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王羲之草書《十七帖》筆法章法解析

一、《十七帖》的筆法

王羲之草書《十七帖》筆法章法解析


1.獨點。獨點一般為字的上點,或在字的外廓。起筆以尖鋒人紙,向右下方順勢下按收筆。或空收,如“示”字;或下按後向左下方折轉,順勢收鋒,如“外”字。

2.兩點。這種點橫向如“孫”字右部兩點,左右呼應,前一點的收筆要與後一點的起筆在筆勢上相一致;或為縱向,如“言”字上面的兩點,並不強調呼應關係,而是意態獨立,但要避免重複,或差異太大。 

3.多點。草書中一些字都有三點以上,“不”字上點獨立,下面的兩點形成照應關係,書寫的要求與前面所說的橫向兩點—致。  

王羲之草書《十七帖》筆法章法解析


4.長橫。草書中出現的長橫相對較少。長橫很醒目,如多用則與草書整篇的流動睦相牴觸。王羲之草書中的長橫起筆一般露鋒,行筆或由粗變細,或由細變粗,過渡自然。收筆或空收,或換鋒下按,再向左下方收筆。如“廿”、“一”二字。

王羲之草書《十七帖》筆法章法解析

5.短橫。《十七帖》中短橫很多,寫法要根據字形的需要而定。  

6.多橫。多橫連在一起,一般姿態與長短都有變化,有些橫之間有連帶關係,如“未”字。

7.短豎。《十七帖》中短豎的寫法也多種多樣。如“順”字的三豎長短相差很小,但中間一豎的起筆呈方形,與左右兩豎形成差異。短豎的起筆多變,有時還有曲頭的,如“土”字。 

王羲之草書《十七帖》筆法章法解析


8. 垂露豎。這種豎畫也並不是幹篇一律的一個形態,如“楊”字的豎畫形成曲頭,“粗”字的豎畫寫得渾厚有力,收筆圓中帶方。  

王羲之草書《十七帖》筆法章法解析

9. 懸針豎。《十七帖》中的豎畫也是千姿百態,如“情”字左邊的長豎呈弧形,上圓下方,並逐漸加粗,“耳”字的豎中段開始向左傾斜,收筆呈針狀。  

10.短撇。《十七帖》中,短撇有兩種形態:一種起筆為方切式的,收筆出鋒,如“年”字;一種是尖鋒起筆、收筆呈方形的,如“悠”字。短撇行筆宜利落,不宜遲疑。 

11.長撇。《十七帖》中的長撇各具形態。如“但”字的撇畫起筆側鋒入紙,中鋒行筆,收筆含蓄;“必”字的撇畫呈弧形,由細到粗,輕盈流動。  

12.直撇。直撇在王羲之的草書中經常出現,形態大體一致,但其中也有些差異。有的撇以剛勁稱勝,如“省”字;有的挺拔,如“既”字;有的柔中帶剛,如“及”字。  

13.短捺。其形狀如長點,起筆、收筆都要出鋒,形成兩頭尖的特徵。附圖中“彼”字的短捺上側呈弧形,下側弧度較小;“來”字的捺收筆時逐漸加力;“火”字的捺畫不帶弧度,中間粗,兩頭細,形如紡錘。  

14.波磔捺。如“成”字,其捺畫帶有章草捺畫的特徵,即有一定的波磔。  

15.帶鉤捺。《十七帖》中的一些捺畫,出現了轉折所帶出的鉤法,並與下一個字的筆勢形成連帶關係。如“獲”字,在轉折時要將筆鋒包裹住,再順勢向左帶出;“人”字在轉折時停頓下按,再向左帶出。  

16.短鉤。這些鉤的轉折處多輕盈靈便,如“來”字,轉折時提筆攏鋒,然後向左輕輕勾出,不要寫出像楷書那樣粗重的鉤來。“爾”字的鉤在轉折時不需提筆,而是用筆鋒包裹住,然後乘勢向左攏鋒勾出。  

17.挑鉤。這些挑鉤是章草字形留下來的痕跡。“武”字在寫挑鉤時有停頓下按然後上挑攏鋒的動作,顯得厚重、沉著。“足”字的挑鉤不需停頓,而是在轉換方向時順勢上提。

18.弧形鉤。弧形鉤的弧度較大。如“我”字,在寫鉤時有一定的轉折,即在行筆時稍事停留,逐漸轉換筆鋒的方向。“緣”字只有轉,沒有折,在轉彎處要攏住筆鋒,不要讓筆鋒散開。 

19.圓轉。使轉是草書中最常見的筆法,分圓轉與方折兩種。“眉”字中的第一筆拐彎處屬圓轉,書寫時要攏住筆鋒,轉時行筆要放慢速度。“安”字中的平寶蓋也是圓轉用筆,只不過轉時角度較大。  

20.方折。古人草書圓轉與方忻並用。如“遲”宇開始的兩處拐彎,就是典型的方折。這種筆法要求在拐彎處轉換筆的方向重新起筆,下按後再行進。轉折時須注意筆畫銜接,以防脫節。  

21.轉折。轉與折並不是截然分開的,有些字的轉彎處轉、折兼蓄。如“同”字的右上角似方而圓;“事”字多處轉彎,不露圭角;“周”字的轉彎處也是圓中帶方。

二、 《十七帖》結構:

王羲之草書《十七帖》筆法章法解析


1.點畫照應

  以點為主的草字要注意點之間的照應關係。孫過庭說:“眾點齊列,為體互乖。”這是說點比較多的字,不要將這些點寫成一個樣子。如“不”、“悲”二字,均較好地處理了點之間的關係。有時候,點要與其他筆畫形成一定的關係。如“分”、“奇”二字的點是字的眉目,起到了傳神寫照的作用;“分”字的點是保證字態平衡的砝碼;“奇”字的上點如同字的大腦,其方向決定著字的姿態。有些草字中點與其他筆畫互相照應,使字的佈局因而活起來。如“意”字中點畫間隔很疏朗,並不強調連帶,卻很自然;“想”字下面的兩點與上面的筆畫似斷還連,很有意趣。

2.平衡端正

  《十七帖》中如“數”、“裡”等字,都是緊湊中正的造型。中正只是相對概念,假如完全平正,則必然顯得呆板。“語”、“臨”這些左右結構的字,整體特徵都顯得比較均衡。“語”字左邊的字符寫得很重,與右邊的字符勢均力敵;“I臨”字左邊拉寬,右邊窄。一些上下結構的字橫向線條不乏有傾斜之勢,但要通過豎畫來取得中正的效果,如“盛”字;或是通過局部的搭配取得均衡,如“勢”字。


3.偏正組合

  《十七帖》中如“告”、“是”等字都有—個共同的特徵,即字的土部比較端正,下部則很靈活,每個字的整體效果看

4.左右相諧

  如帖中“殊”字左右兩部分都有向外展的姿態,通過連筆,將兩者連在—起;“楊”字左小右大,互相關照;“理”字左邊上寬下窄,右邊則相反。而“龍”、“雄”等字則是左長右短或左重右輕,形成以大領小的佈局,這是它們的統—性。但每個字的處理方法又不盡相同,顯示了王羲之處理字形的高超技巧。“致”、“觀”等字的處理方法主要是位置的錯落。“致”字右邊的反文位置很低;“觀”字將右邊的部分放到右下方,幾乎成了上下結構。

5.縮放合度

  帖中“唯”、“益”等字都是上放下收式的典型。“唯”字左邊的“口”部以及右邊的上部都很開張,右邊下部則寫得很窄,而且筆畫較細。“益”字也是上邊開張,下面緊縮,顯得很雄偉、挺拔。一些字通過某些局部的收縮,使字形顯得很緊湊。如“時”字左邊的“日”部顯得很緊,“避”字中間部分筆畫很輕,在視覺上造成了有縮有放的格局。“婚”、“安”等字通過某些筆畫的誇張,以及某些局部的收縮,給本來不太好處理的字安排得很有意味。這時要注意誇張筆畫的位置,還要體會收縮部位的巧妙。

6.虛實開合

  帖中如“信”字,左右之間沒有連筆,單個看好象距離太大,實際上放到整篇之中則非常和諧。這類字書寫時要注意左右字符的位置關係以及長短的比例。—些字以散取勝。如“取”字下面兩部分安排得很開;“鹽”字四個部件若即若離。形成包圍形狀的字要注意內外空間的處理。如“目”字中間部分很小,顯得字內空間很大;“為”字下面的點緊靠邊沿,讓中間空白;“解”字右邊的纏繞部分處理得靠下,而且線條很細。

7.以側取勢

  帖中“堂”、“告”等字上下部分都取斜勢,整個字形看上去很危險。帖中一些左右結構的字左右之間也並不平衡。如“漢”字不但有高低之差,而且左邊傾斜,右邊上寬下窄,很有動勢;“講”字的妙處在右邊,依次向右傾斜,顯得很生動。草字最忌諱呆板,如果寫得四平八穩,就會給整篇的章法處理帶來困難,所以一定程度的傾斜是必要的。

8.映帶有節

  《十七帖》中的連帶筆畫起伏變化,富有節奏感。有些字點畫之間連帶很多,牽連之間有提有按,有時似連還斷,要注意其中連筆的粗細變化以及筆鋒方向的轉換。一些字中有大弧度的連筆,形成了圓形的字態,這樣的字尤其需要注意線條的起伏變化,書寫時速度不要太快,速度快則容易畫圓圈。而“顯”、“興”等字中的映帶更多,尤其是一些局部。其圓轉之中包含著提按,字勢顯得遒勁流暢。

三、《十七帖》章法析解:

  《十七帖》是小草書體的代表作,其章法也具有典型意義。按照唐太宗的說法,其章法就是“煙霏霹結,狀若斷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

通常草書的章法問題,是指作品的謀篇佈局,是集點、線成字以及集字成行、列行成篇的最終結果。關於集點、線成字,我們在前面已經對一些典型的字形作了初步說明,這裡重點講述《十七帖》集字成行、列行成篇的問題。  

《十七帖》集字成行的方法不像後來的大草、狂草書法那樣,依靠字與字之間的牽連來強化整體感,而是依靠字形的大小、單字姿態的斜正搭配、筆畫的粗細變化來達到氣脈貫通。如最左面這幅圖是《十七帖》中的第一帖,共三行,都是字字獨立,屬章草格局。不過王羲之對這種格局進行了改造,所以顯得更為靈活。此帖第一行“十七”兩字筆畫非常厚重,給整個作品確立了基調。其他字或正或側,如“郗”字作側勢,“司”字又變為端正,“馬”字傾斜,“未”字又復歸端正,最後的“去”字又變為斜勢,所以,整行看上去雖然字字獨立,卻又筆勢相承。其他兩行除了具有這種立意外,還有字形寬窄上的變化。  

集字成行的另一個方法是上下字的牽連。如圖,第一行還是字字獨立,第二行中的“想復”二字筆畫相連,這是強化字與字之間關係的一個方法,但在《十七帖》中還是不佔主要成分,而且牽連之處一定要有道理。《十七帖》在這方面處理得非常有分寸,牽連的字在整個章法中起到了提神的作用,而無左纏右繞之病。有些字更注重意連,也就是筆勢上的關聯,如第三行開始的“頤養”二字,上字的收筆與下字的起筆形斷意連,同樣有牽連的效果。  

《十七帖》列行成篇的方法是讓每一行保持一定的距離,但是左右之間的意態要互相照顧。由於每一行字形的大小、寬窄、正側都不同,所以放到一起非常和諧。加上一些牽連的組合,使章法更顯靈活。應該注意的是《十七帖》是一部小型的匯帖,不是一時間所寫,所以每個帖的章法都各具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