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正史記載的首位莆籍文狀元,支持王安石變法,改良荔枝被譽“狀元紅”

正史記載的首位莆籍文狀元,支持王安石變法,改良荔枝被譽“狀元紅”

徐鐸(1051-1105年),字振文,北宋興化軍莆田縣延壽人,唐秘書省正字、晚唐律賦三大家之一、著名詩人徐寅的七世孫,他是宋熙寧九年狀元,正史記載的首位莆籍文狀元,歷仕神宗、哲宗和徽宗三朝,支持變法,堅持改革,官至吏部尚書。他著書立言,一生著述頗豐,著有《文集》三十卷,《易談》二十卷,《群書總要》一百卷,參與編修《國朝會要》、《六家諡法》。去世後墓葬東隴壺山之麓。

文武聯魁,名重天下

正史記載的首位莆籍文狀元,支持王安石變法,改良荔枝被譽“狀元紅”

圖:莆田文明網

“徐之先,聞人代出”。徐家世代以詩書、志節教育子孫,少時徐鐸與兄長徐銳同在徐寅修建的延壽萬卷書樓讀書,他通覽經史,過目不忘,學問增進,深蔭徐氏家學之澤。熙寧九年(1076年),二十五歲的徐鐸,與兄長徐銳聯袂應試,同登進士第。時人有詩譽雲:“龍虎榜頭孫嗣祖(先祖徐寅詔賜狀元),鳳凰池畔弟聯兄。”更為巧合的是,同年福建路興化軍連江裡霞橋(今仙遊縣楓亭鎮霞橋村)的同郡人薛奕,奪得武舉第一。宋神宗得知一郡貢士齊奪文武狀元,龍顏大悅,賜詩云“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人彀中”,郡志《莆陽比事》稱“莆陽名重天下自是始”,成為莆陽文獻名邦科舉盛事之標誌。此年,莆郡舉子登進士榜者達十二名之多。徐鐸榮歸故里,為報答唐昭宗乾寧間僧涅槃僧創建延壽萬卷書樓、開鑿徐井的恩德,又增施田地二頃給景祥寺,並重修延壽萬卷書樓,及延壽徐氏大宗祠。徐井位於延壽橋西,井面橫截一石,左濁右清。濁者為普通飲用水,清者則專供狀元公燒茶用,人稱“狀元井”。後來徐鐸又把延壽的徐宅遷往莆田縣衙附近,興建徐府,命名“務之居”,以紀念先祖徐務入莆,地名至今仍稱“務巷”。

支持變法,仕途起落

正史記載的首位莆籍文狀元,支持王安石變法,改良荔枝被譽“狀元紅”

王安石像

徐鐸得中狀元時年輕英俊,英氣煥發,舉止談吐平穩持重,按規定徐鐸被授予六品官職,到鎮東軍(今浙江紹興)任節度判官。當時正處於改革和守舊兩派勢力鬥爭激烈、時有反覆的年代,王安石推行變法,不久又遇“元佑更化”,幾經反覆。初入仕途的徐鐸也被捲進鬥爭旋渦,並隨新舊兩派黨爭餘波而起落。

哲宗紹聖四年(1097),徐鐸進京任職給事中直學士院,與人一起編纂《元佑諸臣章牘事狀》,他支持王安石、章惇變法派的主張,受到非議。儘管如此,他仍因功升任禮部侍郎。史志稱,徐鐸作為給事中直學士院,雖有封駁之責,但當時御史因政令失當,不肯書牘者,章惇即命徐鐸代行之。

正史記載的首位莆籍文狀元,支持王安石變法,改良荔枝被譽“狀元紅”

圖:微導播

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駕崩,趙佶繼位,為徽宗,神宗皇后向太后臨朝。她反對變法,遂貶黜章惇等人,恢復司馬光官職,任用變法的反對派。徐鐸系章惇追隨者,也從禮部侍郎降為龍圖閣待制,出知山東青州。不久,又因御史中丞豐稷彈劾其曾主持編輯元祐大臣言行,惡意誹謗,又被貶知浙江湖州。後因朝廷重申崇法熙寧變法,一改仕途頹勢,徐鐸官拜禮部尚書。其時徽宗廷議皇帝宗廟制度,徐鐸建言立九廟,被徽宗採納,進封吏部尚書。後逝於任上,徽宗贈開封府儀同三司,封太師吳國公。

衣錦返鄉,聯對留憾

正史記載的首位莆籍文狀元,支持王安石變法,改良荔枝被譽“狀元紅”

圖:慕容舒歌

據民間傳說,熙寧九年(1076),朝廷秋闈,同時舉行文武舉考試。文武狀元及第後,徐鐸與薛奕一同回鄉省親。在旱路上,兩人尚可並轡而行,可到了水路,卻須一人一騎乘船而行,那麼,誰乘的船隻應該在前呢?當時,興化地方官員及木蘭溪兩岸百姓,聽說家鄉的同科文武狀元一同衣錦還鄉,齊聚碼頭等候迎接。

按照慣例,文狀元應在前,但薛奕認為:開國皇帝就是武臣出身,而且能得到天下並統一中國,全靠武將南征北戰,所以今天,我在你之先,理所當然。徐鐸反駁說:太祖皇帝是武將出身不假,但他之所以能得天下並治理天下,還是倚重趙普這樣的文臣。沒有趙普所說的“半部《論語》治天下”能行麼?武將本領再大,也要靠文臣調遣,文狀元在先理所當然。兩人討論比試的辦法,最後決定以作對子決輸贏。薛奕出聯道:二舟同行,櫓速(魯肅)哪及帆快(樊噲)。此聯利用諧音,既指物(櫓和帆),又指人(三國時東吳大臣魯肅和西漢的開國元勳樊噲),寓有“文不及武”之意,構思奇妙。

正史記載的首位莆籍文狀元,支持王安石變法,改良荔枝被譽“狀元紅”

圖:小飛刀的刀

儘管徐鐸是文狀元,但苦思冥想許久,還是無法對出下聯。薛奕不忍心令他過於難堪,見好就收,替他解脫:剛才比試純屬戲言,兄臺不必在意。還是按一般習慣,文在前,武在後,你的船行在前面,薛某願跟隨於後!薛奕見他執意不願前行,就提出解決辦法:既然兄臺不願前行,那就並舟而行吧。徐鐸也不好再反對。於是,高懸文、武狀元旗號的兩艘船隻齊頭並進,向莆田方向駛去。

薛奕後被授鳳翔府都監,不久升正將,堅守邊疆,抗擊西夏。元豐五年(1082),因中敵方流矢殉職,年僅三十歲,贈防禦使。對聯之事早已成往事,可徐鐸難以釋懷,十幾年過去了,直至兒子結婚時,小倆口拜堂時響起的歡快樂曲聲,徐鐸突然激起靈感,終於對出下聯:八音齊奏,笛清(狄青)怎比簫和(蕭何)。下聯既有指物(笛和簫),又有指人(宋仁宗的大將狄青和西漢開國功臣蕭何),含有“武將不及文臣”之意,可謂對得天衣無縫。可惜此時,薛奕已為國捐軀多年,徐鐸感到終生遺憾。

雙魁聯姻 荔子傳情

正史記載的首位莆籍文狀元,支持王安石變法,改良荔枝被譽“狀元紅”

圖:吹面不寒楊柳風

由於杜牧寫詩“一騎紅塵妃子笑”,無意中致使荔枝名傳天下,宋代時更是名聲大增,這既因當時育種水平的提高,也得益於興化學者的努力,當時莆田人蔡襄寫下了現存最早的荔枝專著——《荔枝譜》,記述福建荔枝32個品種。明代徐勃的《荔枝譜》記載福州、興化的荔枝品種時記有“狀元紅”,“狀元紅”仍為當今福建最主要的栽培品種之一。據徐勃記載,這個品種原先叫“延壽紅”,因徐鐸栽培改良,品質有所提高,被稱作“狀元紅”。明清時期,“狀元紅”還被引到廣東,成為最普遍的品種之一。

徐鐸與薛奕分奪文武魁元后,雙雙衣錦返鄉,喜結姻親,可謂門當戶對,雙喜臨門。徐鐸對荔子情有獨鍾,探親訪友,常攜嘉株相贈。徐鐸也曾赴仙遊楓亭探訪姻家薛奕,帶去狀元紅種苗,薛奕推廣種植,成後為楓亭荔枝名品。後來興化人就把“延壽紅”改名為“狀元紅”。

正史記載的首位莆籍文狀元,支持王安石變法,改良荔枝被譽“狀元紅”

圖:吹面不寒楊柳風

莆田最古老的荔枝樹是唐代古荔“宋家香”,最大的荔枝樹是新度鎮下橫山村“荔枝王”。據傳,徐鐸衣錦還鄉後,應邀到下橫山朋友家做客,並親手栽下荔枝樹,迄今已有900多年的樹齡,高達13米,樹身周長約6米。中幹已經枯死,從離地1米左右的主幹衍生出17條螭蟠虯舞的支幹,有的向陸地撐開,有的向溝面延伸,樹冠覆地近1畝。荔枝王一年四季蔥蘢鬱茂,春天繁花滿樹,清香四溢,吸引千萬只蜜蜂,嚶嚶嗡嗡,生意盎然;夏日碩果滿枝,遠遠望去,就像一個碩大無朋的翠蓋上點綴著無數紅瑪緇,十分壯觀。“荔枝王”長年累月吸納日月之精華,感受興化平原之靈氣,樹勢壯旺,年年春花夏果,一般年產量在750-1000公斤之間,最高年產量達1250公斤,堪稱八閩之最。當地人引以為榮,敬之如神。2003年“荔枝王”被列入國家一級古樹名木保護名錄。

關注民生,興修水利

正史記載的首位莆籍文狀元,支持王安石變法,改良荔枝被譽“狀元紅”

圖:zy

徐鐸以狀元揚名於世,歷事三朝,居官三十年,不曾隨波逐流,一直支持王安石、章惇變法派。支持變法,事關國計民生,為此他非常關注農耕工程的興建。因關心家鄉的水利工程,他曾寫下《木蘭謠》,概述創建木蘭陂始末,熱情歌頌先賢建陂的豐功偉績。詩云:“莆邑之南,原為斥鹵。有澤有陂,有桑有圃。飲水知源,其功可數。錢林開基,李宏創募。地伸有竹,異僧相土。施貲舍田,十四大戶。三餘七朱,陳林吳顧。陂溝既成,陡閘亦固。罟者之漁,舟者之渡。朝廷之帑,軍民之哺。且啟文明,累累圭組。俗成康衢,風成鄒魯。灌溉工程,眾目共睹。歲稔年豐,口碑滿路。祭田欽蠲,義廟敕胙。神功既大,君恩亦溥。更徼英靈,永綿呵護。此陂此廟,千古萬古!”

綜合阮其山、林祖泉及網絡相關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