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5 六朝时有一种冠帽曾经是皇帝的标志

本文作者黄强

我们说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黄袍加身,夺得了皇位。黄袍成为帝王的象征。其实时间被宋朝早的六朝,也有一种冠帽象征着皇帝的权威,

我们还是先从通天冠说起,通天冠也称通天,皇帝的礼冠,用于祭祀、朝贺、燕会,相当于百官的朝冠。汉代沿用秦制,重创新制,以铁为梁,正竖于顶,梁前以山、述为饰。自汉代以后,历代相袭,屡有变易。晋代于冠前加金博山(礼冠上的装饰物,以金、银镂凿成山形,饰于冠额正中),南朝宋代冠下衬黑介幘,隋代于冠上附蝉,并施以珠翠等。《通典·礼志四》记载:“天子小朝会,服绛纱袍,通天金博山冠,斯即今朝之服,次冠冕也。”说明通天冠的重要性逊色于冕冠,排在第二位。

六朝时有一种冠帽曾经是皇帝的标志

【图12,通天冠】

南朝朝会时,天子戴通天冠,黑介帻,着绛纱袍,皂缘中衣为朝服。晋、齐、梁于通天冠前加金博山;齐太子用朱缨,翠羽緌;诸王则用玄缨,着朱衣绛纱袍,皂缘白纱中衣,白曲领为朝服。王者后及帝之兄弟、帝之子封郡王者也服之。

皇帝与百官皆戴进贤冠。进贤冠本为文官、儒士的礼冠,由缁布冠演变而来。因文官、儒生有向上引荐能人贤士之责,故名。进贤冠以铁丝、细纱为之,冠上缀梁,其冠前高后低,前柱倾斜,后柱垂直,戴时加于幘上。汉代以后历代相袭,其制不衰。六朝百官戴进贤冠,有五梁、三粱、二梁、一梁之别。唯人主用五梁;三公及封郡公县侯等三粱;卿大夫至千石为二梁;以下职官为一梁。晋代时,皇帝也戴进贤冠,用五梁。

六朝时,纱帽流行于上层社会,当时贵人的常用头衣,尤为天子的首服。《南齐书·豫章文献王传》记载:“宋元嘉世,诸王入斋阁,得白服裙帽见人主……(萧嶷)乃白服乌纱帽以侍宴焉。”大概因为形制特别,白色又那么彰显,白纱帽受到六朝时期权力者青睐,《资治通鉴·宋顺帝昇明元年》记载南齐高帝萧道成夺取帝位时,王敬则“手取白纱帽加道成首”,这是把白纱帽戴到了萧道成头上,类似加冕作用。

六朝时有一种冠帽曾经是皇帝的标志

【图13,齐高帝萧道成】

《梁书·侯景传》亦记载了侯景篡位的情况,“自篡立后,时著白纱帽”。白纱帽几乎成为皇帝的专用品,甚至成为皇帝的一种标志。后来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黄袍加身,是否就是学的萧道成、侯景白纱帽加冕?很相像。梁天监八年(509)乘舆宴会改服白纱帽,其原因就是白纱帽尊崇的地位。《南史·宋明帝纪》:“建安王休仁便称臣,奉引升西堂,登御坐。事出仓卒,上失履,跣,犹着乌纱帽,休仁呼主以白纱代之。”

六朝时有一种冠帽曾经是皇帝的标志

【图14,陈文帝】

阎立本画《历代帝王像》时,陈文帝的形象头戴白纱帽,披皮裘,背后侍女梳双鬓髻,交领大袖衫,高齿履。这种帽子上尖下圆,从正面看有三道高粱,两侧有帽裙,还有卷曲向外翘着的帽翅。式样与《隋书·礼仪志》记载白纱帽样子近似。此外,白纱帽又有白纱高屋帽、白高帽、高屋帽等名称。

白纱帽尊贵,文臣武将都以佩戴白纱帽为荣,然而一旦白纱帽成为皇帝礼冠后,官员们再想戴白纱帽就不如以前自由了,属于僭越了。六朝时期政权更替频繁,手中掌控重兵的权贵,时时觊觎皇帝头上的白纱帽,那是权力的象征,一有机会就篡权夺位。白纱帽的名称也多了起来,有凤凰度三桥、反缚黄鹂、兔子度坑、山鹊归林等名目,它们是根据帽子的不同外形来命名的。

“黄强黄不息”继2016年入榜,再度上榜2017年度文化头条号。

黄强,字不息。知名服饰史学家、金学家,多年来致力于金瓶梅文化、中国服饰史等研究,已出版《另一只眼看金瓶梅》《趣民国》《文人置业那些事》《服饰礼仪》《消失的南京旧景》等著作15本。

《金瓶梅风物志》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当当网、亚马逊、京东等有售。收藏版签名钤印毛边书,孔夫子网有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