我只做了一個月我就放棄了,因為你用了很長時間才讓他安靜地坐下來,但是他媽媽從旁邊拿著一個包子過去了,他就去追他媽媽去了,這堂課基本上就廢了。

所以,我們覺得在不同年齡段的應用場景不同,後來大家慢慢摸索,也有很多做得比較好的,比如說前幾天我聽一個同事說你看哪哪家做得很好,他做學前,用了很多教具,學生能坐在這裡了。但是事實上我覺得他坐在那裡只是第一步,他不一定學到了東西或者他學到了東西不是說對應他這個年齡段生理和心理特點,他的發展需求所需要學到的知識並不一定是這樣的。

因為在線教育發展還沒有到一個成熟的階段,只是在路上的階段,所以我覺得大家在這個階段會有很多誤區,但是從效果評估我覺得有一些共性的地方大家是可以去借鑑的,比如說一個非常合理的測評,我覺得這個是一定要的,因為它有分層,尤其是說你要做下沉城市的時候。

以前我自己有個誤區,同樣是北上的孩子,因為我們大概有將近一半的學生是來自於北上,我們覺得北上的孩子成績是很接近的,事實上坐下來以後發現完全不接近,哪怕在同一個學校的孩子都會差很多,後來我們結合一些技術賦能在全國進行測試,測試下來每個年級按照分數的排名我們就直接切,到多少人就是一個什麼班,達不到這個條件你不要進,因為進了你也跟不上,我們會有階段性的測試,其實這方面線下的機構活到現在大多數都做得很好。

同時要結合到國家的政策,我覺得大家會活得更好一點,比如說國家現在對通識的講求,包括二線以上的城市在非剛需段的年紀的時候,他對學生的綜合素養、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的培養是有比較高要求的,我們把這個結合起來,結合這個去階段性地做綜合性的分析,越小的孩子你跟老師之間的服務溫度要更強一些。我覺得這個方面效果一定要能夠外化,如果不能夠外化的東西,不管你是成績外化,還是素養外化,還是什麼外化,不能外化的東西我覺得就是哄你家兒子玩。

教學的質量和質量評估,如何靠技術解決?

陶思明:剛才三位老師在教育行業都是從事很多年,也提了非常多的專業意見,我這邊從技術的角度再總結一下。第一,我們要有大數據,包括我們的評測,我們通過大數據能夠來做一些個性化的配置,我們對孩子這塊,每個孩子的個性化以及注意力這塊我們需要個性化的方案。我也是孩子的父親,剛才聽了有很多的感觸,有些孩子自律性比較強,和玩心或者好奇心比較強真的是不同的方案。

通過大數據和AI手段能夠收集到很多孩子的行為(學習行為),能夠做更多定製化的方案,這樣的話我覺得還是非常有效和非常有競爭的,大概是這樣的。

鄭可君:謝謝,剩下不到10分鐘時間,我們來討論一下未來,想請小狼老師給我們講講未來在線教育的前景和機會都在哪兒。

朱宇:其實未來在線教育的前景很大程度上會取決於技術本身的發展狀況,你會發現教育行業如果從過往的3000年角度來看,它其實是受技術影響最弱的行業,你會發現我們人類跟2500年前比起來,你的衣食住行用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你和那2500年的溝通沒有一點相似之處了。

但是如果你要看看在教育的形式上面,其實2500年之前就是孔子的私塾和柏拉圖的學院,到了中世紀歐洲的時候出現了進院哲學來進行授課,到了後面德國普魯士小班的教學,到今天為止你會發現沒有太大差別了。

如果過去20年來哪個技術對我們教學有最大改變,我估計就是PPT,PPT20年的時候我們告別了黑板,變成了可以留存下來的電子化課件形式能夠呈現,為什麼會這麼難,因為整個教育領域既要學生參與進去,又是老師參與進去,而這件事情上面又是特別反人性的,學習、教學都很反人性。我自己做老師,有時候上著上著課覺得太麻煩了,學生教了半天還不能提升成績,心裡面會很焦躁。

在這樣的情況下,它跟我們其它行業衣食住行用不一樣,衣食住行用有強烈的主動性,主動性我會主動去迭代、使用、體驗,但是教培行業絕大多數情況下我都是迴避,儘可能按照我原來的模式,我怎麼舒服怎麼來,這就會導致去接納技術的情況跟很多行業比起來會相對比較弱。

所以,未來很重要的一個點就在於我們的技術,比如說5G和AI技術能夠不斷拓展,能更多層面去減輕教師的負擔。剛才所說的所有環節,其實一個老師以前沒有技術的時候,內容得自己準備,課程得自己設計,管理得自己來進行,這三個方面如果先用技術減輕負擔,讓他在這三個層面上負擔大幅下降了,大家願意用起來,這個對於教師端而言就會很好了,對學生也一樣。

對學生而言,他最不願意學的地方在於我今天晚上辛辛苦苦做了30道題,明天再一考試成績比明天還降了10分,我昨天做題的熱情全耗進去了,因為行為很低效。對於學生而言,我需要通過技術的方式來去提升效率,我知道針對性選擇做什麼樣的題目,採取什麼樣的做法,按照時間間隔和方式來去推進,如果老師的負擔能夠下降,學生的效率能夠提升,在可見的未來當中,對於我們整個的教培行業最重要的作用,這是我看的短期未來。

鄭可君:那我也想問一下劉老師,您作為教育領域非常優秀的創業者,我相信臺下也有很多做教育的創業者,有什麼想給他們講一講的,現在大公司競爭格局已經比較固定的情況之下,如何殺出一條血路,能夠另闢蹊徑去做一個非常優秀的教育創業公司。

劉常科:我覺得大家最好不用做夢,教育我們如果把它看成服務業的話,其實它的本質還是服務,而不是內容。服務對組織的要求非常高,對人的要求很高,所以你還是要靜下心來認認真真打造你的組織能力,你沒有組織能力其它的都是扯的,這是我給大家的第一點。

剛才主持人問在線教育,雖然我是一個做了二十幾年的線下教育機構,但是今天我堅定地看好線上,原因有三個比較大的趨勢,其實消費端在發生一個巨大的消費趨勢改變,這個改變從到店向到家轉移,從線下到線上轉移,這個是我們看到的消費者的巨大消費趨勢的改變。

第二點我們看到的巨大改變就是因為有在線教育,你可以跨地域地解決需求供給的匹配,從而會重構這個行業的成本結構。原來教室在這個城市,學生在這個城市,老師也必須住在這個城市。但今天可以老師在北京,學生可以在南京、鎮江,我的輔導老師可以在西安。

我們現在有很多在線教育的全職老師、專職老師,很有意思,他們原來是生活在西安、武漢,你會發現過了幾個月他更下沉了,他可能到了黃岡、咸陽,他生活成本更低了,他通過在線可以給一二線城市的學生提供非常好的教學服務,這個其實是我看到在線教育最根本的,就是跨地域的需求供給匹配可以重構這個行業的成本結構,這件事情會對我們整個教育行業帶來重大的改變。

第三個就是我們剛才談了技術對這個行業的改變,這個是毋庸置疑的。

這三個趨勢使我堅定地看好在線教育,但是底層的核心還是要打造你企業的組織運營能力,這是根本,沒有這個東西你剛才講的那三個東西也很難落地的。

多知新書《變革與新生》《培訓行業這五年2014-2018珍藏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