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6 社會變得越來越外向了,但社會變好了麼?

每種性格都有自己適應的地方。

但現在整體國民的性格好像變得越來越外向。

大家都在製造聲音,無論是政客,個人媒體。KTV也越來越多。

學校也鼓勵小孩子去多說。

但10幾年前,內向卻是一種優勢。

那究竟改變的是個人的性格,還是社會意識的不同形態導致的改變呢?

從我學習的現代心理學認為,人所形成的大部分性格是先天形成的。也就是所謂基因。包括基因環境的過程所決定的。

如果大部分取決於天生的生物性,理論上人的性格不應該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裡就因為完成了達爾文所描述的關於基因選擇而產生明顯改變。

個人先天性格所產生的短短几代的改變,其實應該不大。

真正改變的是社會的意識形態。就像胖瘦問題,過去唐朝的古畫告訴我們那時的審美觀是女子豐滿才叫美。

曾幾何時,女子爭相要瘦成模特的紙片人。越瘦越美成了新的意識形態。

這種社會意識形態改變,社會規範就會改變。

還記得我們以前的口號嗎?

“只問耕耘莫問收穫”“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曾幾何時這些用來鼓勵人們的話語現在用來變得十分突兀。

現在的這個社會要的是聲音。

媒體任何一個鏡頭抓到任何一個人都講得頭頭是道。坐上出租車每個司機都是評論家一樣。

但是至少三個問題來了:

  1. 外向變為主流,那內向美德,包括持續力和專注力,凡事有足夠的思考的習慣的,意志力和毅力會不會越來越被忽略了。很多人變得外向,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社會規範的外向。

    在過去。內向的人可以活得很自在,但現在,內向的人卻開始活得有壓力。臨床上被判斷為社交焦慮症的人在中國都發現增加了好幾輩。

  2. 雖然大家越來越敢發聲了,但這些聲音背後的獨立思考能力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還是隻是迎合了聽眾的反應所發展出來的說辭罷了。如果看看那些公眾號,啥都可談,啥都沒有立場。似乎問題比想象中嚴重,同樣的我們的學生,越來越敢上臺,但她們說的是自己的想法還是像鸚鵡一樣拷貝別人的說辭呢?

  3. 世界變得越來越好了,但我們真的變好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