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苏轼到底是诗的成就高还是词的成就高?

半世飞仙


欢迎来到文乎问答领地,本人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有益有用的问答来回馈你

楔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苏东坡,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诗人、一个词人……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文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关于苏轼是诗的成就高,还是词的成就高,莫衷一是,以下分几方面展开论述。

1.有趣有才有爱苏东坡

2.苏轼以文为诗

3.苏轼以诗为词(苏轼对词的贡献更大)

4.苏轼学识人格都强大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了解诗词先了解作者是必要之举。

有趣有才有爱苏东坡

喜欢苏东坡的人多矣,我忝列为一。苏轼先生天赋异禀,20岁中进士。只因为欧阳修把他的卷子误认为是学生曾巩的,避嫌没有给第一名,他原本应该是状元,而不只是榜眼。他一生勤奋,留下诗篇二千七百余首,词三百四十余阕,文四千余篇,数质俱佳,罕有出其右者。

苏东坡不仅以诗文博名,他还是一位书法家、画家、农业工程师、发明家、美食家、巨儒……他一生坎坷不平,颠沛流离,却非常有人缘,“鸡犬识东坡”,无人不晓。有追随者如“苏门六学士”,在他流放期间还有不少慕名伸手援助而丢乌纱帽者。和尚道士,贩夫走卒也不乏他的崇拜者。

在生活中也像他为文一样“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不落世俗的窠臼。

他一生不能忘情于诗文、酒肉、朋友。被贬海南时,他几乎“居无室,出无友”,却能自找乐趣,常常牵着条“乌嘴”大狗四处游逛,采药写诗,给黎族阿婆起外号,给别人讲鬼故事。苏东坡虽放纵不羁,却没有纨绔浅薄之气,他家庭和睦,与弟弟手足情深。

仁者爱人,苏东坡就是那种于事有恨于人无恨的人,他曾对苏辙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他与章惇的故事足以证明其所言。他贬居黄州时与章惇以“朋友”相称,他为主考官时,又曾亲自以第一名取章惇儿子章援。有一次苏东坡和章惇出游,到一陡峭深涧边,涧高有百尺,深流翻滚,上面只有一独木桥,危险得很。章惇若无其事地走个来回,在对面岩石上题“苏轼章惇游此”。苏东坡拍拍他说“终有一天你会杀人的”,原因很简单:“敢于玩弄自己性命的人自然敢取别人性命。”

后来章惇做宰相果然杀伐绝决,首先向苏东坡开刀,而且是一贬再贬,往往人还在去被贬之地的路上,后面就有快马来命另贬别处,让其辗转累死于路上而后快。等到苏东坡被大赦北归时,章惇却被贬到他呆过的雷州半岛,苏东坡以德报怨,让人转告章惇那地方自己居住多时,并非外人所传瘴气弥漫令人可怕。可见,苏东坡有高于常人的品格。

苏东坡是个俗人,当我们隐去他的身份时,他和我们身边的俗人无两样,有俗人的嗜好、毛病、弱点。如果计其身份,则虽不合时宜,却俗得可爱。

苏东坡热爱生命,享受生活。他奉行儒学,却不执迂,他修佛教,却近酒色,他研道教,却不甘粗茶淡饭,他崇拜陶渊明,却不逃避现实,“他总能在残酷现实的夹缝中呼吸新鲜的空气,寻找自适的快乐”。

他每到一处必尝当地美食,亲自制作“东坡肉”“东坡肘子”“菊花鱼”。他好睡,每睡则鼾声雷动。他好游山玩水,每有兴怀必咏叹之。他兴趣广泛,他造酒,制墨、建桥、筑楼、修塘……总之,他是个诗人,于是把生活给诗化了。

说苏东坡怕死,有人会不同意,以为苏东坡的词开豪放派,须得关西大汉才能读出神韵,本人一定有“死又何惧”的风度。其实不然,湖州案发后,朝廷派人来拘捕他,他吓得躲在后堂不愿出来。押解途中,他曾想跳水自杀,可终是下不了决心。

在狱中,他给弟弟写了一封忏悔的信,细表自己承皇恩浩荡,无法感激图报,实在惭愧云云。此信传到皇帝太后手里,他因此被从轻发落。

他在黄州开始与僧道过从甚密,并迷上坐禅,服药,练瑜珈,炼内丹处丹、阴丹阳丹,以求长寿,直到快要死去还在与维琳方丈论佛道。苏东坡怕死,不会做无辜的牺牲,恰恰表明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应该说,苏东坡是名士,也是俗人,他开道德之门获取了世俗的名望,他关道德之窗获取了鲜活的生命。

苏轼诗:以文为诗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自然而然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

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主要命题。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当时,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刻更准确的批判意识。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和《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诗。

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升华为哲理,人生的境遇也折射为理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意象自然而然地表现,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这样的诗歌优美动人,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

“不识庐山真面目”和“雪泥鸿爪”一问世即流行为成语,说明苏轼的理趣诗受到普遍喜爱。苏诗中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如《泗州僧伽塔》、《饮湖上初晴后雨》、《慈湖夹阻风》等。苏轼极具灵心慧眼,所以到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在苏诗中有充分的体现。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当然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但苏轼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

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而且苏诗的表现能力是惊人的,在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

以“元祐”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苏轼与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创作将宋诗艺术推向了高峰。就风格个性的突出、鲜明而言,王、黄、陈三家也许比苏轼诗更引人注目。然而论创作成就,则苏轼无疑是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

他在理论上和创作中不把某一种风格推到定于一尊的地位。苏轼在创造宋诗生新面貌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苏诗都是出类拔萃的。

基本上避免了宋诗尖新生硬和枯燥乏味这两个主要缺点。所以苏轼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人的超越,成为最受后代广大读者欢迎的宋代诗人。

苏轼词:以诗为词(苏轼对词的贡献更大)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答张文潜县丞书》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不同于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狭小的生活场景,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轼写词,主要是供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也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正因如此,苏轼作词时挥洒如意,即使偶尔不协音律规范也在所不顾。也正是如此,苏词像苏诗一样,表现出丰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

虽然苏轼现存的三百六十二首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王灼《碧鸡漫志》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所指出的“向上一路”。后来的南渡词人和辛派词人就是沿着此路而进一步开拓发展的。

晁无咎: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引) 王直方: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二人皆对曰:“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王直方诗话》,《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二》引

苏轼学识人格都强大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

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

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

此外,李格非、李之仪、唐庚、张舜民、孔平仲、贺铸等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苏轼影响。

由于苏轼的成就包括各种文学样式,他本人的创作又没有固定不变的规范可循,所以苏门的作家在创作上各具面目。

黄庭坚、陈师道长于诗,秦观长于词,李廌以古文名世,张、晁则诗文并擅。同时,他们的艺术风貌也各具个性,例如黄诗生新,陈诗朴拙,风格都不类苏诗,后来黄、陈还另外开宗立派。

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高丽等地都广受欢迎。

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到了南宋党禁解弛,苏轼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不绝。 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

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

苏轼的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苏轼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公安派散文的艺术渊源,直到清代袁枚、郑燮的散文中仍可时见苏文的影响。

苏轼还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踪,他在生活中的各种发明都是后人喜爱的话题。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苏轼是无与伦比的。

结语:

人间有味是清欢,胜固欣然,败亦可喜,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拣尽寒树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苏轼一位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他是一个辽远的象征,一个我们念念不忘的契机。激越的华章、低回的忧郁、慈悲的心肠、快乐的歌声,达则为民为国为己,穷也为己为民为国。随遇而安、随缘而适、任运顺时,无可无不可。

如果不是出于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我们很难想像,为什么苏轼在那些受屈辱、受迫害、艰难困苦、狼狈不堪的日子里,仍然活得那样有滋有味、一丝不苟

苏轼这位文化巨人有着丰富的精神景观,其对于宋代乃至整部中国文化史的意义,及其在陶铸我们民族、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方面所起的作用,深远非凡。

相比于单纯的文学家的苏轼,思想者的苏轼或许更切近他留在中国人心目中的那个形象:竹杖芒鞋,吟啸徐行于中国大地上的东坡居士。


文乎


1.作品成就的高低实为质量和影响的高低和大小。从数量上讲,虽然诗有四千余首,远远超过词的数量。但被后人欣赏、记住的也只哪么几首的几段。如:《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惠崇春江晚景一首》:"竹外挑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而他作的词,每一首写得都是那样的情真、意切、动人,绝大多数被人喜欢、背诵、传阅,甚至到爱不释手的程度。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等。尤如唐诗人张若虚,虽只有一篇《春江花月夜》,但孤篇能压全唐。

2.从质量上比较,显然他作"词"下了更深的功夫,所以也更精彩。无论引经据典还是创新,都能恰到好处,象《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都能成为后人无可超越的经典。


福荣


苏轼是北宋文学家,在诗,词,散文,以及书画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与黄庭坚並称“苏黄”,其词与辛弃疾並称“苏辛”,其散文与欧阳修並称“欧苏”,为唐宋文学八大家之一。

单就诗词来讲,他在词的方面成就更大,贡献更大。主要是:

一、对词的发展的贡献。他是对词改革的主将,破除了诗尊词卑、诗庄词媚的传统,把诗与词相提並论,大大地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和艺术价值,确立了词发展的方向。

二是、带头推动创作实践,在词的风格上开创了豪放一派,在形式上,表现手法上,艺术技巧上,抒情寓理等方面,都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他写出的那些传世千百年的巨作就是最好的见证。可以说,苏词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精品,后来者还没有人超越。

苏轼词的代表作太多了,下面仅举一例分享: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用户泰和


诗和词的区别!

一、题材内容的差异

1、诗词的题材内容也有很大差异。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

2、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

二、语言特色的差异

1、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2、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缪越先生曾经形象地把诗词语言特色比喻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园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词因为题材多关乎女性,故而词的语言也带有女性化的色彩,更加轻灵细巧、纤柔香艳。

三、起源不同

1、诗源于宗教。还有一种形式,起源于劳动。原始人一面劳动,一面发出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以忘却劳动带来暂时的痛苦和振奋精神,协调动作。

2、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是唐宋时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唐宋词是中国文学发展的新阶段,是唐宋文学的一个光辉成就。(出处百度知道)

从以上观点再结合苏东坡的个人履历,就能看出来,苏东坡当时的是词的极盛期,并且他作为豪放派的词代表人物,他还是壮词的奠基人。

北宋中后期苏轼大力提倡写壮词,欲与柳永、曹元宠分庭抗礼,豪放派由此进入第二阶段即奠基阶段。当时学苏词的人只有十之一二,学曹柳者有十之七八,但豪放词派毕竟肇始于此。

南宋词论家王灼说苏轼作词“指出上天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张炎《词源》将“豪放词”与“雅词”对举。沈义父《乐府指迷》说:“近世作词者不晓音律,乃故为豪放不羁之语,遂借东坡、稼轩诸贤自诿。”上述诸条都可印证此说。

所以胖哥认为苏东坡在词的成就上要大于诗的成就。典型代表《念侬娇•赤壁怀古》,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以上就是胖哥对于本问题的回答,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祝愿大家心情愉快,身体健康,心想事成!谢谢您的阅读。





胖哥按摩


苏轼到底是诗的成就高还是词的成就高?

苏轼(1037年1月8日一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文纵横恣肆;诗的题材广泛,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特色,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作开启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不羁,与欧阳一修并称“苏欧”,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善墨竹、怪石、枯木等。



他的著述繁多,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巜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巜古木怪石图卷》


苏轼在词作上的成绩是巨大的,就一种文体的自身发展来看,苏轼在词作的历史贡献上又超过了他的诗和文章。苏轼自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地位改变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词史的发展方向。这就是苏轼对中国文学方面的发展起到了创造性的作用。

苏轼对词的变革,主要是根据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及他“自成一体”的创作主张而来的。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作被视为“小道”,因为词作主要是配音律为歌而创作的。柳永也是写词的大师,推动的词作的发展,但是他并没有提高词作的文学地位,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改变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应属一体,词为诗之始,诗与词虽有外表上的差异,但他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该是一致的。他总是将诗和词相提并论,但他提倡词应该是“自是一家”的主张,因此,他的词作水平在宋代是最高的,而且也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虽然苏轼在诗、散文的成绩都很大,他被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八大家一家占了三个,这也是一个文学上的奇迹)。但是苏轼的词的成就是最最高的。


昆仑之柏


苏轼的诗词都流传后世,我个人以为苏轼的词成就最高,因为东坡词既「婉约」又「豪放」,其后更导向「清旷」之境的开拓。东坡词中有深沉的时空忧患意识;「人生有别」、「岁月飘忽」之感。

苏轼学问渊博,在仕途上虽不得志,但在文学上却有极大成就,他的作品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诗词、散文、书法、画无一不精,尤以词方面成绩最为突出;苏轼的词题材广泛,无论是写景、叙事、咏怀、说理等都意境清新、豪迈奔放,改变了晚唐、五代以来绮靡的词风。

苏轼词表现出由歌者的词变到诗人的词的明显现象

由五代到柳永,词的生命是音乐,而词的内容大都是艳意别情。故填词必以协律为重要的条件,表意必以婉约为正宗。

苏轼的词却突破这传统的精神,他以横放杰出的姿态崛起于宋代词坛,在词坛上开辟了一个新世界。

东坡杭州初为词,词中表达了他宦途失志、离别感伤之情,以及多年以来隐藏于心底的时空流转之悲。

这心境与词韵相应,便容易由刚开始的应歌写景之作转为个人情意的表白,那是「性与体合」的自然之势。

东坡由杭赴密,岁月飘忽之感特浓,尤多「老」「病」之感。

密州时期的东坡词,流露的情感更为寂寥,有时透着几分凄凉,而悼亡妻赋〈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怀子由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则更添生离死别之叹。

仔细观察东坡黄州以前所作词篇,题材虽有写景酬唱、送别怀人、思乡念远、言志述怀等多种,大抵不离「人生有别」、「岁月飘忽」的主调。

宋代词因苏轼而改变

01 词与音乐的分离

词本由合乐而产生,因此词在最初的阶段,音乐的生命重于文学的生命。

自五代至于宋初,词必协律,而成为可唱的曲。到了苏轼的词,他未必完全废弃词的音乐性,但他并不重视词的音乐性。

他并不是不懂音律,也不是不能作可唱的词,他的与人不同处,是为文学而作词,不是为歌唱而作词。这一个转变,是词的文学生命重于音乐的生命。

陆游说:「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所谓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正好作为苏词不协律的正确解答,同时说明 他那种豪爽的性格与浪漫的性情,反映于词上的一种表现。

02 诗化词风的形成

自古以来来为词者皆目词为「艳科」。取材多为男女柔情、时序感慨;造语主清切婉丽或主浓艳柔媚。不但格局狭隘,骨气不高而辗转仿效,尤易穷迫。

但苏轼的词却不遵守这些正统的理论与因袭的精神,他一扫旧习,始以作诗之法作词,而以清新雅正的字句,纵横奇逸的气象,形成了诗化的词风,于是乃无所不写,便不再局限于婉丽柔媚的的风格。

03 词境范围的扩大

苏轼始以作诗之法作词,一面是放大词的内容,举凡作诗所用的题材,都可以用 来表现。另一面又提高词的意境,开[豪放词风],一洗词「绮罗香泽之态」, 并「以诗为词」,将一切生活体验,例如:宦海浮沉、人生遭遇、交游酬赏、流连山水、人格修养等......写入词中,扩大词境与内容,完成词的「士大夫化」,称 「诗人词」。使词取得和诗同等地位和功能。

东坡词就词史意义而言,北宋词风至东坡而有了重要改变,内容渐趋丰富,体势更见恢弘,成为文人抒情写志之新体裁,不但影响南渡词坛,并开南宋辛弃疾一派,合称苏辛,泽被后世,允称词史巨宗。


言叶语


词比诗成就更高。

我就是因为苏轼的《念奴桥·赤壁怀古》喜欢上苏轼这样一个沧桑老人的。

大将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的词,不论内容和形式,都那么不拘一格。有时放笔直书,便成为“曲子中缚不住”的“句读不葺之诗”;有些从内容上看也颇为平凡。正如泥沙俱下的长江大河,不是一道清澈流水。但正因如此,才显出江河的宏达气势。

读苏轼的词,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钿车宝马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献词一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讲故事的福魔康


苏轼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集文学、诗词、书法、绘画、美食于一身,是千古难寻的奇才和全才。在风雨飘摇的宦海沉浮中,不仅没有因坎坷而沉沦,反而是正确面对,笑迎人生,这种豁达乐观的人生观非常值得后人学习。

如果不是把苏轼本人的诗与词进行一决高低的话,我认为他的诗和词的成就都非常高。在诗作方面留芳千古的名句有: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每一首诗都富含哲理,读来发人深省。

个人认为,苏轼的词要比诗的成就高。为什么呢?这种高低是根据它们对后世的影响而言。苏东坡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和开拓者,成就与辛弃疾并作“苏辛”。“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何等的潇洒自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令无数文人志士为之赞叹。一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道出了人生的醒悟和真谛。在屡屡被贬的情况下,依然能吟诵出:“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东坡为人豁达豪放,爱民亲民,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原配妻子王弗去年多年以后,苏轼挥泪为其写下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读后令人泪奔。面对春未夏初之景色,挥笔写就了《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从词意的表达中,仿佛看到了一个多愁善感、忠贞不二的好男人,好丈夫。

往事越千年,故人已去矣。每每读到苏东坡的词作,总觉得一个鲜活的身影在眼前晃动。人虽千古,佳作尚存。后人永远不会忘记你!


2050圆梦年


回答: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居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文、赋、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改革,最终突破了词力“艳科”的传统格局。

苏轼最经典的十首词:

1.《定风波》2.《水调歌头》3.《蝶恋花》4. 《满庭芳》

5.《临江仙》6. 《西江月》

7.《蝶恋花》8. 《临江仙》

9.《念奴娇》10.《赤壁怀古》。

苏轼一生所作诗词盛多,但词 的成就高于诗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