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守滬者|“雙面”志願者惹“溫暖誤會”:小兄弟,你從中午站到晚上,不累嗎?

“小兄弟,你從中午站到晚上,不累嗎?”近日,在浦東洋涇街道張楊南苑小區門口,細心的居民注意到門口一位年輕志願者,並關心地問候。

這名志願者一愣,隨之笑了。為了這個“溫暖誤會”,昨天,記者來到該小區實地走訪,採訪了小區裡一對特殊的“雙面”志願者。

守滬者|“雙面”志願者惹“溫暖誤會”:小兄弟,你從中午站到晚上,不累嗎?

圖說:雙胞胎兄弟齊當志願者 新民晚報記者 李銘珅/攝(下同)

“雙面志願者”

昨天下午,記者一走進張楊南苑小區,就看到兩名身著同款帶帽衛衣、紅馬甲的年輕人,一板一眼在給每個進小區的人測量體溫。

原來,他們是這個小區的一對雙胞胎兄弟,哥哥叫胡沅錚,弟弟叫胡沅錦,都是1998年同一天“前後腳”出生的。

雖然一個戴著白口罩,一個戴著黑口罩,但他們在外人看來,長得簡直一模一樣,“其實我們還是有細微差別的,只是外人不太看得出來,我比哥哥高2公分左右。”弟弟胡沅錦告訴記者。

上週,他們從親戚家回來後,媽媽在小區裡看到招募志願者的公告,馬上回來問他們想去嗎,兄弟倆幾乎是異口同聲地說:“去!”

從上週四開始,兩人第一次當上了疫情時期的“守門員”志願者。兩個人都有1.8米左右,高高大大,在門口特別顯眼。居委會當時為他們一個安排了下午,一個安排了晚上的班次。但他們中午匆匆吃個麵包、12時多就上崗,兩人先後值班到晚上。於是,就出現了上述“溫暖的誤會”,有居民將兄弟倆混為一人,得知真相後,哈哈大笑,也為這對“好兄弟”由衷點贊。

守滬者|“雙面”志願者惹“溫暖誤會”:小兄弟,你從中午站到晚上,不累嗎?

圖說:兄弟值守,為出入人員測量體溫

不想做疫情的旁觀者

說到參加志願者的初衷,哥哥胡沅錚說,“在我5歲的時候,SARS席捲全國。我當時因為肺炎住院,萬幸的是得的並不是SARS、而是普通的肺炎。但周圍都是醫療器械、鼻子上戴著呼吸器的痛苦,我至今還有記憶。”他說,小時候的經歷,讓他可以想象現在的新冠肺炎患者的痛苦和無助。“現在我們都是大學生了,我和弟弟不想只作為這場災難的旁觀者,也想要成為抗擊疫情的一份子。”

對於上崗“初體驗”,兩人說,其實要做的事情很簡單,重要的是要有堅持的精神。白天還好,晚上的冬日很冷,有天還飄起了小雨,站幾個小時下來手腳冰冷,一個冬天沒穿秋褲的他們第一次穿上了秋褲。

守滬者|“雙面”志願者惹“溫暖誤會”:小兄弟,你從中午站到晚上,不累嗎?

圖說:雙胞胎兄弟一起值守

很辛苦也很溫暖

記者瞭解到,張楊南苑小區有540多戶居民,現在人行只有一個出入口,這幾天很多人復工了,每天進出的人不少。“多數人很配合,有的經過還主動上來請我們測溫。但也有個別人看到一次沒測好,請他再測一次就‘翻毛腔’了,破口大罵。” 胡沅錚說。

“這種情況這麼辦?”記者問。

“也沒什麼其他辦法,只有耐心勸說吧。”

長相幾乎一個“模子”的兄弟倆,感情也特別好,做啥事都喜歡結伴。考慮到兄弟情深,從本週起,居委為兩人安排了同一個班次。從昨天開始,學校開始上網課,有課的時候兩人就互相調劑著,確保值班沒有“空檔”。

在採訪中,記者正好遇上了羽洋居委書記,她告訴記者,“這對孩子是我從小看著長大的,初中時候每到假期就來社區裡參加志願活動。”她還為記者查找出9年前,弟弟胡沅錦參加社區徵文比賽的一篇作文。

在文章裡,胡沅錦從樓下小孩陽陽為老人搬牛奶的一件小事說起,從孩子天真無邪的笑容中感受到,“幫助別人也是快樂的,而且就是一種簡單的美好。”

因為疫情,兄弟倆都無法返回校園。兩人各自面臨研究生和專升本的考試。弟弟說,“我希望早點回到校園,在學校裡比較有學習的氛圍。”哥哥則說,“還是在家裡安靜些,但有時候學習沒那麼自律。”一個“宅”、一個外向的性格,卻不影響他們興趣相投、志同道合。

說到疫情後的願望,哥哥說,想去雲南大理。正在昆明讀書的弟弟馬上接話:“我給你當導遊。公路在大山中穿行而過,兩旁的梯田、樹木和諧自然,太美了!”

相信冬日的暖陽,終歸會撥開陰霾回到大地,兄弟倆的心願在不遠的將來,終會實現。

新民晚報記者 宋寧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