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說文解字》第258課:細說“遲(遲)”字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講《說文解字》“辵”部的一個漢字:遲。遲字在1986年《簡化字總表》中簡化為“遲”,遲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其詳情如下:

遲(遲)。讀音有兩個:

(一)chí。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遲,徐行也。從辵,犀聲。《詩》曰:‘行道遲遲。’遟,籒文遲從屖(xī)。”徐灝《說文注箋》:“孔廣居曰:古文當從尼。漢《三公山碑》‘愍俗陵迡’、《李翎碑》‘棲迡不就’可證。遲訓徐行,從尼義近。”看一下遲字的字形演變:

《說文解字》第258課:細說“遲(遲)”字

(遲字的字形演變)

遲是形聲字。注意看一下字形演變,它的金文承襲甲骨文,從辵,屖聲。在漢代隸變過程中,聲符屖下的“辛”因連寫,漸漸訛變為“羊”。“屍二辶”的字形也是“遲”字的早期字形。遲形始見於《說文》。楷書以“遲”為正體。現代以音近易寫的“尺”作聲符,“遲”遂簡化為“遲”。本義是緩慢行走。《詩經·邶風·穀風》:“行道遲遲,中心有違。”《毛傳》:“遲遲,舒行貌。”人在路上緩慢行,因為心中百般不忍心。緩慢行走,是因為心中不忍。

遲在本義之外,還有其他用法,比如:

(1)緩慢。《廣雅·釋詁二》“遲,緩也。”《廣韻·脂韻》:“遲,徐也。”比如《易·歸妹》:“歸妹愆期,遲歸有時。”陸德明釋文:“遲,緩也。”嫁女超延佳期,緩慢靜待時機。再比如《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孔雀東南飛》):“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並不是因為我織得緩慢,(而是)您家的媳婦難做啊!

《說文解字》第258課:細說“遲(遲)”字

(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

(2)晚。與“早”相對。《廣雅·釋詁三》:“遲,晚也。”比如《戰國策·楚策四》:“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丟掉了羊再修補羊圈,還不算晚。

(3)遲鈍。比如《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袁紹雖然有宏大志向,但是判斷事情遲鈍,必然不會有所行動。

《說文解字》第258課:細說“遲(遲)”字

(影視作品裡的袁紹)

(4)猶豫。比如白居易《琵琶行》:“尋聲暗問彈著誰,琵琶聲停欲語遲。”循聲輕輕探問彈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女的)琵琶聲停了許久卻猶猶豫豫沒有動靜。

《說文解字》第258課:細說“遲(遲)”字

(尋聲暗問彈著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5)中醫學名詞,脈象之一。指脈搏緩慢,一呼一吸在三次左右。多屬寒症,遲而無力為虛寒,但若遲而有力,亦可見於實證。比如《傷寒論·平脈法》:“(寸口)榮氣和,名曰遲。”成無己注:“遲者,身體重但欲眠也。”

《說文解字》第258課:細說“遲(遲)”字

(遲脈示意圖)

(6)久。《廣韻·脂韻》:“遲,久也。”《禮記·樂記》:“敢問:遲之遲,而又久,何也。”鄭玄注:“遲之遲,謂久立於綴。”請問(《武》)樂的曲調曼長,綿延不絕,這又象徵什麼呢?

(7)通“治”。芟除。比如王粲的《七哀詩》:“百里不見人,草木誰當遲?”方圓百里不見人煙,草木茂盛卻沒有人來芟除(管理)?這裡的“遲”,很多譯本都譯作遲緩,誤。

另外,遲還用作姓氏,《通志》有載。

(二)zhì。這個讀音出自《廣韻》。用法有三:

(1)等待;希望。《集韻·志韻》:“遲,待也。”《字彙·辵部》:“遲,希望也。”比如《荀子·修身》:“遲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楊倞注稱:“遲,待也。”停下來等待我,我趕上去靠近他們。

(2)比及,等到。《三國志·魏志·張郃傳》:“(文帝)因問郃曰:‘遲將軍到,(諸葛)亮得無已得陳倉乎?’郃知亮縣軍無糧,不能久攻,對曰:‘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計亮糧不過十日。’”即用此義。

《說文解字》第258課:細說“遲(遲)”字

(影視作品裡的張郃)

(3)猶“乃”。《史記·春申君列傳》:“遲令韓魏歸帝重於齊,是王失計也。”司馬貞《史記索隱》:“遲音值,值猶乃也。”這裡用同“值”,相當於“就”。(如果這樣做),就會讓韓、魏兩國尊齊稱帝,這是大王的失策啊。

遲(遲)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258課:細說“遲(遲)”字

(遲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258,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