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新冠”之戰,中國並不孤獨


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武漢不是孤獨的,整個中國都在齊心協力;中國也不是孤獨的,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支持與幫助,正為這個全球化時代注入強大的“正能量”。


“在此關鍵時刻,聯合國與中國政府和人民堅定地站在一起。”1月27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達了對中國防控工作的讚賞,願向中方提供一切可能的支持和幫助。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已來到中國,同意儘快派遣國際專家團隊訪華,與中國同行增進對疫情的瞭解,並指導全球疫情應對工作,在譚德塞看來,“阻止這種病毒在中國和全球的傳播是世衛組織的最高優先事項”。


“新冠”之戰,中國並不孤獨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


此次疫情,國際公共衛生合作與中國國內防控好比“鳥之兩翼”,相互影響,相互配合。本著公開透明原則,中方及時向各方通報疫情信息,令各國在疫情隔離、篩查等方面更具理性,避免盲目而倉促的行動(如大規模撤僑)。作為負責任國家,中國對本國公民和在華外國人一視同仁,切實保障所有人的健康與生命安全。同時,中國分享病毒基因序列,便於他國加緊研究對新型冠狀病毒有效的治療藥物,特別關注一些已顯示出對其他冠狀病毒感染有療效的藥物。英國珀布賴特研究所專家邁爾指出,現有治療方案是幫助病毒感染者控制症狀,幫助身體對抗病毒,“全球相關科研人員都在努力研究冠狀病毒如何在細胞內自我複製及如何致病,這將為新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研發奠定基礎”。


上述研究最佳的成功途徑,是動員所有資源展開“全球創新”。《美國醫學會雜誌》提到,此前為獲得SARS冠狀病毒的基因組序列,再到疫苗I期臨床試驗,疫苗需20個月研發週期。但通過技術革新,利用核酸疫苗平臺,能將研發週期縮短至3.25個月。若再考慮到國際合作,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研發速度有望更快。正利用“分子鉗”專利技術研發疫苗的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專家查佩爾說:

“全球各實驗室同時展開研製非常重要,我們要跟病毒賽跑,爭分奪秒為全人類開發出有效的疫苗。”值得一提的是,曾在2003年來到北京與中國人民一同抗擊SARS的德國呂貝克大學教授希爾根菲爾德,這一次又攜帶兩種抑制劑來到中國,與中國同事一起探尋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的方法。


“新冠”之戰,中國並不孤獨

世界衛生組織。


實際上,這場終將被戰勝的疫情,將給公共衛生事業帶來巨大影響。美國哈佛大學全球健康研究所所長傑哈提到,這些年,各國團隊紛紛圍繞病毒威脅進行編目排列,利用基因二代測序手段來加快發現新的或神秘的病毒,並在實際疫情中觀察基因序列變化,來跟蹤疾病傳播,“這種診斷法就像用一張大網捕獲病原體,而不是用一條釣線釣病原體。”美國基因學家薩貝提指出,正是基於基因組測序合作,世衛組織迅速查明2014年埃博拉病毒主要是“人際傳播”,而非原來以為的“從動物傳染給人”,這一發現改變了專家們抗擊那場疫情的做法。


正如中國外長王毅在與英國外交大臣拉布的電話交談中所言,全球化時代,各國命運緊密相連,休慼與共。當今世界,個人身體、家庭衛生直到公共環境衛生,已變成密切相連的有機體系,牽一髮而動全身,國際合作是唯一道路。更重要的是,公共衛生管理界普遍認為,沒有預防醫療,就沒有未來。上世紀抗感染的三大成就一一引流、抗生素和疫苗,在預防方面起到決定性作用,使世界人口平均壽命提高一倍,但隨著環境變化,人員交流越發頻繁,病原體跳過物種障礙進入人體的“溢出傳播”威脅猶在,前述三大領域的跨國合作需要質的飛躍。

要知道,今天,世界醫藥市場價值超過1萬億美元,可疫苗市場所佔份額才3%,開發對付某一病原體的疫苗往往要多年試驗,耗資超過10億美元,製藥公司普遍迴避投入。

“新冠”之戰,中國並不孤獨

在此情形下,各國攜手並進,在戰略上抓住疫情防控鏈條關鍵環節——檢測、篩查和鑑定病原體,戰術上把傳統醫學技術與前沿基因組學、生物信息、蛋白質組學交叉整合,在突發疫情處置中“一錘定音”,這才是破局的關鍵!

“新冠”之戰,中國並不孤獨


新民眼工作室 吳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