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深度」股市與樓市之間的累積相關關係

「深度」股市與樓市之間的累積相關關係

最近股災被熱議,打開上證指數一看,確實破3000點了。

股市(或者說賭市)我雖不參與,但也有長期觀察的喜好。

因為股市與樓市這兩種市場是存在一定關聯的。

有人把這種關聯形容成蹺蹺板,這頭下去了,那頭就起來了,事實上沒有這麼直接的效應,這種關聯並不是非此即彼的直接關聯。

那麼究竟是何種關聯呢,我來給出一個定義:股市與樓市之間存在心理層面上的累積相關關係

很拗口是吧,但事實上已經很精簡了,這裡的定語不能再做減少了。怎麼來理解這句話呢,下面來做展開。

什麼叫心理層面上的累積相關。

最近熱門短視頻上有一則求婚現場,男的花滿心思,佈置了氣球鮮花,廣場上的人群都高呼嫁給他嫁給他,而女生沒有驚訝也沒有激動。很平靜地表達了不接受不原諒後把花放地上,毅然離開了。

原來該女生用了那麼多年,終於被傷透了,男生布置的求婚陣,其實更像是一場道歉與挽留,然而被傷透了的女生最終選擇了離開。

股市裡有句話叫,縱使股市虐我千百遍,我待股市如初戀。

這句話事實上是不成立的,事實上並沒有到千百遍,真到千百遍,你一定會如這個傷透了的女生一樣,哪怕男生再做重量級的挽留,女生也會選擇轉身離開。當然股市的離開方式無非就是割肉。

通過這個例證大致你就可以理解我說的累積相關的指向了。

說得更淺顯一些就是,當一個市場開啟牛市模式,通常會有個前置條件,那就是另一個大的市場的人群已經批量失望地離場了。

當然一個市場的離場不代表另一個市場必然興旺,是前置條件之一。換句話說,一個市場如果沒有足夠低彌,人群是不會選擇離開的。而這個市場的資金就無法被轉化與釋放,那麼另一個市場啟動牛市的概率就會小。

那麼是不是一個市場差,人們就立刻會選擇離開呢,不是的,人群是有耐受性的,得累積,就如那個拒絕的女生一樣,傷足夠多的心才能讓人群轉向。所以這就是累積相關的意思。

頗為諷刺的是,一旦絕大多數人群轉向的時候,這個市場反而會出現生機。

樓市幾個術語我解釋下,

限購,代表供不應求。

限售,限貸,代表政府提示下跌風險。

那麼有網友問我,既限購又限售限貸是代表什麼?

代表人群的瘋狂非理智因素下而催生的供不應求(而非事實供不應求),政府兩頭抓,一方面阻止這種非理智的供不應求,一方面提示下跌風險與降槓桿。

且不說股市主板,我們來看創業板指數從2015年與樂視同步的瘋狂之巔,到現在走的K線,完全是熊市的K線。這裡面被虐得體無完膚的資本,通常所剩不會多,小几十萬。在最後割肉時,一定會尋求方向。

這些閒散的割肉資金也是催生三四線城市樓市翹尾效應的根基。

對股市生無可戀,樓市那邊好像還有些甜頭,至少再跌也不至於退市、再跌也至少還能住。於是三四線的樓市更像是人群找到的那支最後的還可以一看的股票。承載著人群最後的一點希望。

階層這個東西,悲觀得講,守住階層已是件不易之事。而更多的人由於對上升階層充滿期望而去亂突亂撞,其結果反而是降了階層。(股市裡不就有個經典段子,說採訪一個人如何炒股炒成百萬身價的,對方回答說,原先他是千萬身價炒著炒著就只剩百萬了。)

與股市一樣,在市場上升的時候一切的問題似乎都不會是問題,一切的劣勢都不會被重視,而一旦市場轉向,甚至另一個市場起來,之前被無視的痛點都會成為事實的痛點。

股市玩家最痛的永遠不是股市的下跌或橫盤,而是樓市的暴漲!

同樣的道理,在三四線樓市浮盈,在廣泛的樂觀情緒下,限售不是問題:我又沒想賣,我本來就想三年後漲更高些再賣。租金低不是問題:賺差價才是大頭,誰會在乎租金低啊。

但市場一轉向時,甚至股市開啟局部牛市時,之前不是問題的問題就都會瞬間成為痛點。

記得2007年股市牛市開啟之時人們是這樣形容樓市的:樓市不漲就是跌!

是的,樓市不漲,股市卻噌噌噌上去。你以為這樣的租售回報,甚至還要交房產稅,人群情何以堪,到時候人群最煩的恐怕就是原先並不在意的限售這兩個字:我怎麼會這麼蠢,買了5年內不可以賣的資產,現在好了吧,股市人人在賺錢,我的資金就跟傻掉了沒兩樣。

不能賣還沒什麼,若還出現下跌,浮盈漸漸蒸發,那就更是雪上加霜。市場踩踏事件也就在所難免。

總結來說,這些年股市差強人意的表現以及棚改的資金的釋放,是造就三四線城市熱度的因素。

人群為三四十萬的資金出路而傷透腦筋,消費掉吧,不捨得,一定要投資掉,那好,得償所願,必然會投資:與消費掉沒有兩樣。

當每個人都尋求出路的時候,其悲劇的結果已經刻畫在了基因裡。

所以這三四十萬,無論你投股市也好,投樓市也好,投比特幣也好,最終被收割的概率極大。

為什麼說有錢的越有錢,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資金體量本身就是自帶格局的,是存在鄙視鏈的。往往大體量的資金是會比小體量的資金更為容易成功。

小體量資金容易掉坑的邏輯在於:

一因為選擇的侷限性,二因為人群方向的同質化。

這就好比鯉魚跳龍門與龍跳龍門的區別。

大體量的資金項目天然屏蔽了與人群同質化,等同於進行了篩選:至少這不會是大媽們熱炒的項目。(或許有人會反駁說,股市也投了幾百萬甚至上千萬體量不算小了啊,注意,我指的是篩選功能,篩選的實質是門檻。你是可以投大體量,然而大媽們的小體量也能投,這就形成不了篩選機制。)

所以有些錢我素來不賺,比特幣有人賺到錢,我不會去,據說丹東也有人炒房獲利,我不會去,伴隨著人群的絕望股市沒準也會有階段性的機會,要投機一把麼?不,沒有門檻與篩選機制的市場我不會去:是龍何必去與鯉魚搶跑道。

結論:廣場大媽有能力參與的任何項目別去摻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