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小小“变色墨水”要引领世界,新泰以创新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近日,记者走进山东润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科技负责人张弘治指着正在有序运转的生产线介绍,“我们公司创新性地采用发酵法绿色制造先进技术生产氨基葡萄糖,现拥有年产10000吨氨基葡萄糖生产线,是目前国内同类产品最大的生产线,全球唯一一家实现氨基葡萄糖全产业链的绿色生产企业,去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6亿。”

小小“变色墨水”要引领世界,新泰以创新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张弘治所说的发酵法生产氨基葡萄糖是他们公司自主研发的一项国家级发明专利,其相关技术实现颠覆性变革,并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谈起今年打算,他说“我们将继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和产品创新力度,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润德生物正是新泰市科技创新领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大力证。近年来,围绕从“新泰制造”到“新泰智造”,新泰市坚持以创新增活力,着力在主体培育、平台建设、要素集聚、服务提升方面下功夫,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扶持力度,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驱动县域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新泰在《人民日报》发布的2019年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中居34位。

新业态,县域经济扎下科技根。

中性笔写在纸上,用火一烤便消失;写错字了,用笔自带的硅胶以摩擦生热的方式把字迹消除;彩色杯子,浇注热水后瞬间神奇变色;香水卡片,用手轻轻摩擦能闻到不同香水味道;看似普通的雨伞、衣服却能在阳光下变幻颜色…… 近日,在山东掘色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展厅内,董事长王勇向记者展示他们公司潜心研发的“稳定的变色墨水”技术,小小墨水除了给一支笔带来神秘感,也给日常用品带来了五彩斑斓的色彩。

作为国内专业投资色彩新材料的高科技公司,王勇的“稳定变色墨水”先后在美国、欧洲、中国获得发明专利,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谈起下一步打算,他说“提高传统产品附加值,我们要把变色材料向各种传统产业延伸,提高产品竞争力,未来引领世界。”

像掘色一样坚持科技创新,是新泰许多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取胜的一大法宝。该市制定企业分类标准,建立科技企业培育库,对入库企业实行分层分类递增培育。通过实施一般企业“雏鹰”培养计划,遴选全市200家中小微企业,做好创新引导和孵化服务,使其尽快成长为科技型企业;实施科技型企业“助飞”计划,对成长性好、成长潜力较大的科技型企业给与全方位支持,帮助尽快成长做大做强;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头雁”计划,建立高新企业信息库,对入库企业采取“一企一策”、全程定向服务,培育成为具备产业创新引领和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龙头领军企业。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2家,高新技术企业46家,科技企业群体规模持续壮大,创新活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为给县域经济插上科创的翅膀,新泰通过强化政策保障、物质奖励、表彰激励,出台各类政策文件11项,对企业引进人才、设立创新平台、取得科技成果等17个要素给予财政扶持。同时,设立人才工作、招才引智、自主创新3个千万元专项工作资金,研发补助在省基础上再增加5%,定期召开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大会,隆重表彰各类创新企业、成果、团队和人才,2019年政策奖励达到1600万元。同时,实施以100项关键技术研发、100项急需成果转化、100个科研团队支持为内容的“三百项目”突破,推动企业创获科技成果386项,承担计划项目87项、经费2.82亿元。2019年,润德生物“生物催化合成氨糖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等四个项目列入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支持。

在新泰,像掘色新材料这样的新业态不胜枚举:西张庄镇坚持发展特色毛呢产业,年产值 40 亿元,产品销往"一带一路" 10 多个国家;羊流镇的起重机械产业,通过转型升级,成为山东省首批特色小镇;新甫街道通过发展电子商务产业,让放下锄头,摸起鼠标的农民迅速走上了致富的新路子…… 这些在全国赫赫有名的乡镇,正是借着创新的大潮让科技在本土扎下了牢固的根基。

新动力,县域扛起创新创业旗。

“多亏了杨黎明教授和他带领的科研团队,今年我们自主研发的500千伏海缆附件,在国际上率先通过了相关鉴定实验并实现应用。”近日,记者在特变电工昭和(山东)电缆附件有限公司见到副总经理赵尊华,谈起公司今年参与的世界首条电压等级最高的500千伏联网输变电工程,他的语气里有着满满的自豪。据他介绍,该工程克服了海水腐蚀强度高等世界性难题,创造了十四项世界纪录,一举奠定了中国海洋输电技术的世界领先地位。

特变是新泰通过构建“六个一”平台体系,向科技创新要速度要质量的典型代表。新泰按照“顶层设计、全域布局、重点推进”的原则,构建“六个一”创新平台体系,通过探索高校+政府、高校+政府+企业、企业+高校、企业+专家四种模式,建成生物化工等12家产业研究院,引进各类创新团队56个,实施成果转化106项,实现了“一个产业一个研究院”;以启迪之星综合孵化器为“1”个核心,结合园区布局建设“N”个专业孵化器,构建“1+N”孵化网络,建成省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5家,实现了“一个园区一个孵化器”,助推新泰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矿山设备再制造示范基地、全国第二大起重机械制造基地;通过采取自建、共建、异地建等措施,实施分类管理、分层培育,推动“一个企业一个技术中心”建设,全市规模以上企业、70%以上的小企业都设立技术中心。

同时,为推进产学研合作和企业孵化,新泰还建设“4+N”创新高地,按照创新链建设东、西、南、北四大科创小镇,打造创新创业高地;按照产业链建设N个创新支撑平台,通过与大院大所名院名校合作,共同搭建高端科技合作平台,相继建设中关村信息谷、泰安中德智能制造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浙江大学新泰材料创新中心、山东大学新泰工业技术研究院、“一带一路”国际创新发展研究院。

新机制,县域塑造创新服务职能。

“以前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奖励,各部门、各乡镇是‘自成一套’,‘五根指头’虽全却无法形成‘一个拳头’的合力。现在我们将创新资源‘化零为整’集中用在刀刃上,进而撬动全社会创新投入。”据新泰市科技局局长崔玉军介绍,为破解科创资金瓶颈,新泰统筹财政、基金、社会、银行等资金,专门设立1000万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1亿元的人才专项资金;引进20亿元中关村协同创新投资基金等基金5支;与邮储银行、泰安商行等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扶持各类研发、成果转化项目120余项。

新泰坚持把破解“人才、技术、资金”瓶颈、补齐短板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为创新资源要素集聚提供保障。为给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该市通过采取筑巢引凤、引巢借凤、技术联姻、“梧桐树栽在凤凰身边”等方式,刚柔并济引进两院院士14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4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6人等高层次人才300余人。聘请15位专家担任市政府科技顾问,选聘引进102名专家兼任乡镇、部门、企业科技副职,参与研发项目143项、联合申请专利128项、参与建设科技平台89个。

有了引领发展的新动能,新泰充分利用创新平台、攻关项目、扶持政策等载体,形成多主体、多要素参与技术转移转化的局面。该市通过长效开展科技合作“月月行”等活动,每年组织精准对接10次以上;联合企业、学会、协会先后举办中国起重机械技术学术创新发展大会、中国新泰LED显示高峰论坛等12场次, 100余项技术成果在全市推广应用。

同时,新泰通过搭建“O2O”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服务新职能。线下,借助启迪之星孵化器,引进法律、财会、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专业机构,开展专业化服务。线上,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云平台网站、开发“新泰科技通”手机APP,实现“创新即时通,服务零距离”。每年通过平台共推送各类科技信息、政策、技术3000余条,服务创新主体1万余人次。(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姜言明 刘培俊 通讯员 赵洁 陈友祥 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