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香港變形記 讓我更愛你一些|《創科發展,人才先行》白皮書發佈

香港變形記 讓我更愛你一些|《創科發展,人才先行》白皮書發佈

據資料顯示,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GDP總額突破10萬億元人民幣,經濟總量接近紐約灣區;進出口貿易額是東京灣區的3倍以上;區域港口集裝箱吞吐量是世界三大灣區總和約4.5倍;擁有16家世界500強企業和3萬多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歷史機遇讓香港有了新目標。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在港兩院院士來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促進香港同內地加強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此外,《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即將出臺,不僅為港澳地區的長期繁榮穩定提供寬闊的發展空間,更為打造國際一流灣區、世界級的城市群和世界科技創新中心提供強大支撐。

想跑贏智能時代,實現“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願景,首先要關注“人才”。如今,互聯網、全球化的發展漸漸弱化了香港原本的國際化優勢,與此同時,內地各省市為吸引人才,紛紛推出史無前例的優惠政策,高端人才在香港尚缺乏足夠廣闊的創科空間……沒有人才,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在“人才”問題上,香港應該怎麼辦?

在2017年9月發佈《跑贏智能時代——香港科技創新創業白皮書》後,創科香港基金會(Hong Kong X Foundation)繼續深化建設國際創科中心的課題,推出了《創科發展,人才先行》報告,從“人才”角度切入,嘗試解決難題,提出建設性方案,希望能以此拋磚引玉,引發社會更多熱心人士的關注和討論。

報告要點

香港需要怎樣的人才?

▨ 具備產業視角的尖端科學家(如諾貝爾獎獲得之、各國工程院或科學院院士、國際科學技術相關學會主席、國際突破性專利主要發明人等)及一般研發人員(助力香港夯實知識技術供給端的既有優勢);

▨ 懂科技、懂商業、懂市場的優秀創業家與創業團隊,專業性強的知識轉移服務從業者,以及具備科技專業背景、冒險精神的風險投資人(助力香港知識轉移孵化能力的進一步加強);

▨ 瞭解內地及海外市場的商業人才,具備一定科技背景、具有前瞻能力和探索精神的決策者(助力開發和激活知識技術產品的需求端市場)。

香港變形記 讓我更愛你一些|《創科發展,人才先行》白皮書發佈

▨ 大量的基礎通用型人才(如一般的信息技術領域的程序員、工程師等);

▨ 更多具備綜合數據運用能力、且具備行業經驗的人才(如行業大數據專家、行業人工智能科學家等);

▨ 更多具備綜合技能,跨學科、跨領域的“全端型”、“複合型”人才;

▨ 具備世界領先技術手段的技術人才。

香港變形記 讓我更愛你一些|《創科發展,人才先行》白皮書發佈

所需素質:好奇心、創造力、想象力、創新思考的精神、批判精神、冒險精神、企業家精神、堅忍不拔的精神、社會責任感、對產業的認知、合作精神、動手能力、多元價值觀與國際視野、持續學習能力、溝通能力……

香港現存人才問題?

▨ 創科行業“求才若渴”,但創科人才質與量難以與之匹配;

▨ 大量人才彙集於傳統優勢行業,創科行業職業發展空間小、薪資低,對優質人才吸引力低;

▨ 現有教育忽視實踐能力、跨學科能力,人才素質跟不上業界需求;

▨ 科技初創團隊能力不平衡:技術能力強但商業能力弱;

▨ 研發能力強但知識轉化不足,大學研究人員創科貢獻有待釋放,技術轉移專業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 科研經費申請過於繁複,資助體制僵化,創科人才積極性受挫;

▨ 創科人才引進較為繁冗耗時,配套政策不夠周全;

▨ 城市創科文化氛圍不足,人才歸屬感弱……

如何營造“創科人才友好型”香港?

▨ 建設智能時代的國際創科人才樞紐;

▨ 處理好中短期發展與中長期發展、本港人才與外來人才的關係;

▨ 創科生態建設、人才載體搭建、教育理念與內容改革、城市文化塑造、人才吸引策略創新、人才服務與支持措施升級等缺一不可。

香港變形記 讓我更愛你一些|《創科發展,人才先行》白皮書發佈

香港變形記 讓我更愛你一些|《創科發展,人才先行》白皮書發佈

為什麼選擇香港?

香港很像紐約,是一個讓年輕人興奮的城市,並非每一個大城市都讓人興奮。

香港是一箇中西交匯,更多元化的地方。

國際化一直是香港的優勢所在,近乎天然的國際視野使得香港創業項目在誕生之初便面向潛在的國際市場。

又為什麼離開香港?

香港本地提供不了我們在雲計算方面的人才,想引進清華大學的畢業生時,又被質問為什麼不用香港本地的工程師,工作簽證很難搞⋯⋯香港本地的工程師滿足不了我們的技術需求⋯⋯最終我們只能在香港留了人工智能算法方面的研究團隊,在北京和深圳各成立了負責雲和終端方面的研究團隊。

一是香港相較深圳的科技公司發展空間和薪資待遇已經差很遠了,二是由於香港融資規模比較小,期權激勵遠不如內地創科公司具有吸引力

無論是因為有其他更好的工作機會離開或是其他,大部分離開香港的人都是傷心而走,可能會覺得我漂泊在此這麼多年,卻

沒有歸宿感,其實離開的人對香港的感情是很淡泊的。這是城市的問題。

在硅谷,知識共享的氛圍非常濃厚,大家都很願意幫助創業者,創業者之間也是非常互幫互助的關係。在香港,大家之間的關係還是非常競爭性的,很難向別人求助

我希望香港……

希望港府留住科技人才好的選手,培育好的土壤,並做好超級聯繫人的角色。

我們需要我們的第一個真正成功的初創企業,那樣人們會被吸引過來...還是那句話,人們想過得有趣,想有成功感,想有所貢獻。我們只需要一個成功案例。想吸引他們來做這件事,你只需要給他們個藉口就夠了

政府對創科企業提供不少資金支持,但申請流程和審批程序太複雜,要半年到一年。出發點是希望能把公款使用得對,但如果

錯過了正確的時機會導致怎麼用都用錯

以上被訪者包含本港青年、內地及海外“港漂”,他們是科技公司創始人、或是現獨角獸企業創始人,還包含香港的創業導師們。從他們的回答中不難看出,他們對當前的香港有愛,亦有遺憾期許,還有不少需求沒被滿足。從側面看到香港與國際創科中心目標之間的距離。

人才是創科發展第一資源。香港發展創新科技、建設國際創科中心,人才須先行。那麼香港所需人才的輪廓會是怎樣?創科香港基金會從創科生態、智能產業人才的技能與功能需求以及科技變革時代對人才的新要求進行了描繪。

打造可持續的“知識綠洲”型創科生態

一個創科生態系統需要具備可進入的市場、資金、人力資本、導師顧問支持系統、制度政策建設、基礎設施、教育培訓、科技和資訊、文化支持等諸多要素,在這個生態系統中,天使/風險投資人、科研人員、研究機構、企業、政府、創業導師等各參與方缺一不可,通過他們之間的溝通協作,價值創造才成為可能。

香港變形記 讓我更愛你一些|《創科發展,人才先行》白皮書發佈

▲ 創科生態系統

一個開放繁榮的創科生態系統既是由足量、足質、扮演不同角色的人才構成,同時,也將給予人才更高更廣的平臺施展才華,實現自我,創造價值。創科人才與創科生態相互依存、相互成就。香港有志發展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需結合自身獨特優勢,找準發力點與路徑。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與麥肯錫公司(McKinsey&Company)對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成長路徑和形態類型進行的研究,一座城市成長為科技創新中心,根據其具有的不同特點與優勢可以分為3種不同的發展路徑。

香港變形記 讓我更愛你一些|《創科發展,人才先行》白皮書發佈

▲ 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3種不同成長路徑

香港自身特點與天然稟賦使得香港更適合走“知識綠洲”發展道路。

只有當知識技術的生產轉化產品應用構成銜接咬合,互相推動(即:知識的生產與轉化最終落實到產品商業化與產業發展,而產業發展又反哺知識技術生產、併為知識技術生產提出產業發展所需方向),“知識綠洲”型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生態才是健康和可持續的。

香港變形記 讓我更愛你一些|《創科發展,人才先行》白皮書發佈

▲ 知識的“生產-應用” 閉環

考察香港現狀,雖然在知識技術生產端具備優勢,但在知識技術轉化率這一關鍵指標中的表現難令人滿意。分析其原因,恰恰是香港創科生態現存問題的體現,因此,香港創科生態需要相應人才以加強其知識技術的轉移與孵化能力、夯實其知識技術供給端優勢,並進一步開發應用端對知識技術的需求。

香港變形記 讓我更愛你一些|《創科發展,人才先行》白皮書發佈

▲ 構建知識綠洲型創科城市創科生態的三大齒輪

香港智能產業人才的技能與職能需求

(調查結果一覽)

香港變形記 讓我更愛你一些|《創科發展,人才先行》白皮書發佈

香港變形記 讓我更愛你一些|《創科發展,人才先行》白皮書發佈

香港變形記 讓我更愛你一些|《創科發展,人才先行》白皮書發佈

香港變形記 讓我更愛你一些|《創科發展,人才先行》白皮書發佈

根據香港創科領域人力資源專家及從業者反饋,選取了jobsDB, CTgoodjobs.hk, cpjobs.com, AngelList等四個香港地區創科企業最常使用的招聘網站進行數據源採集,共收集了153,210份在2018年1月仍然屬於開放狀態的崗位需求描述,在剔除髒數據與非香港本地就業機會後,共有79825份數據成為了本次調研的基礎樣本,此後根據多次機器及人工清洗得到了如上數據結果。

創科香港基金會報告組對香港智能領域五大目標行業進行全網數據研究,得出的數據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應現時香港在相關領域的高需求職位及高需求技能。綜合上圖各領域大數據研究可以發現,

雖然每個智能細分領域對核心技術人員的需求各不相同,但整體亦表現出一些共同點

▨ 對通用技術人員(如分析程序員、軟件工程師、系統工程師等)有普遍需求,且需求量大;

▨ 而隨著大數據與應用端行業的越來越廣泛而深入的結合,對算法工程師、數據分析師等大數據人才的需求也較為普遍且強烈;

▨ 各細分領域在不同程度上呈現出了對具備應用端行業經驗、具備綜合技術能力的科技類人才的需求趨勢;

▨ 存在實用技術滯後現象。

從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的目標來看,香港智能創科領域人才的近期訴求體現在

▨ 大量的基礎通用型人才;

▨ 更多具備綜合數據運用能力、且具備行業經驗的人才(如行業大數據專家、行業人工智能科學家等);

▨ 更多具備綜合技能,跨學科、跨領域的“全端型”、“複合型”人才;

▨ 具備世界領先技術手段的技術人才。

科技大變革時代對人才的新要求

伴隨科技迭代的加速,教育內容亦需相應調整,以幫助人才理解新知識、掌握運用新科技,適應新產業發展需求。

Manpower Group的調查研究就顯示,圍繞自我轉化能力,技能遷移(Skills Adjacency)、靈活力(Agility)、快速學習能力(Learn ability)均為科技變革時代的核心能力。基於廣泛的調查問卷,Oxford Economics在其Global Talent 2021報告中指出,在技術變革大背景下,未來最需要的四項人才技能範疇包括:數字技術、靈活思考的素質、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以及全球運營能力。

此外,創科香港基金會報告組在調研中也對創新科技不同參與者提出了人才素養問題,除上述已經提及的素質外,好奇心、創造力、想象力、科學探索精神、創新思考精神、批判精神、企業家精神、堅忍不拔、社會責任感、對產業的認知等也被認為是人才所需要的素質。

香港變形記 讓我更愛你一些|《創科發展,人才先行》白皮書發佈

香港變形記 讓我更愛你一些|《創科發展,人才先行》白皮書發佈

▲ 科技大變革時代對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除描繪香港的人才輪廓,瞭解香港對創科人才的需求外,還需要了解創科人才對香港的真實感受和訴求。

2017年10月至2018年1月期間,創科香港基金會對來自不同行業領域與不同職位層級的創科人才進行了調研。根據問卷反饋,繪製出香港創科人才關注要素系列榜單。(榜單具體分析詳見報告完整版)

香港變形記 讓我更愛你一些|《創科發展,人才先行》白皮書發佈

香港變形記 讓我更愛你一些|《創科發展,人才先行》白皮書發佈

自2017年初,武漢打響城市爭奪人才的第一槍開始,各城市紛紛加入爭奪高端人才的競爭。今年以來,武漢、西安、南京等20多個城市接連出臺一系列人才引進政策,送房、送錢、送戶口,政策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甚至許多地區對大學生實行零門檻落戶。向來控制人口的北京與上海也出臺了各自的人才政策。相比內地,如今的香港對高層次創科人才的絕對吸引優勢已不比往日。

香港變形記 讓我更愛你一些|《創科發展,人才先行》白皮書發佈

在創科香港基金會的調研中,創科企業均反映中級和初級的科技崗位人才招聘困難,尤其是缺少“足夠受訓的員工(Skilled worker)”,導致出現“有工無人做,有人無工做”的情況。據世界經濟論壇《2017-18全球競爭力報告》的數據顯示,香港在“科技人員和工程師供應充裕度”一項指標中,僅位居第二十三,落後於其他各項指標。

香港變形記 讓我更愛你一些|《創科發展,人才先行》白皮書發佈

香港可提供的創科崗位與發展空間不足。跨國大型科技公司、在香港設立研發中心的科技公司及本港創新型科技企業的總量都相當有限。加之缺乏成功創科人才模範、就業培訓不足,原本數量就小的科技類畢業生群體中,大部分選擇轉行到傳統行業。

香港變形記 讓我更愛你一些|《創科發展,人才先行》白皮書發佈

▲ 國內外領先IT企業在港設立研發中心概況

香港變形記 讓我更愛你一些|《創科發展,人才先行》白皮書發佈

教育是人才培養的關鍵,香港擁有世界頂尖科研力量與教育資源,然而在創科人才培育方面卻未顯示出其該有的優勢。在調研中,企業普遍反應招聘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難招到“訓練過的”、“全端(full stack)”工程師。

香港變形記 讓我更愛你一些|《創科發展,人才先行》白皮書發佈

科技初創企業在起步初期過於集中技術研發,雖然技術能力強,但往往忽略了對市場的考察,在產品驗證、商業合作、市場拓展等商業方面出現延滯,這一點在對香港創業者掃描時留下了深刻印象。

創科香港基金會採訪調研了創業者、創業孵化平臺、培訓者等相關方,瞭解香港現有創業培訓最需發力的若干方面,如下

商業洽談與溝通技巧:創業者如何面向不同人群交流,講好產品故事;

商務拓展與資源對接:創業者如何有效對接上下游資源、資源對接渠道的獲取方法等;

內地實踐:創業者如何在內地(尤其是大灣區)發展,具體包括政策環境、法務、數字營銷等本土化培訓;

視野拓展:幫助香港創業者擴展視野,無論從商業模式角度、市場角度還是資源利用的角度。

香港變形記 讓我更愛你一些|《創科發展,人才先行》白皮書發佈

香港變形記 讓我更愛你一些|《創科發展,人才先行》白皮書發佈

根據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等發佈的2017《全球創新指數》,香港的全球創新綜合排名第16位,但創新效率指標僅排第73位(創新效率衡量的是創新投入,如制度、人力、資金等等),落後於大多數國家和地區。

香港變形記 讓我更愛你一些|《創科發展,人才先行》白皮書發佈

香港變形記 讓我更愛你一些|《創科發展,人才先行》白皮書發佈

出於風險規避的考慮,政府設置複雜的流程與嚴格的審批,以確保科研經費使用的安全性與合理性,卻易導致科研資助效率與成功率不高,並未達到政策出臺原本意圖。

香港變形記 讓我更愛你一些|《創科發展,人才先行》白皮書發佈

香港變形記 讓我更愛你一些|《創科發展,人才先行》白皮書發佈

香港給予非港本地員工的工作簽證通常需要八週時間,儘管港府日前已正式公佈推行“小千人計劃”(創科優秀人才特快入境計劃),大幅加速人才入境時間,但人才吸引政策與內地城市相比仍捉襟見肘。

香港變形記 讓我更愛你一些|《創科發展,人才先行》白皮書發佈

香港變形記 讓我更愛你一些|《創科發展,人才先行》白皮書發佈

創科人才嚮往更加多元、更具包容性、更加開放的城市環境,而香港在此方面仍需加強。此外,香港缺少行之有效的移民融入舉措,不少創科人才即使擁有“市民身份”,卻依然較難產生“市民感”與“歸屬感”。

香港變形記 讓我更愛你一些|《創科發展,人才先行》白皮書發佈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代表團參加審議時指出,要抓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重大機遇,攜手港澳加快推進相關工作,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繼粵港澳大灣區於2017年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後,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出臺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

面向新時代,港府已向社會發出強有力的信號,全力推動香港創科發展,經濟轉向以創新科技為內生動力的新模式已成社會共識。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行政長官2017年施政報告》中明確提出,從增加研發資源、匯聚科技人才、提供創投資金、科研基礎建設、檢視法律法規、開放政府數據、政府帶頭採購和基礎教育八個方向為科技創新提供有力的支持,更強調要通過“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及深化與珠三角的合作,打造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令人鼓舞的是,該願景亦已得到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對在港兩院院士來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促進香港同內地加強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林鄭月娥女士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香港變形記 讓我更愛你一些|《創科發展,人才先行》白皮書發佈

為了讓香港在創科路上急起直追,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政府會循包括研發資源、匯聚人才、提供資金、科研基建、檢視法例、開放數據、政府採購和科普教育的八大方面加強創科發展,並投入所需資源。

推動創新及科技發展刻不容緩,我將親自領導一個高層次、跨部門的“創新及科技督導委員會”,審核及督導創新及科技八個方面的措施和智慧城市的項目。由改組“經濟發展委員會”和“策略發展委員會”而成立的“行政長官創新及策略發展顧問團”,亦會為政府在創科發展出謀獻策,確保維持香港的全球競爭力和加強與國家發展的銜接。

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夥人、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創始及執行合夥人、全國政協委員沈南鵬亦已在今年全國兩會中提出提案,建議就如何打造和推廣粵港澳大灣區吸引力的整體名片,便利人才流動,實現三地優勢資源疊加,打造全球人才高地等提出建議,從而更好促進香港和內地之間的人才融合和產業交流,讓創新更有質量地落地。

沈南鵬先生

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夥人

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創始及執行合夥人

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變形記 讓我更愛你一些|《創科發展,人才先行》白皮書發佈

過去的兩年多我一直在關注如何推動香港更好地在粵港澳大灣區中扮演創新創業的角色。今後將繼續圍繞這個話題開展更多工作,促進科技人才更好地融合和流動。

科技創新離不開教育創新,粵港澳大灣區雖然高校林立,但受多重因素制約,在培養創新科技類人才、推動區域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能力上的優勢並未能充分發揮,如果能夠建立具有高附加值的人才吸引平臺和發展載體,將使大灣區在日益白熱化的國際人才爭奪戰中佔得先機。

香港變形記 讓我更愛你一些|《創科發展,人才先行》白皮書發佈

基於對香港所需人才的描繪、對香港人才現存問題的梳理和分析,報告從願景、戰略、路徑三個方面,為香港創科人才發展提供建設性意見供相關方參考

▨ 以建設人才友好型城市為前提;

▨ 解決香港創科生態及人才發展現存問題;

▨ 實現對未來香港所需人才的培育、轉化、吸引;

▨ 並最終實現國際創科中心的願景。

願景:區別化定位,打造智能時代的國際創科人才樞紐

這裡所說的樞紐是對人才流動配置、集聚、輻射等具有關鍵作用、重要影響的核心節點,較之“人才中心”或“人才高地”,樞紐更強調對人才的“匯聚”、“賦能”和“輻射”。“樞紐”的定位切合香港實際,既有對海內外創科人才的城市綜合吸引力,又有連接內地與世界的地緣優勢、中西文化匯通的社會優勢,與珠三角合力的智能產業優勢,這一切使得香港較之內地許多城市、甚至是大灣區其他城市,更具備人才連結和流通的天然稟賦。

香港不妨繼續保持自己在人才聚集、超級聯絡人方面的城市定位傳統,同時在智能時代,繼續發揮其在教育、智能、專業服務等方面的優勢,在諸多城市力爭“人才高地”之時,將自身願景定位在國際高端創科人才“樞紐”,從而更好地發揮“匯聚”、“賦能”與“輻射”的作用。

此外,智能時代國際創科人才樞紐的定位亦是發揮“香港所長”,滿足“祖國所需”。中國科技隊伍面臨人才結構升級的問題,世界級科技大師,領軍人才、尖子人才不足;而香港的科研基礎,高校的研發實力、國家兩院院士和外籍院士等高端人才的密度以及科研工作國際化水平,都在中國處於領先行列。國際創科人才樞紐的建設,將有助於香港進一步發揮自身在高端人才培養與高端人才吸引方面之所長,從人才的角度服務於國家科技強國建設,體現香港的獨特貢獻。

原則:完善創科生態建設,制定創科人才規劃,處理好近期與遠期、港外人才引進與本地人才培養之間的關係

▨ 開放活躍的創科生態是創科人才發展的前提;

▨ 統籌規劃創科人才戰略,有的放矢制定人才政策;

▨ 豐富創科統計內容,為創科人才戰略規劃提供建議;

▨ 處理好近期發展需求與長期發展需求的關係;

▨ 以用好本港人才為主,以引進外來人才為輔。

建議

香港變形記 讓我更愛你一些|《創科發展,人才先行》白皮書發佈

▲ 政策措施建議

香港變形記 讓我更愛你一些|《創科發展,人才先行》白皮書發佈

支持本港重點創科機構發展,特別引進全球頂尖科研機構與企業,豐富創科人才職業選擇

吸引全球頂尖科研機構和科技企業來港,與本地大學和科研機構合作進行研發項目及成果孵化,以全人才鏈的活躍促進人才的活躍。

以創科促進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拓展創科人才發展空間

目前,香港的金融服務已經進行了智能升級的探索,而作為傳統優勢的貿易服務、物流服務、專業服務、旅遊服務等行業也面臨必須跟進的壓力。建議政府同時出臺整體政策,推動鼓勵傳統優勢行業以創科手段實現自身升級改造,這些政策可以包括稅收優惠、創科人才補貼、服務行業應用研究經費抵稅優惠等。

香港變形記 讓我更愛你一些|《創科發展,人才先行》白皮書發佈

政府出臺全新“全球創科先鋒引進計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主動向全球人才伸出橄欖枝,適時出臺全新的“全球創科先鋒引進計劃”,有針對性地引進亟需的全球創科領域高層次人才來港/回港創業、就業、定居,並在工作與生活條件方面予其優待:

▨ 設立標準對創科人才進行分類認定,建立需求導向的人才引入機制;

▨ 對正處在快速發展期、發展勢頭良好、亟需創科人才引進的創科企業,根據其實際需要,每年給予一定數量的人才引進配額,用快速通道加快人才引進速度;

▨ 提供專業而全面的落地配套支持,鼓勵創科人才紮根香港。

該計劃是一項包含了入境計劃與配套支持機制在內的人才新政,因此其適用者不侷限於內地或海外創科人才,尚未回港且具有海外學習、工作經歷的港籍居民若符合申報條件也可申請認定並享受配套福利。

用好香港“超級聯繫人”優勢,打造和推廣粵港澳大灣區整體名片,放大全球人才吸引力

建議港深兩地聯手,通過大灣區高端論壇、大灣區聯合博覽會等手段,實現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吸引整體名片的打造和推廣;並建議香港政府聯合大灣區各地政府與相關機構,充分利用香港“超級聯繫人”優勢,組團聯合“走出去”招賢納士;用好香港在全球成就的聯絡網點,設立海外大灣區人才引進聯絡站,拓寬人才引進渠道。

充分發揮不同平臺與主體在人才引進中的力量,創新全球引才機制,更主動地吸引人才

招才引智應不僅是政府一方所為,社會各界力量都可以被有效動員、參與。一方面,政府可通過給予重點創科園區、實驗室等創科平臺相應的創科人才入境配額,以動員激發創科平臺“出境攬才”的主動性;另一方面,政府還可授權值得信賴的海外社會機構設立“海外人才聯絡站”,並通過“引才大使”等機制,調動海外社會機構與個人,挖掘、引進人才。

為統籌海外某地的創科人才引進等相關工作,香港政府可在其海外常駐機構中設立專門的創科官員職位,任命熟悉科技事務的專業人士擔任,協調海外各類主體開展如創科城市名片宣傳、創科人才引進、創科企業與團隊引進、本港創科企業海外發展、地區間科技交流等工作,在人才規劃及產業需求的指引下,有目標有策略地吸引海外人才。

香港變形記 讓我更愛你一些|《創科發展,人才先行》白皮書發佈

未來人才畫像

香港變形記 讓我更愛你一些|《創科發展,人才先行》白皮書發佈

素養

香港變形記 讓我更愛你一些|《創科發展,人才先行》白皮書發佈

智能領域的 核心學科知識

香港變形記 讓我更愛你一些|《創科發展,人才先行》白皮書發佈

創新創造能力

探索教育方法,實現對人才自我轉化能力的培養

除加強通識性課程、STEAM教育外,建議政府及相關機構繼續開展研究,向美國硅谷及以色列等創新典範取經,尋找適合培養本港人才創新素質和自我轉化能力的教育方法,把對人才自我轉化能力的培養作為一個著重努力的方向,補充進現有的教育內容。

加大對創科教育與研究資助,進一步做強創科教育領先地位

尤其是對大學創科相關專業的投入,建議重點發展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和金融科技等優勢領域:

▨ 擴大大學相關係所現有師資規模,引進領先科學家,提升相關專業的研究與教學質量,以進一步做強香港在創科領域研究與教學的領先地位;

▨ 檢視現有科系與專業設置,進一步推廣成立能夠反映智能時代創科需要的本科或碩士專業(如人工智能、數據科學、機器學習、計算生物學等),以滿足市場對新興科技領域專業人員的需求;

▨ 改革中學課程,特別著重放大培養全端型創科人才的STEAM教育比例。

加強學生對產業界的瞭解,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建議大學加強與產業界建立夥伴關係,在已有職業規劃訓練的基礎上,通過實務知識講座、就業教育、業界導師計劃與實習計劃,確保課程內容涵蓋最新業界實務內容;還建議大學充分利用香港研發資源與內地/珠三角產業資源互補的優勢,對接內地與國際產業資源(智能企業、產業園、產業基地等),開展務實的學生實習計劃,突破固有模式,用開拓眼光引導學生更多元的職業發展規劃。

“首先,我經常跟大家說,MIT的機械系跟國內大學的機械系是很不一樣的,可能相當於國內大學的十幾個系。說到機械系,一般都會想到設計和製造,我們當然也有設計製造。此外還有力學、控制、精密儀器、機器人。我們還做環境工程、海洋工程、生物工程等。因此,我們系的特點是非常交叉,甚至還有教授做量子計算。所以也很難說哪個領域就是我們的重點。我想,這就是我們的特點,也是MIT的傳統,我們有著動手動腦的優勢,從研究到教學,大家都想把研究成果真正用到實際之中。”—— 陳剛 MIT機械工程系主任

積極探索並引領創新型中學及大學教育

建設以STEAM和創新導向的科技中學。教學理念上,將重點啟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合作精神、創新精神、解決問題能力、動手能力、多元價值觀與國際視野。好奇心、創造力是愛上科技的前提。課程設計上,將主要教授智能領域核心學科的基礎,並組織和鼓勵中學生參與科技競賽。

以落馬洲為試點區域,建設新型創科大學,探索人才和產業能力的同步提升,探索大學教育的創新模式。與傳統大學相比,新型大學有如下特點:

▨ 研究與創業並重,將以論文為導向轉變為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實現從“教學相長”到“教研學創”的互動;

▨ 結合校企聯合等國際教育趨勢,讓高效的科技轉化和創業孵化成為這所大學的另一個特點。納入科技創新類相關機構及廣泛的社會力量,鼓勵其通過捐贈、參與運營、促成科技成果轉化等形式參與合作。

香港變形記 讓我更愛你一些|《創科發展,人才先行》白皮書發佈

鼓勵大學、產業與政府建立夥伴關係,打通產、學、研之間的信息壁壘:既要讓學生及學校瞭解產業界現時情況,亦需要加深產業對大學研發與技術資源的瞭解。

探索由大學、政府與私營機構合作成立創新科技研究機構(如人工智能科技創新中心、生物醫藥研究院等),體現官產學研創新全鏈條

建議聚焦香港具有優勢的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和金融科技等四大範疇,可考慮優先以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領域為試點,如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科技創新中心,以人工智能、機械人和芯片/傳感器核心技術研究與產業化應用(行業應用層面),以及集芯片、算法、系統和行業應用於一體的集成技術研究(技術分類層面)作為重點研究對象;又如成立香港生命醫藥研究院,以基因早期診斷和高端診療等為研究重點。

發展技術轉移專業服務產業,助力科技成果高效轉化

其一,提升服務專業性:引進並開展專業技術轉移經理人培訓,提供國際認證與資格考試,整體提高技術轉移人員的專業化程度;並配套成立技術經理人領域民間協會等社會機構,促進本港良好的職業科技經理人行業氛圍,促成更多港內外專業人士的交流合作。

其二,完善服務體系:建議完善專業知識轉移服務體系,推動包含科技評估、諮詢、技術貿易、創業孵化、融資聯繫、知識產權法律全方面的專業服務產業的形成,並在科技評估和科技交易等領域發揮香港優勢。

香港變形記 讓我更愛你一些|《創科發展,人才先行》白皮書發佈

建議政府加大社會宣揚力度,強調創新和科技將會帶給全社會整體經濟效益和市民的福祉提升,以贏取市民支持,凝結社會各界合力。通過普通人創科成功的案例,讓更多本地居民打開另一扇窗,讓學生家長敢於鼓勵子女選擇科技專業,讓更多青年人才樂於嘗試創科創業。在創科香港基金會的觀察中,這樣的故事已經開始出現。

香港變形記 讓我更愛你一些|《創科發展,人才先行》白皮書發佈

創科香港基金會(Hong Kong X Foundation)是紅杉資本(中國)設立的公益基金會,是紅杉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載體之一,由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夥人、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創始及執行合夥人沈南鵬先生擔任主席。創科香港基金會兼具智庫與倡導型公益機構屬性,致力於推動香港創科生態發展,支持香港青年科技創新創業,併為香港及粵港澳大灣區的創科新生態建設貢獻力量。基金會同時也是香港X科技創業平臺(Hong Kong X-Tech Startup Platform)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香港變形記 讓我更愛你一些|《創科發展,人才先行》白皮書發佈

完整版研究報告下載地址 http://www.hkxfoundation.org/publish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