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疫情後如何讓提升鄉村振興的五大資源韌性

新冠肺炎疫情不僅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更是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效果的一次集中檢驗。“韌性”是規劃領域一個重要概念,指的是充分考慮各類安全風險,採取趨利避害的有效適應行動,從國土空間到運營管理體系能夠應對各種風險、有彈性的、有迅速恢復能力。經此“疫情”考驗,提升我國鄉村應急韌性更是迫在眉睫。

疫情後如何讓提升鄉村振興的五大資源韌性

疫情之後,清研智庫認為提升鄉村韌性應當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大基本要義,是農村地區打贏防疫人民戰爭之後應當著重提升的能力。經過前期調研與專家座談,清研智庫提出提升鄉村醫療、人力、文化、物質、生態五大資源韌性的重點舉措如下:

一明確農村公共服務標準,提升醫療資源韌性 農村防疫在阻斷傳染源、防疫篩查、病患救治等諸多方面能力有限,有效防護難度大。農村公共衛生服務目前主要依託鄉鎮衛生院,因此最基層的村衛生站在提供公共衛生服務方面還需發揮應有的作用,提升鄉村醫療資源韌性。從中央到各省區市,無論是政策導向、財政支持還是工作推動,需注重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物資供應、鄉村醫療隊伍的建設、制度和服務供給的創新,明確農村公共服務質量標準化,為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提供更好的保障。

二吸引人才,培育人力資源韌性 中國縣域農村空心化現象普遍存在,平時人員稀少,多以留守老人和兒童為主,缺乏對待突發疫情的高度警覺與戒備。多數行政村“兩委”成員年齡普遍偏高,文化素質相對較低,較難做到疫情發生令行禁止。

清研智庫認為培育鄉村振興的人力資源韌性需要培養更多知農愛農、紮根鄉村的人才,利用農村優質資源和政策,吸引複合型人才,回鄉發展,帶來新思維、新理念、新業態,帶出鄉村振興新活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人才支撐長效機制,整合利用農業廣播學校、農業科研院所、涉農院校、農業龍頭企業等各類資源,加快構建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將派駐、培養、掛職鍛鍊等方式統籌結合起來,多渠道引流人才開展農村治理工作,建設優秀基層治理團隊,完善基層幹部培養培訓制度,穩步提高村幹部待遇;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把更多資源下沉到農村,提高農村治理效能。

三加快移風易俗步伐,增強文化資源韌性 農村的精神風貌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村民如何應對突發事件。面對重大疫情,相關信息傳播處理不當,極易在農村地區引發群眾出現心理恐慌與焦慮。疫情擴散導致部分村民出現心理恐慌,尤其當自己或家人感染疫情,乃至身邊出現疑似病例或確症病例救治不及時時會出現緊張甚至恐慌情緒。另外,外來人員的緊張焦慮情緒也能進一步影響或加重當地人員的緊張焦慮情緒。

清研智庫認為在鄉村文化資源方面提升韌性,就要發揮文化對鄉村振興的精神支撐作用。教育引導群眾革除陳規陋習,弘揚公序良俗,培育文明鄉風。通過循環播放廣播、編印宣傳資料、印發倡議書和公開信、完善村規民約、電話微信通知等多種方式,加強農村地區防控信息通報、防疫知識宣傳,健康衛生普及,增強農民群眾健康意識、防病意識、清潔衛生意識。教育引導農民自覺踐行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養成不隨地吐痰,戴口罩,勤洗手;及時清理垃圾,分類進行投放;及時清掃禽畜糞便,不亂倒生活汙水;不亂停亂放、亂寫亂畫的良好生活習慣。

四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鏈,鞏固物質資源韌性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農業生產正常復工復產率較低,農產品運銷最後一公里受阻,農業用工貴、用工難等問題影響了正常農業活動的進行。

農業是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石,也是提升鄉村韌性的物質基礎。清研智庫認為鞏固鄉村物質資源韌性必須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紮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獨特自然條件為特色,逐步形成重點突出、風險分散的農業韌性經營模式。

五深化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守護生態資源韌性 為全面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農業農村部在全國範圍內大力推行“村莊清潔行動”,雖然在農村清垃圾、清塘溝、清畜禽糞汙和改變影響農村居民環境的不良習慣“三清一改”方面取得明顯成效,但仍有部分農村存在畜禽糞便汙染、垃圾圍村、生活汙水亂排、上游排汙下游洗菜現象,極易滋生細菌,傳染病也容易流行,因此要特別重視農村公共衛生環境。

清研智庫認為守護農村生態資源韌性,就是要發揮生態建設在鄉村振興中的綠色保障作用,改善鄉村生態環境。一方面,根據鄉村生態宜居、綠色發展的要求,加強環境問題治理,紮實推進生態建設。另一方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形勢嚴峻,更加凸顯了全國農村公共衛生中的防疫隱患。當下不僅要做好農村地區疫情防控工作,更要持續推進廁所革命、村莊清潔行動、黑臭水體治理,著力解決農村環境“髒、亂、差”問題,加快提升村容村貌、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