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盤和林:央行再定調貨幣政策折射什麼信號

2020年中國人民銀行工作會議提出2020年七大重點工作方向,“保持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適度”被擺在今年任務第一的位置。貨幣政策的具體表述中提到,加強逆週期調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促進貨幣信貸、社會融資規模增長同經濟發展相適應。

在此之前,央行發公告稱,將於1月6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我想這便是對上述表述最直接的解釋。其實從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我們就能發現,對貨幣政策的表述從“鬆緊適度”變為了“靈活適度”,表述的改變一方面顯示出了近年來我國宏觀調控的成績斐然,就業和通脹率均保持在合理的水平;另一方面也意味著,經濟下行壓力仍然存在,逆週期調節的重要性愈發凸顯。

單從降准以及央行工作會議的工作部署來看,貨幣政策的逆週期調節很可能貫穿2020年全年。如果繼續深入思考,對於貨幣政策而言,我們應關注的焦點在於兩個方面,一是穩健、二是靈活,貨幣政策穩健的取向體現政策大局觀,靈活的定位體現政策工具性。

作為一個大型轉軌經濟體和新興市場經濟體,我國貨幣政策除了傳統短期目標外,還有促進金融市場發展、經濟改革和結構調整等多重長期目標,需要在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中做好統籌平衡。因此,在穩就業、保民生的前提下,容許轉型階段一定的經濟波動是值得的。貨幣政策的穩健,對於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經濟長期結構性問題有著重要的意義。可以說,穩健也是宏觀調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應有之義,也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的必然要求。

而說到靈活,便是今年的亮點,靈活從根本上來講是對市場波動的積極反饋,不再拘泥定式。2020年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的關鍵節點,靈活運用貨幣政策將是增質提效財政政策的有力補充。

以此次降準為例,便是出於市場流動性考量的靈活適度調節。歷年銀行新增信貸規模數據顯示,每年1月份是銀行投放貸款最集中的月份,2018和2019年的新增各項人民幣貸款均在1月份創下新高,因此1月初降準釋放的資金可以讓銀行彌補季節性流動性缺口,同時也是應對專項債大規模發行下的流動性需求。

此次降準反映了貨幣政策面臨的另一個問題,之所以降準而不降息,一定程度上是由於貨幣政策傳導渠道的機制不同。LPR的實行雖在推行利率市場化方面邁出了巨大一步,然而利率傳導機制發揮作用會有滯後性,相比之下,銀行信貸渠道才是我國貨幣政策發揮效力的關鍵所在。因此,從實體經濟的發展上來說,降準較之降息,一定是降準更有效果。

特別是,在前期宏觀政策逆週期調節力度加大的情況下,2019年四季度經濟已有回暖跡象,比如2019年12月,中國製造業PMI為50.2%,與上月持平,再度站上榮枯線。雖然此次全面降準不比定向降準來得精準,但無疑對於市場信心將有巨大的提振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全面降準對於中小銀行同樣意義重大,放開長期資金1200多億元,這將很大程度上緩解小微、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現狀。從這個方面來講,注意銀行業體系的改革,改善銀行的績效考核方式,加力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對於貨幣政策的實施也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本文原發於《新京報》

(本文作者介紹: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