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8 趣歷史:三國時期蜀吳魏以及與外族的外交關係

三國時期三國之間的外交關係,大多是蜀漢與孫吳同盟對抗曹魏,取得三國互相制衡。吳蜀聯盟是諸葛亮依據隆中對策制定下來的策略,此聯盟經歷建立、破壞、保持三個階段。曹操南征荊州之際,魯肅就勸孫權與劉備結盟,並會劉備於當陽長阪,又對諸葛亮說我是諸葛瑾好友(《三國志·吳書·魯肅傳》:“時諸葛亮與備相隨。肅謂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諸葛亮認為江東無法獨自與中原抗衡,孫權也不會屈服於曹操,認定孫、劉定須聯盟抗曹。周瑜也認為曹軍數量雖多,但兵疲將疑,不需畏懼。最後,孫劉聯盟於赤壁之戰擊敗曹操。

破壞階段:劉備佔領荊、益二州後,孫權趁關羽北伐襄樊之際,派呂蒙襲取荊州,孫劉聯盟破裂。而後曹丕稱帝,孫權甚至願意成為曹魏藩屬,受封為吳王。孫權又任用陳化、馮熙、沈珩與曹魏外交,使得曹丕在軍事上猶豫不決。而後劉備伐吳,被陸遜於夷陵之戰擊敗。曹丕至此才以藉口發兵三路南征孫權,但都被孫權沿長江抵禦強敵。

最後是保持階段:劉備去世後,諸葛亮馬上派鄧芝東去與孫權重修好,孫權聽從鄧芝建言後,就自絕曹魏,與蜀漢聯合,並且派張溫與蜀漢和好。之後諸葛亮又派費禕、陳震與吳通好。到孫權稱帝后,雙方甚至協議平分中原,這些都體現了諸葛亮治實精神

三國與外族互動的部分,或聯合攻擊敵人,或攻滅以除後患與補充人口。而匈奴、鮮卑、羯、羌及氐等族也陸續遷居中原,到西晉時涵蓋了關隴、幷州及幽州等地區。東北方面,有高句麗、沃沮、東扶余及三韓、百濟。204年在遼東割據的公孫康率軍攻破高句麗王都,迫使新王伊夷模東遷至國內城。246年,曹魏毌丘儉率軍擊敗高句麗。公孫康置帶方郡後與百濟聯姻,之後百濟並帶方郡而立國。日本的邪馬臺國興起後,遣使納貢曹魏,魏明帝封邪馬臺國女主卑彌呼為親魏倭王。

趣歷史:三國時期蜀吳魏以及與外族的外交關係

曹魏伐高句麗紀念碑拓印片段

魏晉以來天山以北及蒙古草原的民族主要有烏孫、堅昆、敕勒、丁零、呼揭、匈奴、鮮卑及烏桓等族。東漢之後匈奴分為南北;51年,南匈奴大多徙居在幷州中部的汾水一帶。188年單于於扶羅趁中原內亂之際率軍入侵。202年南匈奴歸附曹操後,曹操將南匈奴分成五部,每部立帥長,並派漢人監督。烏桓族長蹋頓與袁紹結盟,並獲得了單于的封號。205年,曹操擊敗袁尚,袁尚與袁熙兄弟逃至蹋頓處。而後曹操率精銳遠征烏桓,於白狼山斬殺蹋頓,降服烏桓。鮮卑在東漢末期由檀石槐統一,屢次入侵東漢,其死後鮮卑分裂為東部、中部及西部鮮卑。西部鮮卑軻比能重整鮮卑後兩度入侵曹魏,並響應諸葛亮攻魏。235年,曹魏幽州刺史王雄遣刺客將他暗殺,其勢瓦解。

趣歷史:三國時期蜀吳魏以及與外族的外交關係

鮮卑的皮帶扣,約3至4世紀之間

西部方面,西羌於三國時期開始遷居中原,分佈於中國中部的山地地區。當時河西諸羌和武都、陰平的羌族分別歸附曹魏及蜀漢。這兩國相互攻伐時都徵召羌族參加作戰。氐族方面,在東漢末期,興國氐王阿貴與百頃氐王千萬各擁部落,後為曹操所破。曹操恐劉備取武都以逼進關中,乃遷其人五萬餘落於扶風、天水等郡。曹魏初,又有武都氐部歸附內徙。當時西域地區有鄯善、高昌、焉耆、龜茲及於闐等國。魏文帝派官員管理西域地區,加強與西域各國聯繫,然而影響力不大。魏文帝還於229年封大月氏王波調為親魏大月氏王。

西南方面,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率軍平定南中之亂,降伏南蠻(西南夷)族長孟獲,並設置庲降總督管轄。往後雖有叛變發生,但皆不大。此時期在南方共有三大蠻族,分別是分佈巴郡、江陵及淮水一帶的廩君蠻;分佈武陵、長沙一帶的槃瓠蠻,又稱傒人;分佈在巴郡閬中一帶的板楯蠻,又稱賨人。夷陵之戰時蜀漢也曾遣馬良聯絡武陵的槃瓠蠻共討孫吳。

孫吳內部還有山越,其為據守江南山地各族人的總稱。他們自給自足,且與曹魏聯繫,孫吳屢次征討皆難以根除。234年諸葛恪使用堅壁清野的戰術圍山三年,降伏山越,並收編其精壯為軍隊。在嶺南地區還有俚人,範圍涵蓋孫吳廣州、交州及蜀漢益州南部。孫權也展開海上的發展,他派使臣朱應、康泰泛海到夷洲(可能為現今臺灣或琉球)、亶洲補充人口、到遼東、朝鮮半島、林邑(今越南南部)、扶南(今柬埔寨)和南洋群島等地溝通聯繫,這些都擴大孫吳在海外的影響力。連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達吳都建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