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馳援武漢近30天 這位杭州市一醫生得了個“包好”的綽號

“我榮,ICU穿刺小王子!”同事贊他。

“我榮,一定是最棒的!”愛人誇他。

“我榮,必須要平安回來!”“市一人”盼他。

“我榮”——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ICU醫生王劍榮,所有“市一人”以你為榮!

2020年2月9日,出征武漢。對於一位醫生來說,最怕“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是王劍榮很開心並帶著一絲興奮,因為馳援醫療隊帶了20多臺呼吸機、1臺ECMO等醫療物資,如果配合當地的資源,他們的裝備足夠開一個小型ICU。

驰援武汉近30天 这位杭州市一医生得了个“包好”的绰号

王劍榮被稱為市一“穿刺小王子”,他“霸氣”地說,“病人只要有血管就能穿深靜脈,病人只要有氣管就能氣管插管”,而CRRT、心肺復甦、橈動脈置管、PICCO置管等各種監測和生命支持操作也都不在話下。到武漢後,醫療隊給王劍榮安排的任務是管理重症病房,及時發現危重病人並轉入危重症醫學科治療。王劍榮和同事鍾益剛,以及餘杭二院餘丹青、樹蘭醫院劉宗明4人被安排到A組。A組就是所謂的能啃硬骨頭的先鋒隊,這也就意味著在杭州醫療二隊,接到病人他們第一個上。

如何甄別危重病患者、如何快速分層次診療成為第一天的任務,憑著十多年的ICU工作經驗,他們快速地確定了病人分流和初步處理的方法,即應用qSOFA評分或血氧飽和度甄別危重症和重症。王劍榮手拿便攜式飽和度檢測儀和紅外線體溫計,先測飽和度,後測體溫,接著進行基礎疾病評估,最後確定收住普通床位還是重症病房;同時鍾益剛配合填寫病歷表格,劉亞合配合記錄,邊口頭醫囑處理邊由其他同事將病人送入相應的病房。收治工作井然有序,45例患者中甄別出5例危重症患者,經過處理情況都有所好轉。從2月10日晚上23點多進隔離病區,2月11日凌晨6點左右結束,此時武漢還沉浸在黎明的黑暗中,整個團隊精疲力竭,可心裡充滿了曙光。

驰援武汉近30天 这位杭州市一医生得了个“包好”的绰号

半個月的時間過去了,大家不斷磨合逐漸進入狀態。問題彙總、梳理流程、院內感染持續改進等等,值得欣慰的是團隊配合越來越默契、出院患者越來越多、自己越來越適應。他開始有了一個大家都喜歡的“口頭禪”——包好包好!“包好包好,阿姨,您的病我很確定會好起來!”王劍榮查房的時候經常這麼說,阿姨大伯們聽了就像是吃了一顆定心丸,連聲說“謝謝,謝謝!”聽起來彷彿是某些江湖遊醫說的話,在王劍榮看來這是深思熟慮過的。首先他對病人的情況足夠了解,他也能夠預測到可能要出現的情況、並已經準備好預案。

王劍榮說,一個好的醫生一定要在治病的同時學會人文關懷。尤其面對武漢人民,除了看病還需要給他們鼓勁。

16床的大伯:“王醫師,你又來啦。”

29床的阿姨說:“你們來了,我們全家終於有救了!”

王劍榮的眼鏡瞬間模糊:“對不起,我們來得不夠及時,讓你們受苦了!你們肯定會好起來的!”

朱曉琳是王劍榮的妻子,是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科教科的工作人員。作為醫務工作者她特別理解丈夫的決定,但是王劍榮還是有顧慮的,出發前他叮囑曉琳暫時不要告訴他的母親和哥哥。長兄如父,母親更是視小兒子如掌中寶。在王劍榮到達武漢後,這個秘密終於沒瞞住。哥哥嫂嫂怪曉琳怎麼不勸著,母親更是不能提起劍榮兩個字。王劍榮說,自己最虧欠的是家人,尤其是妻子,讓她承擔了太多。

到武漢的第18天,鄭永科、章富蓮和王劍榮三位市一醫院集團重症科醫護第一次“聚首”。一見面,章富蓮就對王劍榮說:“我知道你這次一定會來的。”因為多年的同事,她深深知道王劍榮不僅有重症人的技術,更有著強烈的責任感,他是聽從內心的召喚而來。

王劍榮說,王陽明先生說知行合一,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國家給了我們“知”,我們報之以“行”,不愧於“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