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漫談郭嘉為何會提出“十勝十敗”?

前言

三國時期,天下紛爭不斷,各地諸侯林立,絲毫不亞於百家爭鳴的時期,其中中期的吳蜀魏的三足鼎立更是一段佳話,三個國家之間的恩怨情仇更是為後人提供了無數的素材與歷史借鑑。古代的戰爭不僅僅是戰場上的廝殺,更是眾多謀臣大士的隔空較量。

其中曹操曾說,“天下紛爭,我大魏國力最強,但論內政也是我大魏內政最亂”,複雜的皇室關係,功勳老臣,各方勢力的盤旋較量,甚至曹操老年在繼承者的問題上,都多次徘徊不定,幾個孩子背後的謀臣個個都不令人省心,但無一例外,荀彧、楊修甚至司馬懿等等,無論多麼聰穎過人,多麼戰功赫赫,都無法取得曹操心底的信任,不過,老話道:“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獨有偶,有一人卻牢牢地取得了曹操地信任。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市)人,太尉曹嵩之子,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曹魏政權的締造者。曹操舉孝廉出身,以鎮壓黃巾起義起家。後組織關東諸侯聯軍討伐董卓,遷東郡太守,拜為兗州牧。迎接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基本統一中國北方地區,216年,被封為魏王。220年病逝於洛陽,諡號武,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是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謀士,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於公元207年英年早逝,諡曰“貞侯”。

故本文我們從官渡之戰之際,郭嘉身為謀士為何會向曹操提出“十勝十敗”?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漫談郭嘉為何會提出“十勝十敗”?

三國第一謀士郭嘉

一、膽大心細,獨樹一幟,脫穎而出

雖然早年躋身袁紹帳下,但是“良禽擇木而棲”,聰明的人才不僅有宏偉的大局觀,更能機敏地發覺身邊的人,而不是一味地“愚忠”。年芳21歲的郭嘉投身袁紹,通過幾日的觀察便發覺不對,對自己的好友,同時也是袁紹的謀臣辛評、郭圖說:“明智的人能審慎周到地衡量他的主人,所以凡有舉措都很周全,從而可以立功揚名。袁公只想要仿效周公的禮賢下士,卻不很知道使用人才的道理。思慮多端而缺乏要領,喜歡謀劃而沒有決斷,想和他共同拯救國家危難,建立稱王稱霸的大業,實在很難啊!”

於是在辭官回家賦閒六年之久,不過在建安元年196年,當時對曹操生涯前期幫助巨大的謀士戲志飛去世,一時間對外沒有好的謀臣,在荀彧的引薦下,郭嘉成為曹操的參謀軍事官軍師祭酒。戰亂年代,有才華的人迅速封官賞爵並不罕見,但是郭嘉確實從一開始便贏得了曹操的信任,憑藉著清晰準確的判斷形勢,以及對曹操統一北方的幾個主要敵手的心理判斷,讓曹操為其才智所折服。曹操說:“難奉孝為能知孤意”(《三國志·魏書·郭嘉傳》)。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漫談郭嘉為何會提出“十勝十敗”?

《三國志》史料封面圖

曹操討伐張繡戰敗建安二年(197年),甚至在戰後收到袁紹寫的羞辱信,雖然袁紹做法有些落井下石,上不了檯面,但是這對於青年時期的曹操傷害極大,有種現在“殺人誅心”的感覺,面對主要的競爭對手,曹操覺得自己從兵力以及地理甚至家族背景方面不如對手,但是郭嘉此時卻提出了“十勝十敗”的著名理論,具體闡釋了長遠和近期的作戰目標,並且根據雙方領袖的心理做出的非常可觀的分析,讓本就雄心勃勃的曹操頓時信心大增,一舉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礎。

建安三年(198年),當劉備被呂布擊敗投靠曹操時,劉備憑藉著自己溫和待人、低調行事的為人處世,慢慢地休養生息,與曹操帳下眾人都相處的不錯,從我們後人的角度來看,這無疑是曹操的一次養虎為患,當程昱向曹操提出殺死劉備的時候,拿不定主意的曹孟德向郭嘉詢問,郭嘉分析道,劉備確實有大志向,但是在當時,亂世之中,人民尋求依靠,民心所向是成就霸業的基礎,劉備多次討伐有功,在百姓心中有著英雄之名,冒然的在英雄窮途末路投奔我們之時將其殺害,容易揹負殺害賢士的罵名,從而失去民心,曹操非常贊同,在留下劉備的同時提上了幾分警惕。

但是當相處一段時間之後,郭嘉覺得劉備能憑藉自己得個人魅力,召集到關羽張飛這樣的萬人敵猛將很得民心時,向曹操上諫軟禁劉備時,卻遭到了反對。這也造成了放走劉備,讓後者成為日後的一大心患。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漫談郭嘉為何會提出“十勝十敗”?

曹操影視劇形象

二、十勝十敗成教科書般理論

郭嘉英年早逝,並沒有留下一些傳世佳文,唯一廣為流傳的便是在曹操面對袁紹時提出的“十勝十敗”之說了。當然在後世看來,其中多處被指責為溜鬚拍馬,拍馬屁、哄上司開心等一直被人詬病,但是如果將自己放在當時的情景下,設身處地的思考,就會發現,此篇文章不僅不是馬屁精,反倒是每字每句都非常合時宜,深深觸動當時曹操的心。首先是當時的情形,曹操兵敗張繡,袁紹為羞辱敗軍,給曹操寄來了嘲笑的書信,對於當時志在千里的曹操這無疑是巨大的打擊,郭嘉此時提出的十勝十敗理論中,從歷史、對手和心理這幾個方面完美地給予了曹操極大地信心。

其中,第一“道勝”和第三“治勝”:紹雖兵強,無能為也。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一也。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懾,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勝三也。郭嘉非常理性且深刻地分析了歷史局面衍生到現實情景,自己現在地處境源於漢末的大亂,漢末的大亂又源於統治者“政失於寬”,而袁紹以寬濟寬,所以無以御下,並且:袁紹作為世族軍閥,禮儀繁多而雜亂,為其形式所羈。亂世出英雄,現在的百姓由於連年的戰亂生活苦不堪言,需要強硬的統治者征服局面,給他們穩定的社會,袁紹的家族背景以及管理的方面很顯然是不適用於當前這個社會的,這是歷史角度的分析。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漫談郭嘉為何會提出“十勝十敗”?

郭嘉提出“十勝十敗”

第五、第六“謀勝”和“德勝:紹多謀少決,失在後事,公策得輒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五也。紹因累世之資,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誠而行,不為虛美,以儉率下,與有功者無所吝,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願為用,此德勝六也。

作為自己投身的第一個領袖,郭嘉對袁紹的為人認識地非常地到位,“臨事無策,優柔寡斷”這樣準確地分析,在我們千百年之後的現在看來都是非常準確,“沽名釣譽,喜受吹捧”同樣是三公四世的袁紹固有毛病,自身貴族的優越感,難以對下臣虛心低頭更是眾多末代皇帝顛覆的原因,在當時,作為戰爭中的對手,郭嘉能這樣客觀地分析,並且被自己的君主所信任採納,無疑是歷史上合作者成功的典例!

最後的“義勝”“仁勝”“度勝”“明勝”“文勝”“武勝”為人詬病不少,從現在的角度來看,貶低對手和誇大自己當然是拍馬屁的做法,但諸君請細想,作為當時戰爭的失利者,甚至是長期來看兵力不足的弱勢方,他們最缺少以及最需要的是什麼?先不論戰術和士兵的素質差異,士氣來源於出色的領袖,而領袖也是七情六慾操控的凡人,凡人同樣會害怕,會信心不足,這時他不僅需要清晰的客觀分析,更希望得到一些鼓舞自己,讓自己振作的力量。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漫談郭嘉為何會提出“十勝十敗”?

官渡之戰作戰圖

郭嘉當時作為曹操最信任的人,同時團隊中非常理性聰明的存在,多次提出自己的獨特反對意見的謀士,這樣激進的話語一出,頓時讓曹操信心大增,所以之後便大膽用兵,著名以弱勝強的官渡之戰也由此誕生。

在北征途中,郭嘉染病,回師不久逝世,年僅38歲。曹操哀痛不已,對荀攸等曰:“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三國志·郭嘉傳》)!

天妒英才、英年早逝,這應該是郭嘉最多的評價詞,公元207年,在曹操北伐途中,郭嘉染病逝世,年僅38歲,同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改變世界的大神級人物諸葛亮,兩人生死的契合點成為了後人爭論的焦點。“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這樣的話語層出不窮,乃至很多不太客觀的後人評價道,如果郭嘉不死三國的最終結局難有定論。

這樣的話語正確嗎?當然不正確,這樣的話語有損了郭嘉的歷史地位嗎?同樣不會,歷史的樂趣在於有著無數的巧合,美好的讓後人津津樂道;可怕的總能警醒世人;危險的給人前車之鑑,偉大的成為一段佳話!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漫談郭嘉為何會提出“十勝十敗”?

影視劇《三國演義》中的官渡之戰

評價

郭嘉跟隨曹操是十年,成為曹操早期統一北方的最大功臣之一,這樣的功勞肯定是在歷史書《三國志》《三國演義》中沒有全面記載的,但是毫無疑問,郭嘉和曹操既為臣子,同樣是知己般的存在,對於謀臣來說,只有你被無條件信任時,你才能放心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見解,指出君主不對的地方,兩人無疑做到了這一點,這樣的關係是成就郭嘉的根本因素。

要想真正客觀評價歷史人物,任何自己的喜好以及厭惡都該拋擲腦後,對於其歷史地位的評價同樣不是單純地時間巧合,不同地境地不同的人物關係都可能成為蝴蝶效應中的一員。即使郭嘉能病癒繼續參政,也不能保證其在之後的戰局變化中起到關鍵性作用,尤其在曹操末期,野心越來越大,賜死荀彧等人這樣極端的變化之中,很難保證二人的關係能繼續維持下去,他能有多大的作為我們也不得知。

但是毫無疑問,郭嘉雖不像孔明、周瑜等人一樣在三國爭霸之中有著赫赫戰功或者是在重大戰役中有著決策性的操作,他為曹操前期的戰略佈局打下了非常關鍵的基礎,尤其在統一中原大陸中,戰略地理的優先級上有著非常全面的考慮,提出率先進攻袁紹,優先統一北方的戰略,為曹操家族盤踞北方作出了功不可沒的巨大貢獻,毫不誇張地說,郭嘉在整個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的情況下,為統一各方分裂勢力,民族統一也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參考文獻:《三國演義》、《三國志》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