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海归回乡当蜂农,如何在一波三折之中既赢民心又赚大发?

海归回乡当蜂农,如何在一波三折之中既赢民心又赚大发?

有的人,拼命得跑出乡村;有的人,却是义无反顾回来。比如这位回到家乡当起蜂农的“追蜂人”王淑娟,海外留学归来,没有贪恋都市繁华,反而回乡带领乡亲们养蜂致富。

是什么让她回了家乡?是什么让她从人人羡慕的青年“海归”,到几次濒临破产的养蜂人,最终带动3000多人从事养殖中蜂,1000多人脱贫致富,获得“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四川省电商带头人”、“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跟着地道农旅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海归回乡当蜂农,如何在一波三折之中既赢民心又赚大发?

一、返乡创业的决心

王淑娟,年轻的85后,四川省青川县乔庄镇人,2005年考入四川音乐学院,2011年考入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广告传媒和公共关系专业,是一名海归硕士,也是四川省青川县最大一家养蜂合作社的负责人。

她父母早已为她规划好人生道路,那就是走音乐艺术之路。2005年王淑娟如父母所愿考入省内最高音乐学府四川音乐学院,但是2009年大学毕业后的她却是决定创业:回乡养蜂!很多人不理解她的脑回路,好朋友更是怼她:你一个学艺术的,付出了这么多,回去搞农业,神经病啊!

说起来,大家都知道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王淑娟家乡青川县紧邻汶川受灾严重,她的爷爷在地震中去世,王淑娟在一个星期以后才得知这个噩耗,连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爷爷是蜜蜂养殖户,她的童年都是和爷爷蜂蜜有关,回忆都是甜甜蜜蜜的,震后满目疮痍的县城,痛失亲人的乡亲,强烈的对比让她的内心很受触动。于是,她开始停下来思考,不想走父母安排的艺术之路,不如趁着年轻折腾一下创业吧。地点就选在青川,那个和爷爷生活过的地方,她的根的地方。

她想为这个充满回忆和希望的地方做点什么,而震后的小城也正等待涅槃重生。

地道农旅小编在想,为什么那么多返乡的年轻人都是为了满足内心深处种种牵挂和遗憾,或是凭着一身热血、满心的乡愁、亦或是心系的亲人...

而乡村振兴正在进行时,缺的就是这些干劲满满又有情怀的年轻人。但是,乡村在吸引年轻人才方面还处于自发返乡阶段,数量很少,需要从情怀、情感羁绊、农业产业发展潜力、基础设施、政策资金吸引等方面软硬兼施,去完善吸引年轻人才返乡的措施。

二、一波三折的创业路

1初次创业,惨败而归

也许很多人会想,年轻人有文化、有想法,返乡创业一定会赚大发的,然而并不是,做农业一定要有敬畏之心。返乡的王淑娟传承了爷爷曾经的养蜂事业,用大学做家教赚的8万元作为本钱,投入到土地租赁和购买200箱蜜蜂中。在她的童年印象中,把木箱放在地里,蜜蜂就会进去筑巢,现实中的她也是这么做了。事实却是,短短2个月,蜜蜂都跑路了,钱也打水漂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她,并不惧失败,也不服气,想着要改变策略,再来一次!

海归回乡当蜂农,如何在一波三折之中既赢民心又赚大发?

2 改变策略,初尝甜头

王淑娟想着,自己不会养蜂,不如就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让蜂农养蜂,自己负责营销。因为灾后有近30万人缓建人口来到青川,在她看来中国人都有去到一个地方就会买土特产回家的习惯,这不就商机吗?于是,盘下了一间门店,主营蜂蜜、木耳等当地土特产。对这次市场预判没有错的她,作为青川唯一的土特产店,可谓是大赚了,生意好到飞起,顺利赚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3 再次受挫,留学闻道

赚了钱的她想要回馈和爷爷一样的蜂农们以告慰爷爷的在天之灵,于是一年内多次提高收购蜜蜂的价格,合作的蜂农越来越多,这让她的名号越传越远。但是好景不长,一是缓建的外来人口完成缓建回乡,而本地两三万人口支撑不起,生意变冷;二是同行压价,导致她的高价蜂蜜卖不出去。为了破局,她把全部资金投到电商平台上,开拓线上市场,但是2011年因为有“蜂蜜造假事件”,所有电商平台不能上架蜂蜜。创业两年的她,经历了做这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点,为了补偿蜂农的损失,转让了门店,低价处理存货,然后离开了青川。

她认为自己蜂蜜包装和活动策划都很差,想要出国看看别人是怎样做的!为此,考了澳大利亚的肯迪大学,成为广告传媒与公关关系专业研究生。

4 留学归来,重操养蜂

两年留学归来,她依然坚持干养蜂收蜂的老本行。在国外吸取了经验的她,决定在青川发展蜂农养中华蜜蜂。因为在2006年,中蜂已是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物种,意识到这点,王淑娟认为养中蜂对于保护中蜂种群和保护生态体系似乎更有意义。

海归回乡当蜂农,如何在一波三折之中既赢民心又赚大发?

王淑娟首先是自己挨家挨户去劝说蜂农,普及保护养殖中蜂的知识,但效果不佳。于是,找了当地的养蜂大户王兴富,用他的号召力去带动其他蜂农,取得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如何才能提高普通蜂农的收入呢?如何才能既产量高,又不伤中蜂呢?

王淑娟想到了国外的现代化蜂场使用箱式蜂巢取蜜,为此贷款50多万买了新式蜂箱免费发放给蜂农,但是因为村里的蜂农都不是专业的,而且要料理其他农活,没有精力去做专业管理和科学养殖,很难适应蜂箱的技术。

不死心的她找到熟知老巢的“土专家”魏晓,对传统老巢进行改造设计,在2018年设计出了一款新的“立式老巢”,投入使用后产量高了30-50%,得到了很多蜂农的认可。

通过普及和推动蜂蜜产业的发展,如今保护中蜂成了青川蜂农的共识,青川的中蜂数量也从曾经的1万多箱增长到10万多箱,王淑君也成功带动3000多人从事养蜂工作,1000多人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三、地道君之感

在地道农旅小编看来,做农业并不是有干劲、有情怀就可以的了,还要有全局发展的思维,兴冲冲得见步行步并不可取。

一是要有大局观

进驻乡村做农业项目之前,要有宏观到的微观设计,想清楚乡村可以整合什么资源,就是可以做什么,分析和预判市场做的效益有多大,从生产、加工到营销包装有需要怎么做...通过全盘的考虑之后,才进驻乡村,你才不会吃亏!

二是要会用人才

对乡村本土的老农人、土专家等人才要有敬畏之心,要懂得去和他们合作,去利用他们的号召力才能更好成事。因为他们更为熟悉农业种养的传统老法子,更懂得如何笼络乡亲们的心。

三是要合理引进

很多人恨不得把城市里的高科技或者是别人用得好的东西、做得好的农业产业,一骨碌得引进给乡亲们,其实都没有实际去考虑,咱们村的条件是否合适该产业,村民的知识水平是否又会用这些引进来的东西。所以,要在详细的调研,知根知底之后,才去考虑如何才能合理引进外来的东西。


地道国际·农旅』地道国际农旅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而设立,以深耕农旅、振兴乡村为使 命,以创新农业与农村发展模式为抓手,是中国农旅产业创新发展的领导品牌。致力构建田园综合体、农业产业特色小镇、共享农庄、康养综合体及乡村振兴产业。为企业家和参与者共建、共享、共赢行业生态平台。欢迎更多的朋友能一起参与共同推动行业生态的发展和完善,一起助力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