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鲜卑族人为什么都是复姓?并且都很牛逼很有意境的样子,比如:拓跋,慕容,宇文,独孤?

故乡的猪1980


答案非常简单:历史都是人创造的,如果觉得某些元素(譬如姓氏、国家)等很有逼格,原因只有一个——这些元素的背后,肯定有非常厉害的狠角色。

言归正传,我们从鲜卑这个民族开始挖掘起。想要了解鲜卑族人的那些复姓,必须先要了解鲜卑族“都是怎么来的”。

根据一些史学家考证,历史上的鲜卑族来源于西伯利亚大陆。早先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远远比现在温暖,所以更为宜居。在气候剧变,极地变冷后,古代西伯利亚人中,有一小部分从北极地区迁徙往南,逐渐进入气候更为适宜的亚洲,并与东夷、炎黄等部落混血,从而成为中国文明的缔造者之一。

这些史学家认为,如今俄语中的“西伯利亚”,即为“鲜卑利亚”,意为“鲜卑人的土地”。当然,这个论调的争议比较大,我们暂且不下定论,还是从这些南下的鲜卑人说起。

在和汉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鲜卑人与汉人不断融合,最终被汉文化渐渐同化。最终被史册所记载的鲜卑贵族,一共包括鲜卑六部。它们分别是:

东部鲜卑三部:段氏,慕容和宇文,

中部鲜卑两部:拓跋和秃发,

西部鲜卑一部:起伏鲜卑,

吐蕃化的鲜卑:吐谷浑鲜卑。

段氏鲜卑是少数民族中最早南下的,很快就融入在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中,他们是大理段氏的祖先。金庸小说笔下的段誉、一灯大师段智兴,其实都是鲜卑人的后裔。

慕容鲜卑,也是比较早汉化的一支鲜卑部落。生活在西晋王朝的右北平到上谷一带。喜欢汉文化,爱戴汉族的步摇帽,又称“步摇鲜卑”。慕容鲜卑建立起了燕国。同样的,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边,一心想复国的慕容复,就是根正苗红的慕容鲜卑。

这个事就有点尴尬了。在《天龙八部》里,慕容复和段誉打得你死我活,但放到历史上,只能给他们一句话的评语:“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同样是鲜卑人,干啥非得打得你死我活呢?真是的。

宇文鲜卑与隋朝、唐朝,都有着很深的渊源。隋唐的大将军宇文化及武艺无双,一度位极人臣。后来却被窦建德攻灭,最终全家被杀。其中的一个旁支被保留了下来,便是后世的契丹。

换句话说,《天龙八部》里的萧峰,祖上也是鲜卑人。整来整去,都是一家亲戚。。

拓跋鲜卑所建立的北魏,统一了中国北方。而北魏孝文帝拓跋弘,坚定不移地选择了汉化,否则中国的长江以北,鬼知道会成为什么样子,说不定会和“法兰斯斯坦”“德意志斯坦”变成一个德行。

秃发鲜卑,源于拓拔鲜卑,早在东汉末年、三国初时,拓拔部的秃发匹孤率领部分部众迁至河西(即黄河以西的地区),活动于甘肃和青海一带,开创了秃发部,该部曾以西平(今青海西宁)为都城;东晋十六国时期,秃发部被鲜卑乞伏部建立的西秦消灭。

起伏鲜卑的记载较少,比较缺乏存在感。但吐谷浑鲜卑可就不一样了。唐诗里就有这么两句非常帅的记载:“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就证明,吐谷浑是他们当之无愧的领袖,否则绝不可能得到“喜提唐诗”的地位。

所以,我们的答案就不言而喻了。单单就以鲜卑族的这几个分支而言,慕容鲜卑建立了燕国(前燕、后燕等四个帝国),宇文鲜卑位极人臣,最后还衍生出了契丹族,段氏鲜卑当了皇帝,吐谷浑鲜卑是威震一方的诸侯。个个都是狠角色,没有一个是吃素的。

正是因为有这些名垂青史的大人物,才让这些稀有的姓氏被人所熟知。因为人们对这些姓氏了解很少,一共就听到了那么几个名字,还个个都是皇帝、大将军。在大众的心目中,这些姓氏的逼格,自然就上去了。

而且金庸老先生,还给这些姓氏狠狠添了一把柴。宇文鲜卑的后裔,与慕容鲜卑的后裔,被誉为天下齐名的两大高手。这逼格是不是更上了一层楼呢?


渭水徐公


有一些姓氏让人一听就感觉很高大上,比如像慕容、宇文和独孤等姓氏,只要一听到这种姓氏,瞬间规格就提高了一个档次。但是这些姓氏的来源都是鲜卑族人,难道说鲜卑族人连自己姓什么都可以高人一头吗?

其实这只是一种假象,不论任何的姓氏,能在大家的口中朗朗上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被提起的数量比较多。

如果单纯只是好听的话,我们的字典当中可以组合起来的高端姓氏太多了,但是又有几个人知道呢。

就拿慕容这个姓氏来说吧,所有知道慕容氏的人,几乎都是因为金庸金老爷子吧,如果不是《天龙八部》当中的慕容复,谁会知道慕容居然也是一种姓氏。

说白了就是影响力的问题,就是因为听的人多了,所以大家才会熟悉,正是因为熟悉,所以才会朗朗上口,才会被这么多的大众所接受。

也许慕容复在天龙八部当中并不是什么好人,可是南慕容、北乔峰直接就成了大家对于武林的口头禅。

于是姑苏慕容就成了一个很神秘,却又意境很高的这么一个姓氏,神秘是因为慕容家族一直想着推翻大宋,重显自己鲜卑族人的辉煌。

也就是说整个鲜卑族人只剩下仨瓜俩枣,依然不忘记要复兴自己的鲜卑美梦,这种精神让大家感觉到很刺激、很带感而已。

而宇文就更出名了,熟悉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隋朝是如何灭亡的,就是宇文大将军亲自动的手,将隋朝的皇帝隋炀帝直接砍死,于是才出现强盛一时的大唐。

再加上无数的电影电视,更是将宇文这个姓氏推到了风尖浪口。

就算对历史不了解的朋友,也有无数的朋友玩过轩辕剑吧,宇文的大名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呀。

说白了就是宇文这个姓氏,不论是从历史上,还是在游戏当中,更或者说电视剧中,直接让人熟悉到吐为止。

独孤这个姓氏就更不用说了,前一段时间的电视剧《独孤天下》里面所讲的就是独孤家族的兴起。

说实话这样的姓氏,其实也只是两个字组合在一起而已,真正让大家念念不忘的是这些姓氏背后的故事。

鲜卑族人自从自己的国家被灭掉之后,一直在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的鲜卑再次复兴,可是却又因为种种的原因,或者说鲜卑的历史已经成为了过去。

不论鲜卑族人如何的努力,最后的结局依然是水中月、镜中花而已,慕容复一辈子都为了自己家族的兴起,实际上却因为自己的执念,让慕容家族直接断掉了传承。

宇文家族想在这个乱世当中大展身手,却被大唐李氏直接夺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可以说骂名自己背了,可是好处却被别人抢走了,而独孤家族也只是为他人做嫁而已。

可以说我们现在听到的这些所谓的很有意境的名字,其实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而已,大家所认为的意境只是对于故事当中的主人公一种认同。

就好像我们一提到南宫,就会想到武林世家一样,这几乎成了一种本能。

当然了还有一些朋友直接提到了这样的问题,日本的姓氏当中几乎都是复姓,有没有一种可能是鲜卑人直接跑到日本发展生存呢?

这个问题其实就很难回答了,毕竟鲜卑族人一直想着是复兴自己的鲜卑国家,既然要复兴,肯定是偷偷摸摸的,谁知道这其中有什么关联呢?


虎头山小妖


没啥稀奇,我们这一个村都姓慕的,姓赫连的,都知道他们祖先是鲜卑。

还有更古老的姓,蚩姓。


奔跑的羌刀刀


鲜卑族是复姓,主要原因是,主要是来自音译。早期鲜卑人原本是没有严格的姓氏的,起名字比较随意,有随便起个名字的,有把父名挂在后面的(就和现在维吾尔族习惯一样),比如东汉末期的鲜卑大王叫“檀石槐”,他的儿子就叫“和连”,三国时期的鲜卑大王叫“柯比能”。后来受中华文明的影响(鲜卑人仰慕中华文明是比较有传统的),各部落的首领以部落名作为自家的姓氏。比如十六国时期出现的宇文氏、慕容氏、段氏(大理段氏的祖先)和后来的拓跋氏。到南北朝时期好像所有的鲜卑人都有了姓氏,汉字记录的基本上都是两三个音节的音译。

题主觉得这些鲜卑复姓感觉很有逼格的原因是有历史上几个姓的鲜卑家族着实出了不少叱咤风云的时代牛人。比如慕容氏折腾了几代人,前前后后建立了五个燕国,外加一个吐谷浑;拓跋氏魏国统一了北方,大白高国(西夏);宇文氏称帝的北周也统一过北方;独孤氏虽然没出过皇帝但是出过一个堪称超级传奇偶像的独孤信(年少英俊善骑射,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征战一生位极人臣,女儿三个当了皇后,杨广和李渊都是独孤信的亲外孙)。还有长孙氏在隋唐之际也出过几个风云人物。其他的鲜卑姓氏基本上就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了。


whoimixmu


除了汉族,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复姓或四字姓名这个特点。

中国的少数民族在使用汉姓之前,大多是复姓或者是有这个特点的名字模式。比如彝族的阿达子楚、吉克隽逸,比如傣族名字轩辕拉鼓,比如历史上的耶律大石,比如日本姓氏名字。汉族的单字姓氏是周代姓氏大爆发后逐渐演变出来的。原本与少数民族是一个特点。

有人说古代没有民族概念,那是无知。古代的姓氏最早就是民族标志,由于是以血亲家族为单位集中生活的,而且是到达了民族规模的家族,所以一个族群就是一个姓氏。个人没必要使用姓氏。比如夏后氏,姒姓,就是代表中国沿海支大鲧后裔,父系基因为O1的都是夏后氏。又比如桃花石是西域称呼中国的,实际上是华婿氏和陶唐氏两个名称组合而来,是陶华氏或者唐华氏的意思。也是科举第三名探花这个词,代表内陆支老三苗蛮分支。同时他们也是有苗氏。姓为姜或姬、姚。

姓代表母系,氏代表父系。今天民间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时还是以氏相称,比如写个天地国亲师的对子都是以某氏门中开头。反而是学术层面、官方首先使用混乱了。古代一般母系姓为单字,比如姬姓、妫姓、姒姓、姜姓、姚姓、赢姓等。父氏通常是双字,防风氏、有扈氏、陶唐氏等等。当然也有单字的情况,比如山西陶寺遗址明显就是陶唐氏使用陶氏这个词。德意志自称达氏兰,实际就是达氏,兰指国家。犹太叫九,也叫九韦氏。只不过习惯上双音节更普遍。有扈氏、有苗氏就是强行双音节的体现。(注:有苗氏应该是它称和后称,就是后来才命名的,三苗也是。实际上苗蛮自己称苗为秧,比如祖先神姜秧,秧与苗同义,但苗是出自猫叫声,应该是后来才有的。在藏族和苗族里基本是秧这个语音,就是说三苗叫三秧才对。实际是指后稷子孙)

周代之前族群有姓有氏,个人有名字,父子采用连名制表达关系。这种方式在很多少数民族里至今还保留着。比如台湾原住民和凉山彝族。历史上各少数民族也都是这种亲人连名的方式。西方人也是,而且西方人各种血亲连名之后使得名字很厄长。汉族在周代打破了族群集中生活的状态,小家族不得不开始使用新的姓氏去区分,于是各自根据家族源流、地名、官名、职业名等等取了新的姓氏,也造成了姓氏大爆发。汉族的父子连名制没有了,但名和字分立的文化很可能是这个文化的遗留,名代表父辈,字代表子辈。

汉族这么演进了姓氏,汉文化又强势,这就使得后来的少数民族也有了属于小家族的姓氏。比如完颜氏、耶律氏以及鲜卑姓氏慕容、拓跋、独孤等等。这些姓氏通常都是古代重要的传承词汇,所以少数民族的姓氏名字是具有历史文化属性的,不像汉族名字更多是根据字义、语音自由取名的。汉族保留的复姓也具有历史文化属性,比如司马、上官、欧阳等。西方的姓氏名字也是古词汇为主,所以西方人名姓氏也可以用来破解古文化。就是说鲜卑的独孤、慕容、拓跋、宇文都可以根据语音去解读其文化、民族根源。比如独孤就是毒蛊,出自北三苗。比如拓跋是驮八,指驮着八芒星太阳,可以理解为鸟驮者太阳,也可以理解为在四方形祭祀台上祭祀太阳神。佛教阿弥陀佛就是这个意思,米为太阳,佛为四。同时汉字四就是这个意思,四方形祭祀台上有八芒星。在良渚遗址的鸟符刻画上不仅有四字,其阶梯式台阶就是祭祀台,也是早期金字塔不断由缩小的四方形祭祀台垒高的由来。可见,所谓少数民族只不过是由于历史原因溃逃出去的、被发配出去的、没能返回的,实际深层文化都与华夏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为何 姓 多为单字,氏多为双字。这其实是古人的一种朴素科学认知。最早的古文化可以通称为萨满文化,萨满文化是以日月为核心的万物有灵崇拜,带有强烈的生殖崇拜,是一种巫文化,同时也是朴素的科学探索意识。阴阳平衡思维可能非常早就有,比如男性生殖器崇拜是出自母系社会的,你可以理解为女人的喜好,也可以理解为阴阳平衡。后来内陆支脱离九黎自成一派,采用女性生殖器崇拜为主。所以汉族重玉璧。也被称为女娲之肠。就是说原本属于九黎是伏羲代表,脱离九黎成女娲代表。而沿海支是男性生殖器崇拜,但是夏代帝王却称呼为母系的后。单数为阳,双数为阴。可是母姓都是单字,这就是一种阴阳平衡思维,所以父氏就必须是双字双音节。如果没有特定的原因没必要这么统一的设置。古代君王自称寡人,实际上寡是指妇女,而且古代封王也是单字王为高层级的。比如秦王李世民。可见都是有讲究的。汉族最后姓氏更多采用单字估计与自己体系早期的女性生殖器崇拜有关,与玉璧为大有关。正因为如此,才会使得有意无意的把姓和氏搞得含混不清。

我觉得现在非常需要恢复姓和氏的双轨制,母传姓,父传氏,互不干扰。儿女既有性也有氏,可以解决重名严重的问题。母姓要传下去就必须生女儿,父氏要传下去就必须生儿子。同时也符合男女平等的这个时代思维。


國病


鲜卑族是我国古代游牧民族的一种,在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崛起于蒙古高原,后来在东汉时期分为两部,后因他们主要居住在乌桓山和鲜卑山,所以也有了乌桓族、鲜卑族的名号,主要被当时的匈奴奴役驱使,所以从这一点来看,乌桓族,鲜卑族,乃至当时的匈奴,都有大体相同的文化根源。

而鲜卑族独特的姓氏文化,还要从孝文帝说起,作为我国历史上知名的少数民族政治家,父亲是当时的献文帝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宏5岁就已经继位,由于母亲被赐死,所以当时他的权利也由祖母代为执行,在祖母的影响下,孝文帝也进一步进行了文化改革。

尽管是少数民族血统,但是他前卫的思想,丝毫不影响在位的改革举措,不仅鼓励革除鲜卑旧俗,而且积极推行改良措施,在他深刻认识到当时中原文明的先进之处时,积极鼓励鲜卑人学习汉语,并且改穿汉服,为了进一步促进民族融合,他不仅以身作则,改用汉姓元,而且鼓励通婚,极大地缓解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

起初孝文帝也并没有定姓,后来为了能够凸显贵族的社会地位,同时对那些有功德之人加以褒奖,所以孝文帝就应广大贵族们的要求,制定了姓、族。其实这是一种变相的人才激励制度,以姓定族,根据历代功绩大小区别。

据《魏书·官氏志》载,此八姓“皆太祖(拓跋珪)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

根据当时孝文帝的意思就是为了防止所有人混为一谈,根据《魏书》记载

定出姓族,“班镜九流,清一朝轨”,以免“清浊同流,混齐一等”

毕竟当时古代人们看中的莫过于社会地位,而社会地位的高低比表面上来看是姓氏差异,但是实际上背后所存在的贫富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毫无疑问,根据社会贡献来确定家族地位,不仅在当时,哪怕放到现在也是极其公平的,古代商业远没有现如今发达,所以只要社会地位足够,社会财富的获得,也就是水到渠成的。

就拿题主提到的复姓慕容,他们祖先实际上被称之为东胡,更具史书资料《晋书·慕容廆载记》

“世居北夷,邑与柴蒙之野,号曰东胡”

说的就是鲜卑慕容一族祖先的由来,而东胡呢,指的是包含了众多大小部落的东胡联盟,当时主要盘踞在北方山区,内部包罗万象,种族构成复杂,关于最终姓氏拓跋、慕容、宇文、独孤的由来,实际上就是当时部落的名称,当时分布在东部的部落就被称之为宇文部和慕容部,分布在西部的被称之为拓跋部,乞伏部和秃发部。

之所以当时的鲜卑族能够成功的统治中原王朝,与他们学习先进的中原文明有着极大的关系,孝文帝当时改进姓氏的汉化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融合,纵观清朝时期,满族统治中原,两者还是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如果当时的满清能够以一种交流的态度,积极与中原文明融合,而不是采取强制性措施招致反感,相信也不会落魄至此。


历史红尘


据《广韵》,宇文即俟汾,老朽认读它是阿尔泰语之唉布斯,其意为草。

慕容即木伦,阿尔泰语之河。它们一直驻牧辽西大淩河流域,古屠何国即他们所建,屠何即陀罗亥,大人之意,《山海经》已记载此大人之国。大人是尊称,不是髙个子。


用户3253102189658


上古华夏子孙有姓也有氏,而氏多为复姓氏。例如公孙氏丶司马氏、有巢氏、盘古氏丶康回氏丶柏皇氏丶方雷氏、公共氏丶伊祁氏……。

而姓则是部族的宗支的代称,描绘某一部族和某一国家时都冠以姓。例如上古时的孤竹国,国主为檀氏,属子姓,就可以说有国名曰孤竹,其国姓子。《山海经》有时也是这样介绍各方国的,大家可以去看一看。

鲜卑源于华夏,鲜卑人自远古以来就属于华夏文明的边缘人群,所以刚进入中原时还保有华夏文明的远古特质,其姓氏也多为复姓例如拓跋丶宇文、慕容丶独孤…。

据说鲜卑属于姬姓,源于黄帝部族的一支,与夏丶周是同宗同源。在周朝时,鲜卑是周朝的诸侯国之一,封为子爵,称之为鲜卑子!


鬼影147951010


鲜卑人的复姓的由来都有各个的原因。

拓跋

拓跋力微。据《魏书·序纪》记载,拓跋氏历史的序幕是从拓跋毛开始的。他为“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所谓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大约都是一个氏族部落联盟中的氏族部落。拓跋毛后,五传到了拓跋推寅时候,正值东汉初年,拓跋氏开始从原来的居地向南移动。“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七传到了拓跋邻,以所在地荒遐,又谋南迁,因年老,传位于子拓跋诘汾,帅部南移。“山谷高深,九难八阻,于是欲止。有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导引,历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神兽之说,是拓跋氏早期的神话传说。拓跋诘汾死,子拓跋力微立。在《魏书·序纪》里,拓跋力微被称为始祖,他在位五十八年,活了一百零四岁。在拓跋氏历史上,力微是有贡献的,因此他被称为始祖。

慕容

慕容氏是鲜卑族主要部落之一。三国时,鲜卑族首领莫护跋率领族人迁居辽西,曾随同司马懿征讨割据辽东的公孙渊,立下战功,被封为率义王。莫护跋在荆城以北(今河北省昌黎县境内)建立国家。据说当时北方的汉人流行戴步摇冠(一种带有悬垂装饰物的帽子),莫护跋见了也很喜欢,也做了一顶,整天戴在头上。鲜卑人见了他这种打扮,都称他为“步摇”,因当地语言“步摇”同“慕容”读音相近,所以传到后来就成了“慕容”。莫护跋的后人便干脆以此作为部落的名称。西晋时,慕容廆占领燕北、辽东一带,自称鲜卑大单于,他的儿子慕容皝后来建立前燕国,从此正式以慕容为姓。东晋十六国时,慕容氏在北方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等国,前后历时七十多年。

独孤

一、寻根溯祖

起源于北魏时代北鲜卑部落,本姓刘,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后代。刘秀之子刘辅的裔孙刘进伯官度辽将军,在攻打匈奴时失败,被囚禁于独山(今辽宁海城境内)之下,他的后代有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传至六世孙罗辰时,随北魏孝文帝迁居洛阳,遂为河南人,以其部落名命姓,称独孤氏。

宇文

据《周书》记载:(宇文氏)其先为鲜卑君长,有名普回者,“因狩得玉玺三纽,有文曰:皇帝玺。普回心异之,以为天授。其俗谓天子曰‘宇’,谓君曰‘文’,因号宇文国,并以为氏”。这就是说,宇文为鲜卑族酋长的姓氏。魏晋时北方鲜卑族有宇文氏部落,自称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从祖先葛乌菟起世袭为鲜卑东部大人(十二部落首领)。普回袭任大人后,在打猎时偶然拾到一颗玉玺,上刻“皇帝玺”三字,自以为是天授神权,于是自号宇文(当时人呼天为“宇”,呼君为“文”,意即“天子”)。东晋时宇文氏进据中原,便以宇文为姓。



一休广祥


少数民族人口少,区别于汉人姓氏,之所以觉得复姓的人很多很厉害的,其一是通常人们对周边常见的东西容易忽略或者感官疲劳或者是惯性思维。其二是汉人人口实在太过庞大,一个人能接触到的信息和能够记忆的有限,甚至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是花费在生活琐事。把少数民族当成国外事件,把汉人当成国内事件,国内经常有矿难车祸工厂爆炸每天都会发生大量的各种灾害完成人员伤亡,却很少引起民众的大量关注,反而国外的一次灾害却能够引起全中国网民和新闻界的关注,国内的创新和发明很少引起国内民众的关注,反而国外随便一个创新发明创造都能过被国内民众看成是重大的革命。实在是中国汉人人口太多了,一个优秀的人很难同时得到13亿汉人的关注,但是民族对立和对立民族或者国外事件却能够很轻易的进去民众视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