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自古谁家无忠臣,陈桥兵变后鲜为人知两场“叛乱”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说到,陈桥兵变是一次奇特的政变,一次首先由兵士哗变,很快转变为政权内部自行改变的上下同谋的政变!这次的兵变发生的太突然、太巧妙,以至于整个上层社会来不及反应,等到诸位大臣回过神来,赵匡胤已经登上皇位,上层只好捏着鼻子承认了他的合法性。对大臣而言,谁来做这个皇帝并没有什么关系,只要不影响到他们的地位就好,君臣之间达成了默契。而赵匡胤也很聪明,不仅没做出过河拆桥的事情。还对兵变中的多数大臣加官进爵,整个帝国就在这种奇怪的默契中继续运行。

自古谁家无忠臣,陈桥兵变后鲜为人知两场“叛乱”

帝国还是原来的帝国,不过统治者换成了赵匡胤,后周变成了大宋。后周朝廷的大臣,还有边镇的绝大多数将领们,都默认了赵匡胤当皇帝的事实,但也有心里不服的,李筠和李重进在四五月间举兵反抗。都打着恢复后周江山的旗号,其实心里都盘算着自己当皇帝的可能性。

只可惜这二人一个刚愎自用,一个愚蠢不堪,根本不是赵匡胤的对手。

李筠是当朝重臣,在后周太祖郭威叛汉入汴京时就鞍前马后,郭威称帝后论功行赏,升李筠为节度使、检校太傅、同平章事,恩宠无比。周世宗柴荣朝时,驻守边疆,以功进太尉衔,也就是赵匡胤在兵变之前的头衔,可见李筠的地位之高。因此宋太祖不得不拉拢他,赵匡胤在登基的第一时间就给李筠下发了诏书,给李筠在原官的基础上,加封了一个中书令。

但这位后周老臣竟然将来传诏的使者拒之门外,在手下苦苦劝说下,勉强接过诏书。可就在招待朝廷使臣的酒席宴上,李筠不知从哪找来一幅后周太祖郭威的画像,悬挂在宴会厅的墙上。才喝了两杯酒,就面对画像,如丧考妣似地嚎哭起来。这一系列的表现都说明:李筠不服。他不认同这个欺凌孤儿寡母、夺取后周天下的赵匡胤当皇帝。此事被北汉国主刘钧所知,便许诺帮助李筠起兵攻宋。李筠长子李守节不同意父亲的做法,但劝阻无效。

自古谁家无忠臣,陈桥兵变后鲜为人知两场“叛乱”

到了四月间,李筠便举兵反抗赵匡胤,与此同时,远在青州的李重进早就心怀鬼胎,听闻李筠叛乱,便派人联系李筠想前后夹击大宋。排遣心腹翟守询去联系北汉和李筠。可是事情就坏在了这个翟守询,翟守询依照李重进的命令先去了北汉,但之后他却没去找李筠,反而去了汴京,将李重进想叛乱的打算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宋太祖。赵匡胤此时正忙于平定李筠的叛乱,根本无心顾及李重进,于是就让翟守询先回去安抚李重进,避免两面作战。翟守珣回去后施展巧舌,诋毁李筠不足与谋大事,劝李重进不要轻举妄动。志大才疏的李重进果然中计,没有及时起兵,错失了良机。倘若此时的李重进能起兵呼应李筠,赵匡胤的平叛之路恐怕要拖上很久。

赵匡胤一方面安抚了李重进,一方面平定李筠的叛乱,李筠个人勇猛无匹,但在谋略上就差了很多,而且为人刚愎自用,失败是必然的。

六月一日,宋太祖来到泽州城下,下令猛攻泽州。泽州将破,众将都劝李筠集中骑兵突围,然后进驻上党,等待北汉增援。李筠犹豫了一天,还是拿不定主意。到了第二天,李筠仍在犹豫,泽州城已被攻破,李筠走投无路,投火自焚了。从起兵反叛到举火自焚仅仅不到两个月,李筠叛乱就被平定。平定了李筠叛乱,现在赵匡胤可有时间来慢慢收拾李重进了。

自古谁家无忠臣,陈桥兵变后鲜为人知两场“叛乱”

宋太祖又要亲征了,出发前对留守的大臣们讲了如下一段话语:“朕于周室旧臣,无所猜忌。重进不体朕心,自怀反侧。今六师在野,当暂往抚慰之尔。”几天之后,宋太祖到达扬州附近。石守信遣使报告说,攻破扬州城,只是一早一晚的事,只等皇上一到,让他看一出好戏。太祖得报,当晚来到城下。三军将士听说皇上来了,鼓荡锐气,奋力攻城,当夜就把扬州城攻破了。李重进的下场,和李筠一样,也举火自焚了。

自古谁家无忠臣,陈桥兵变后鲜为人知两场“叛乱”

经此两战,再也没人敢于和赵匡胤叫板了。但赵匡胤的雄心壮志远不止于此,扬州之南的江南国还等着他去平定呢,但是连续两场战斗军队需要休整,不能打仗,但吓唬下对面还是可以的,于是在长江北岸举行了大阅兵,好一番耀武扬威。江南国主李璟可经不住这么吓唬,心里盘算着南京离长江太近了,于是急急忙忙的把都城迁到了更靠南的南昌。此后几年,赵匡胤开始了他一统天下的道路,灭后蜀、灭南汉、灭南唐,直到公元976年猝然长逝,停止了他的统一大业。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由几道书局出品、凤凰FM、蜻蜓FM、懒人听书推出的深圳大学王立新教授的音频节目《王立新讲宋太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