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8 传奇百年——访百岁革命老人孙予之

传 奇 百 年

-----访百岁革命老人孙予之

101岁的革命老人孙予之,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入党,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解放勋章”,1958年转业到安徽省交通厅工作,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复兴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传奇百年——访百岁革命老人孙予之

101岁的革命老人孙予之

为 信 仰 奋 斗 终 生

2018年4月23、24日我们有幸拜访了孙予之老人。老人看上去完全不像101岁的样子,反应敏捷,思维清晰,逻辑严密,记忆力惊人,一谈一个多钟头毫无倦意,精神抖擞,红光满面。回望过去,岁月峥嵘,展望未来,豪情满怀!

1917年3月24日孙予之生于山东省邹平县焦桥镇孙庄村一个中医世家,祖父、父亲是十里八村有名的中医,好善乐施,颇有威望,家庭也算殷实。孙予之8岁开始读私塾,苦读7年,打下了很深的古文功底,写得作文曾被老师批注:“小资才思,令人可夸!”15岁那年到长山中学读书,第二年结识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人物——同乡和革命挚友李寿岭,他是从齐鲁中学插班来的。1935年8月他和李寿岭初中毕业后,一起考入了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并分配到一个班,住在一个寝室。这时,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我国的侵略,而国民政府却继续推行不抵抗政策,对内加紧内战,对外屈膝投降,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何梅协定”,并准备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国民政府一系列卖国行为,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北平学生首先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一二.九”和“一二.一六”游行示威,强烈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国民政府出动大批军警进行镇压,许多学生被逮捕、被打伤。北平学生为抗议国民政府的暴行,宣布了总罢课,各地纷纷响应,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就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孙予之、李寿岭和同学们投身到这一热浪滚滚的抗日高潮中,参加了援绥抗战大罢课。他和李寿岭等同学们积极宣讲,募捐支援前线抗日。学生们的爱国行动,把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吓得手忙脚乱,连忙下令各校提前放假,并把学生“押送回籍”,孙予之就被装上闷罐车送回邹平老家孙庄村了。李寿岭他父亲是铁路工人,济南有家,留下继续斗争。

经过斗争的磨炼孙予之也逐渐成熟起来,不得不对中国的前途命运和未来进行了新的思考。他和李寿岭还先后参加了学校里的“读书会”、“时事研究会”、“世界语研究会”、“新闻学研究会”等进步组织。期间,他如饥似渴地阅读《铁流》、《被开垦的处女地》、《死灵魂》、《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等长篇小说和《世界知识》、《中流》等杂志以及《青年自学丛书》,通过学习、交流、讨论,初步懂得了辩证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就使他从思想上认识、接近、接受共产主义,同时也知道了革命的艰苦性。为了团结更多的进步同学他和李寿岭还在济南一个日报上创办了一个叫《晨钟》的文艺副刊,并发表了一篇《黄昏》的散文,影射蒋家王朝如日暮黄昏!

济南沦陷后,孙予之响应党的“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号召,受“民先”的派遣回到家乡邹长地区开展抗日活动,并认识了派到长山中学策划黑铁山起义的重要领导人廖容标、姚仲明、赵明新,对他坚定抗日的决心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有一次,他正在家乡孙庄村的打谷场上宣传誓死不当亡国奴和中国必胜、日本必败的道理时,突然来了2名国民党“c c”分子,打着县政府的招牌,强行摊派“抗日捐”,实为中饱私囊。孙予之非常气愤,和他们发生了争执。他们竟颠倒黑白跑到县政府诬告孙予之“破坏抗日”,下令追捕他。他在李寿岭等人的支持下,毫不畏惧,继续到刘桥村、车官庄做许新安、许民安、刘文田等同学的工作。黑铁山起义后,他还冒着生命危险救助了一名姓杨的负伤同志,并在他家里养伤,由于他祖父、父亲都是医生,这个姓杨的同志很快就痊愈了归队了。

1938年春,长山县六区的区长韩子恒拉起了一支50多人的队伍,人员和武器都比较整齐,有一定的战斗力,但地方性很强,他们的口号是:六区的队伍六区干,别的区里的一个也不要,但韩子恒为人正直厚道,思想也很进步。姚仲明安排孙予之和李寿岭利用是六区人的有利条件去做工作。这支队伍经过他们苦口婆心的教育,在韩子恒大力支持下,愿意接受共产党领导,一起抗日打鬼子,被正式命名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第五军第十九中队,成为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

谈到这里,孙予之老人喝了一口茶,停顿了一会儿,看着我们,满怀深情地说:“革命是为了啥,图吃饱穿暖吗?那时我家庭条件很好;图升官发财吗?更不是!就是为了信仰,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复兴。也许下一次战斗会牺牲,但信仰至死不会变!”

斗 争 越 是 艰 苦 越 是 豪 情 满 怀

1938年6月,孙予之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尔后跟随廖容标、姚仲明到第四支队工作,创建鲁中根据地,开始了长达7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战阶段。1942年,日军的连续大扫荡,加上国民党顽固派公开投敌,使泰山区根据地处在日伪据点和顽固军队的分割和包围之中,根据地越来越小,泰山区人民进入最严酷阶段。1942年10月17日凌晨,鲁中抗战史上,最残酷、最激烈的吉山战斗打响了。孙予之所在部队600多人被5000日军团团围住,为了掩护群众撤离,部队必须坚守阵地,子弹、炮火在眼前和耳边乱飞,他们生死不惧,流尽最后一滴血:吉山战斗263人壮烈牺牲,300多人成功突围,无一人变节投敌,表现了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武装的纯洁性和坚强性。战斗结束后,从外地赶回的主力部队去打扫战场,河滩上横七竖八躺着八路军尸体,大部分是和敌人拼刺刀而死,鲜血染满了全身,面目全非,惨不忍睹,令人凄然泪下。正是:壮怀激烈,虽败犹荣,浩气存千古!

孙老擦了擦眼角晶莹的泪花,慷慨激昂地说:“战争年代条件艰苦,我们越是豪情满怀,只要枪膛里还有子弹,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和敌人战斗到底,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有一次孙予之和战友被敌人围困在山洞里好几天了,没有饭吃,只好用观音土充饥,但理想信念毫不动摇,革命热情始终高涨,两人还开着玩笑:“你结婚找个什么样的媳妇?”孙予之笑着问。“我一定是找个寡妇!寡妇经历过丧夫之痛知道疼男人!”战友幽默而风趣的回答,完全忘记了自己还处在生死之间。说到这里,101岁高龄的老人也禁不住笑弯了腰:“后来我们在冰天雪地的抗美援朝战场上相遇,他高兴地说‘我结婚了!’‘是个寡妇?’他毫不犹豫地说‘大姑娘!’我们搂着肩膀呵呵大笑起来!”

革 命 者 的 心 永 远 年 轻

近日,合肥市大瑶山社区流传着一则佳话:孙予之老人去商场购物,一年轻人见他红光满面,精神矍铄,行动自如,好奇地问道:“大爷,您高寿?”老人眨了一下眼睛,笑着说:“你猜!”“八十?”“过了!”“九十?”“过了!”“难道是一百岁?”年轻人眼睛瞪得老大,不信任的又猜,“也过了!”年轻人哼了一声,扭头就走。老人放声大笑:革命者永远年轻!

自离休后,老人到学校、工厂、机关等单位做红色报告近6000场次,受教育者达300万之众。老人还有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几十年坚持不懈。如今老人都101岁了,还天天拿出6个小时的时间读书看报,写诗画画,最近还亲自联系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准备出版自己创作的60多诗和四篇回忆文章,年底前有望和读者见面。1997年老人来到了曾经浴血奋战的鲁中地区,故地重游,不禁热血沸腾,欣然命笔:

忆 战 友

(七律)

未到燕然立寸功,长河紫塞任倥偬。

栉风沐雨无时日,沂水蒙山雪映红。

雪漫恋宫情更暖,花开方下小桃红。

青山依旧桑榆晚,每忆韶年桑榆晚。

1982年孙予之岁逾花甲,行将之仕,回首往事,戎马匆匆,展望未来,豪情满怀,宽阔谦虚之胸怀跃然纸上:

念 奴 娇. 述 怀

蹉跎岁月,叹尘劳、暗将韶光辜负,漫道书生多误国,誓把山河重树。漱玉春深,明湖夏晚,扺掌千山暮,神州陆危,祖生安敢独济!田野遍地腥风,参天堡垒,月夜双晨路,寨里、吉山、杨家横,血染丹枫似碧,鹭岛飞波,清川落日,安危几曾顾?狼台日老,怎堪后人凭记!

24日上午聆听孙予之老人讲革命史已快两个小时,我们要依依惜别,但老人毫无倦意,拉着我们的手非留吃顿便饭不可。盛情难却。席间老人更是谈笑风生:“我自参加革命就是个唯物主义者,从不惧生死,也不考虑自己你能活多大岁数,一切顺其自然,不管条件好坏都保持年轻向上的心态,现在也不缺钱,但从不吃什么补药,瓜果梨桃家常小菜就很合口味。”服务员端上一盆炖笨鸡,老人夹起一块鸡肉啃了起来,连声说“这鸡炖的有味道。”这时正好上了一盘辣炒肥肠,老人热情地让我们品尝,同行的小王女士笑着说:“这个东西我平常很少吃,总觉得有点异味。”笔者禁不住打趣道:“肥肠这东西弄得过于干净了就不好吃了,‘水之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吗?’”老人马上纠正说:“是徒吗!”老人竟背诵起75年前在济南省立第一师范读过的臧克家的诗:《烙印》和《罪恶的双手》。笔者脸红了,内心实在佩服老人惊人的记忆力和知识渊博。

天阴沉沉,还在下着沥沥细雨,但我们的心情格外豪迈、激动,两天的拜访眨眼就要结束了,就要告别老人踏上回家的路途了,老人执意把我们送到楼下,拉着我们的手不放松:“‘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人年纪大了思乡之情越来越迫切,听说这几年家乡变化很大,很想回家看看,那是生我养我的热土啊,恐怕会去的可能性太小了,但我是不忘初心,永记乡愁!”思念故土之情溢于言表,令人动容!(张勇 魏强 颜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