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果二戰時蘇聯加入了軸心國,那麼戰局會是如何?

某山大魔王


關於為什麼蘇聯不會加入軸心國的理由,請有興趣的軍迷關注本號的文章。如果說蘇聯人和納粹德國穿一條褲子那德國人可就笑了,因為蘇聯人擁有德國最需要的資源和人口,眾所周知二戰拼的就是技術和資源,而德國的軍事技術世界領先,還是在同盟國大海般的資源中淹沒了,因此資源才是影響戰局的主要原因,虎式坦克再厲害也擋不住10倍於己的T-34或者謝爾曼。而蘇聯一旦加入軸心國德國就具備了技術和資源的雙重優勢,到時候虎式坦克的總產量就不會是2000多輛而是20000多輛,德國還會出現裝甲車輛不夠用的現象嗎?

一言以蔽之。蘇德兩國合夥就可以建立一支數量第一、裝備最強的現代計劃軍事力量,希特勒不會再擱置海獅作戰計劃,英國將在1940年末淪為納粹德國的一個小弟。因為阻擋德國跨過英吉利海峽的不是皇家海軍有多強,而是皇家空軍數量眾多、裝備精良,德國空軍損失4000架飛機之後也沒能壓垮英國空軍,也就不能建立一條空中保護傘掩護陸軍跨海作戰。而有了蘇聯工業的鋁和社會上的兵員,德國空軍就可以形成對英國的絕對優勢,因此海獅計劃根本不需要前期的那些準備就可以直接派出陸軍登陸作戰,英國的40萬主力已經放下了武器根本阻止不了大不列顛淪陷。

拿下英國之後英國會退守美洲、法國會退守非洲,這時候希特勒會將西班牙、葡萄牙、瑞典、瑞士等國全部收入囊中,當然作為盟友蘇德不會再爆發戰爭,德國300萬軍隊的進攻方向會轉向非洲、中東,屆時戰火就會在北非到伊拉克、伊朗一線燃燒,法國會以法屬非洲為基地、英國會以印度為基地,不斷地向前線投送兵力。而蘇聯也不會僅僅滿足於得到東歐的那些領土,蘇聯會使用自己的資源在德國製造的武器裝備,派遣200萬以上的軍隊入侵印度,南亞次大陸是彼得大帝時期就幻想征服的“世界倉庫”,因此伊朗和中東會變成一個巨大的戰場。


利刃號


有網友問:如果二戰時蘇聯加入了軸心國,那麼戰局會是如何?然後網友設計,德國可以專心壓倒英國,蘇聯南下打北非和中東戰場,日本去打印度。
我們就想問,蘇聯圖什麼?很多人喜歡讓所有人二戰都圍著德國打轉。德國有什麼可以給別人的?有資源,還是有市場?有技術,還是有石油?無論,日本,還是蘇聯,戰爭爆發以前,大部分技術和機床都是從美國來的。日本的石油更是從美國來的。
蘇聯去打非洲可以得到什麼有機床,還是有市場?日本去印度是有石油,還是有什麼?除了羅馬尼亞,匈牙利這些小國。無論,蘇聯,還是日本都不是德國的小弟。蘇聯的火星作戰計劃,還想著先動手滅了德國呢!
日本從1941年8月,美國對日本進行全面石油禁運以後,就只剩下了一個出路,那就是南下搶石油。關東軍從來都不是用來北上的,1944年的時候,在遠東還有140多萬蘇軍。而且,還佔據著龐大的要塞區,優勢的戰機和坦克數量。
70萬關東軍的任務不是進攻蘇聯,而是保衛所謂的滿洲國和半島地區,防止百萬蘇軍南下。德國去和蘇聯打,牽制了蘇軍主力,日本正好南下去搶石油。
為什麼美國盟友多?首先美國擁有巨大的市場,還有一個在歐洲,亞洲,非洲和美洲都有大量盟友的朋友圈。無論市場,技術,還是資源都有,美元還是國際強勢貨幣。德國有什麼?能開出什麼價碼,讓蘇聯替他玩命?
很明顯盟國一邊無論人力資源,技術資源,還是財力,資源都是絕對優勢。軸心國就是德意日三個資源窮鬼。而且,德國海軍那點家當,哪裡敢去和英國海軍正面對打,就更別提登陸了。
美國海軍主力一旦來了,無論大西洋,英吉利海峽,還是地中海,德國和蘇聯渡海部隊有多少沉多少。在斯大林眼裡,希特勒算老幾?還要給他當小弟?

烽火觀察


如果蘇聯加入軸心國,別的先不說,猶太人估計要跑到火星去了,地球實在沒法呆了。

其實蘇聯是沒什麼可能加入軸心國的,無論是德國還是日本,蘇聯都在這兩個國家的擴張計劃當中,也就是說,德國日本不打蘇聯只是時候不到,準備不充分,沒有把握,只要準備好了,德國日本二話不說就開打。


雖然歷史已成定局,但是我們可以假設。如果蘇聯加入軸心國,影響將異常深遠。

德國方面

由於二戰期間,蘇聯是主要同盟國之一,並且殲滅了數百萬精銳德軍部隊,這支軍隊自打進攻波蘭以來,從來沒有遭遇到真正意義上的失敗,橫掃整個西歐,按照當時德軍的計劃,如果不打蘇聯,德國將揮師中東,進而攻打印度。

按照德軍陸戰的威力,別說中東,就連英國治下的印度也難免淪陷,包括非洲在內的同盟國將岌岌可危。


隆美爾以極少的兵力與數倍於己的英軍周旋還能屢戰屢勝,如果德國大軍出擊,英國恐怕連埃及都要失守。

如果沒有蘇聯消耗牽制了大部分的德軍,美軍根本沒有實施諾曼底登陸的機會,即使勉強登陸成功,面對精銳的德國陸軍,美軍還是很難取勝。

日本方面

日本深深地陷入中國戰場無法自拔,近不能取勝,退又捨不得已經佔領的土地,比較難辦,但是在太平洋戰場,日軍會完敗,畢竟美國與日本國力相差太大。



以上僅僅是考慮蘇聯持中立態度,如果蘇聯站在軸心國一邊,德國日本蘇聯意大利,這四個國家所佔有的領土面積,經濟實力和工業生產能力,將完敗同盟國,取勝很難。

但是軸心國貪婪的本性預示著,軸心國即使能夠佔領全世界,它們之間的戰鬥也不會結束。


視野新觀


一般來說,都將二戰的爆發時間定義為1939年9月1日入侵波蘭,但是很容易被人忽略的是,這一天入侵波蘭的,除了希特勒的納粹德軍,還有斯大林的蘇聯紅軍,兩個歐洲的獨裁者瓜分了波蘭。

在1941年6月22日巴巴羅薩行動之前,事實上,德國和蘇聯的關係是不錯的,德國向蘇聯出口工業製品、機床、軍火,包括重巡洋艦和戰鬥機等先進軍事技術,蘇聯則向德國提供礦產、木材以及石油、糧食等物資。但在這表面背後,德國和蘇聯都向對方動手,將對方消滅後,自己就是歐洲大路上最強大的國家,不過是希特勒搶在斯大林前面完成了戰爭準備而已。

如果蘇聯和德國聯合起來,恐怕整個歐洲,至少是歐洲大陸都將被其控制,德國的先進科技和蘇聯幾乎無限的資源融合在一起,美國不敢說必敗,至少是沒有必勝的把握。但蘇聯和德國基本不存在聯合的可能,除了斯大林和希特勒都是獨裁者,不允許自己屈居別人之下外,當時的德國和蘇聯,都是侵略成性,即便是合作也是暫時的。納粹和社會主義,在理論上也沒有可以融合之處,雖然同樣邪惡,但納粹和蘇聯,都不會有真正的盟友


深遠防務觀察


這個可能不是沒有。而且當初的蘇聯真的想要加入軸心國的。

大家還記得二戰前夕德國和蘇聯瓜分波蘭吧。這個雖說是蘇聯和德國的首次合作,但也讓雙方互相看出了彼此的野心。

當時的蘇聯曾經在瓜分波蘭後提出加入軸心國,而也正是由於希特勒的野心,沒讓蘇聯得逞。當時的歐洲國家中蘇聯無疑是強大的,其工業化程度與德國不相上下,而且蘇聯的人口基數要比德國大。在當時那個年代,人口數量直接決定著戰爭的走向。所以希特勒拒絕了蘇聯加入軸心國。最根本的原因是雙方都心存芥蒂。怕對方侵佔自己的利益。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蘇聯加入了軸心國,歐洲戰場會是什麼樣子。沒有了蘇聯這個大敵,歐洲將變成德國的遊樂園,但其不會一家獨大,最後的局面將是蘇德平分歐洲。而美國則不會加入歐洲戰場,最多是把日本消滅掉,讓後就會與德國蘇聯談判,加入瓜分歐洲的行列。


別說德國會幫助日本,當初的希特勒並不想讓日本加入軸心國,而是希望與中國結盟。這一點大家不用懷疑,在抗戰初期,中日已經開戰的前提下,德國一直在向我國提供武器裝備對抗日本。

所以說,蘇聯加入軸心國,世界也同樣會形成兩極分化,只不過不會是美蘇,而是德美!


大寶視頻


蘇聯如果加入軸心國,對全球來說將是一場災難。二戰前期,軸心國集團只有德國、日本,還有打醬油的意大利和一些僕從國,卻幾乎把當時的大國法國、英國、蘇聯打得滿地找牙。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雙方有60多個國家捲入了戰爭,主要都在同盟國一方。

先看看1941年的全球戰爭形勢,法國和西歐、北歐大部分投降了,南歐和東歐一部分併入德國,或者加入軸心國陣營,西歐只剩下英國還在苦苦支撐。亞洲環太平洋地區,中國也在死撐,日本人一方面與中國相持,另一方面橫掃東南亞,並在12月發動了珍珠港戰役,美國暫時處於守勢。

6月份德國發動了”巴巴羅薩“攻勢,蘇聯被打得暈頭轉向,這一年是二次大戰形勢最為嚴峻的一年,也讓原本互相猜忌的美、英、蘇、中坐到一起,被迫建立起全球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簽訂了《大西洋憲章》,美國的戰爭機器才開始全面開動,除了出兵出錢外,還全力支持英國、蘇聯和中國。

直到1942年的中途島海戰和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結束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才贏來了轉折點,但並不意味著德國和日本就束手投降了,反法西斯戰爭還經過了一系列苦戰,最終才取得勝利。

現在來看,二戰中反法西斯聯盟陣營,蘇聯和美國是絕對的主力,中國負責拖死日本陸軍,英國海軍負責困守德國,本土作為美國對德作戰的前進基地,其它國家則起到輔助作用。

如果蘇聯倒戈,那麼德國將全力對付英國,英國不保,亞洲的中國也將全面淪陷,剩下一個美國苦撐。如果德國、蘇聯和日本能誠心合作,在佔據亞洲、歐洲和非洲、澳洲大陸後,集中資源打造強大海軍,美國只能束手待斃。


華哥雜談


你好!我是冬眠蛇,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希望多多關注!

如果蘇聯加入軸心國,戰局將變得撲朔迷離,戰爭將持續更長時間。


蘇聯加入德日一夥,將有效緩解德日兩國的資源危機,但這並不是說白給,德日要拿硬貨去換。對於德國來說,可能要喪失掉東歐的一些土地和權益,對日本來說,則是遠東的一些權益和一些技術力量。

日本取得資源後,將不會受制於美國,他也就沒有必要進攻美國或東南亞了,他會集中精力攻打中國,中國將遭遇更大的戰爭壓力。而美國為了自身自由貿易的利益,也將加大對中國的援助,這場戰爭將是一場長時間的消耗戰。



德國與蘇聯結盟,有好處,也有不好的地方,希特勒一直把東方當做德國人的生存空間,現在既然結盟了,他就要另尋他地,展開世界地圖,也只有美國最合適,他那裡不僅地大物博,更重要的是,美國式猶太人聚集地,對美國的打擊符合他消滅猶太人的宗旨,所以德國將把美國設為主要敵人。


要想進攻美國,就要打造一支無敵艦隊,而航母的意義尤為突出,德國將引進日本的航母技術,開始全面造艦計劃。與此同時,美國人開始警惕起來,他們將盡全力支援英國,只要德國越不過英國這道坎,美國就是安全的。

但事情沒有絕對,如果核武器如實出現,世界將在這種狀態下進入長期對峙狀態,如果還是常規武器較量,英倫三島和中國都會很懸,最終雙雙淪陷。美國此時將被迫加入作戰,他一方面與德日作戰,一方面希望與蘇聯媾和。



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在他的勢力範圍內,一些小國也只能變成社會主義,但德日兩國不斷地侵略讓蘇聯也很惱火,他完全被夾在期間,他不能看著德日用著自己的資源壯大他們自己,尤其在美洲的分割上,他有自己的主意。


軸心國內部的分配不均將會導致他們的分裂,整個世界有可能陷入一場大混戰之中,最終來說,還是領土,人口和資源都是劣勢的德國和日本最終會戰敗,美國和蘇聯會以某種條約媾和,世界將再度恢復和平。新的世界和今天也許完全不同,是什麼樣子就請展開豐富的想象吧。


史書上冬眠的蛇


這個情況完全有可能,蘇聯就是“法西斯”的尿性,只有德國邀請蘇聯一塊打天下分土地,蘇聯何樂而不為!


首先毫無疑問,蘇德以差不多1941年入侵蘇聯時的邊界線為界瓜分歐洲。盟友之間也是看實力的,弱雞意大利也就分得南歐以及巴爾幹半島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歸蘇聯)西歐北歐盡歸德國。英國政府被迫媾和,割讓非洲一大片殖民地。蘇聯南下入侵中東地區,從此控制世界石油(德國欲插手,兩國從此埋下戰爭的禍根)


日本跟蘇聯作為盟友自然一塊瓜分中國,在毛熊的直接幫助下,中國被西北地區盡歸蘇聯,東北,華北,華東,華南地區歸日本,民國政府遷都昆明,堅守雲貴高原地區。日本入侵東南亞。日本還是會惹老大美國。在太平洋被美國海軍胖揍,但美國不會登陸日本本土。



世界各地打得這麼熱鬧,美國怎麼能穩坐釣魚臺呢?美國擁有全世界最強的海軍。制霸太平洋沒毛病。這時英國跟美國求救。美國當然不能看著蘇德日瓜分全世界。日本欲入侵澳大利亞(英殖民地)美國出兵干預。蘇聯入侵印度,英國在美國的支持下拼死抵抗,德國想在亞洲建立橋頭堡從而插足中東事務跟英國秘密協商,允許英國使用蘇伊士運河,作為條件分得巴基斯坦,阿富汗地區。

從此蘇聯日本瓜分亞洲,德國蘇聯瓜分歐洲,英國因美國的支持得以倖存,當年的日不落帝國僅剩印度,澳大利亞以及英國本土。法國淪為德國附庸,殖民地盡歸德國。意大利得到了地中海沿岸地區。因為明知打不過美國海軍,美洲大陸免於戰火,美國不會讓自己後院起火。偉大的中華民族王業偏安


天空大海的顏色


真實的歷史遠比我們讀到歷史教科書可怕。

1917年蘇俄發生十月革命,1918年為了能從能夠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擺脫出來,蘇俄與德國簽訂《佈列斯特和約》將帝俄時代,俄羅斯在東歐的諸多利益,包括允許波羅的海三國獨立、將帝俄佔領的波蘭割讓給德國、允許烏克蘭、芬蘭獨立等等在內讓俄羅斯肉痛的利益轉讓給德國。

德國和蘇俄簽訂《佈列斯特和約》

然而在納粹勢力掌握了德國以後,德國重新振興為歐洲強國,而蘇聯(由1922年由蘇俄、蘇維埃白俄羅斯、蘇維埃烏克蘭等聯合建立)也擺脫了初期的窘境,經過大規模的集中建設,也崛起為歐洲強國。雖然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聲稱要摧毀俄羅斯的布爾什維克,希特勒和斯大林相互鄙視,但事實上在國家利益面前,德國和蘇聯的關係卻是十分的不錯,並在一段時間內比後來的德國小弟意大利和德國的關係還要好。

由於英法等國對於蘇聯的敵視,蘇聯和西方國家的關係並不好,與德國交好,就成為蘇聯的選擇之一,而對於德國而言,蘇聯由德國需要的棉花、鐵礦石等戰略資源,而蘇聯則需要德國的技術和裝備,德國和蘇聯開戰前,蘇聯的物資源源不斷的在輸入德國,而德國一直向蘇聯提供技術裝備。

1939年9月德國閃擊波蘭,作為德國鐵桿盟友的意大利則被德國嚇得不輕,畏縮不前,墨索里尼甚至到柏林去勸誡希特勒謹慎從事,而事實上意大利直到1940年德國發動的法國戰役已經大局已定的前提下,才在1940年6月10日對法國宣戰,派兵進入法國,當然是被法國痛毆。而是德國之所以敢對英法的盟國波蘭發動入侵,是因為德國和蘇聯在1939年8月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達成共同入侵併瓜分波蘭的協議,在德國在西線入侵波蘭的同時,蘇聯也在波蘭東部跨國蘇波邊境,進入波蘭,最終雙方在佈列斯特會師,歷史上德國和俄羅斯(蘇聯)第四次瓜分波蘭。

1939年9月德國和蘇聯瓜分波蘭後,兩軍會師在佈列斯特

緊接著,德國在閃擊波蘭之後,陷入了一段時間(1939年9月至1940年4月)的沉寂,而英法雖然對德國宣戰,但是在西線一直沒有任何工作,德國軍隊和英法軍隊在西線互相瞪眼睛,而這段時間內蘇聯卻沒有閒著,他們利用德國和英法互相瞪眼睛的這段時間,將在十月革命時獨立出來的波羅的海三國重新納入蘇聯,並對芬蘭進行大規模入侵,也就是說斯大林將1918年蘇俄與德國簽訂《佈列斯特條約中》損失的利益,在此時通過戰爭進行了收回,所以說俄羅斯人是可怕的敵人,不要小看他的軟弱,他們太善於復仇了,一旦有機會,他們就會奪回來他們失去的,儘管那些也許本就是不屬於他們。

1939年至1940年蘇聯入侵波蘭、波羅的海三國、芬蘭,並割佔羅馬尼亞領土

所以說來,德國在與蘇聯開戰前,兩國關係很不錯,還有種說法是,1940年德意日簽訂《三國同盟條約》時,斯大林也派出了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前往柏林,有意參加軸心國,將《三國條約》變為《四國條約》共同瓜分世界,不過希特勒規定蘇聯只能向南面的印度洋方向進攻的建議,遭到了斯大林的反對,結果《四國條約》未能成行,事實上在瓜分波蘭之後,歐洲陸軍最強大的德國和蘇聯成為了鄰國,沒有任何強國想與另外一國強國為鄰,所以兩國之間都有提防,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就向西拓展東方戰線加強戰略縱深,同時也在西線佈置了大量的蘇聯紅軍,對德國進行防範,這種情況在亞洲也出現在蘇聯和日本的身上,儘管918事變後,蘇聯就允許日軍使用北滿鐵路進攻黑龍江,還厚顏無恥的承認“滿洲國”獨立,但是兩國仍舊是心懷叵測,日本佈置大量的關東軍防範蘇聯、蘇聯也長期在遠東部署重兵防範日本,兩國還在張鼓峰和諾門坎爆發衝突。這種強國為鄰的不安心態,可能也是希特勒不允許蘇聯加入軸心國集團並在後期不顧諸多將領的反對入侵蘇聯的原因之一。

1940年德意日三國簽訂同盟條約

話題可能又扯遠了。回答題主的問題,如果二戰期間蘇聯加入軸心國的這個假設成立的話,那麼二戰軸心國的勝利毫無懸念。

首先德國會不治而愈的解決掉其先天的兩線作戰的問題。德國強大的陸軍和空軍將集中在西線的英國本土和南線的北非戰場,事實上德國在入侵蘇聯之後,西線基本上放棄了對英國的入侵,南線則是意大利在北非慘敗於英軍之後,才派出隆美爾帶領比英軍少得多的德軍進入北非作戰,即便如此,也讓英軍吃盡苦頭。如果北非的德軍得到德國的大批增援,打贏阿拉曼戰役,然後揮兵進入埃及以及長期以來敵視英法的阿拉伯地區,那麼中東地區的石油資源將盡為軸心國所擁有,並有直接威脅印度。

隆美爾在北非只擁有少量兵力但是仍然給英軍造成很大麻煩

其次一旦蘇聯加入軸心國,上百萬關東軍會傾巢南下,中國戰場和東南亞戰場的壓力則會陡增,而一旦日本得到蘇聯從西伯利亞鐵路運送而來的石油資源,那麼日本的戰略資源的匱乏的問題將得到極大緩解。日本就不會輕易的與美國宣戰。而在強大的“中立主義”、反戰民意等左右美國,主動參戰的可能性不大,更多的可能是龜縮在西半球自保。

萬幸的是,題主的假設不成立,歷史也沒有假設,我們仍然能夠作為勝利者享受和平生活。


另:作者發現有人惡意抄襲、轉載本人文章並從中獲利,本人雖然水平有限,但是文章仍舊是本人原創,凝結本人的勞動汗水,請尊重本作者,一經發現必然訴諸於法律。


大東北的小豆包


我們無法想象這樣的一個如果——蘇德同盟軸心國。這是一個將腦洞使用到極限的設想!假如,蘇聯加入德國軸心國,那麼歷史將怎樣翻開?好吧!既然空空大師邀請問答,那麼本棍哥就願意浪費一下腦洞的四分之一的能量來解答一下這個如果吧!

咱們就試圖翻開這個如果的歷史吧!話說,二戰風雲,西歐軍事強國納粹德國已經在鐵腕總理希特勒的領導下迅速發展幾年的時間,硬是將德國打造成為一個最先進最另類的世界超級強國。在單一的思想鼓動下,以德國人為中心的民族主義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的確感染了所有的西歐國家!在希特勒的鼓動下,國家社會主義成了納粹德國的發展動力!這是所有的當時世界強國都希望做到的事!

我們不防設想,德國邀請蘇聯加入他們的軸心國同盟組織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歷史歷程!首先,蘇德聯盟會大力開發西伯利亞的礦產資源,從德國修多條高速公路到西伯利亞……!鐵路網將也會佈滿西伯利亞,源源不斷的各個戰敗國的俘虜會被押往西伯利亞做苦工!為的是軸心德國的工業原材料的工廠生產提供生力!這是戰備資源的掠奪!

那麼,為了戰備資源的開發不受斷貨供應,軸心國集團會不斷的對外軍事擴張。每攻打一個國家都會極力減少敵對勢力國家的人員傷亡,目的就是捕獲更多的戰俘來充當勞力!因為極端惡劣天氣的西伯利亞需要更多的戰俘去工作。這是勞動力的掠奪!

當軸心國的國力達到巔峰的時候,資源也就成了必須解決的事情。為了更多更容易開採的礦產資源,他們的目光也就是吞併中國、朝鮮、南亞地區,非洲地區,完成亞非歐的統一,對壘美洲直到鯨吞美洲為止!

雖然表面上看世界都統一了,但是富裕的只有德國人自己!這就是最現實的如果……!因為他們的政治目的沒有附加到全世界人們的福祉而奮鬥,他們的政治目的是為了自己民族福祉而奮鬥!可以說,如果蘇聯加入軸心國,那麼世界就遭殃了,因為蘇聯的掠奪式統治很符合希特勒的理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