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4 大灣區觀察丨透視東京灣區,粵港澳大灣區能做哪些佈局?

東京灣的人口自江戶時代以來,呈現出向西北方向發展的趨勢,其原因與水源、地勢等有關。但東京灣人口分佈最重要的特徵是大規模高密度的人口緊鄰海灣,逐漸向內陸延展。目前,東京灣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東京都、埼玉和橫濱一帶,但東南部的人口密度較低。

大灣區觀察丨透視東京灣區,粵港澳大灣區能做哪些佈局?

人口集中地區DID(Densely Inhabited District)指標,指的是每平方公里4000人以上連片的人口集中地區。東京的DID人口比率已高達98.2%,東京大都市圈也達89%,日本全國則為67.3%。在城市化浪潮中,東京都與周邊的神奈川、埼玉和千葉三縣已渾然一體,構成東京大都市圈,其人口規模穩居世界第一。

而百年前的1900年,東京的人口在世界上還只排第七位,僅為150萬。50年後,雖然經歷過戰爭,人口還是達到了1128萬,50年漲了六七倍。此後出現突飛猛進式的增長,到1985年,人口達到3000萬。之後人口增長雖然稍微放緩了一些,2015年還是達到了約3800萬。

大灣區觀察丨透視東京灣區,粵港澳大灣區能做哪些佈局?

那麼,又是什麼吸引了人口、產業和各種資源向這裡聚集呢?

其原因之一在於以自由貿易和全球化為前提的製造業佈局在東京灣區的發展和表現卓越。戰後日本以出口產業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實際上是建立在大進口基礎之上的,即能源和原材料對海外的依賴。

良好的灣區意味著良好的港口群,東京灣擁有六大港口,同時還有大量產業專用碼頭。京濱、京葉兩大工業地帶以東京為中心,分別向東京灣的兩側延伸。這兩個戰後興起的工業地帶可以算得上是世界上最大、最先進、出口實力最強的新型工業地帶。其“新”在於徹底的臨海和大規模的集聚,做到了高效率的大進大出,同時又與在東京腹地的總部、金融、研發等功能緊密互動。

這種模式建立的前提是在戰後形成的自由貿易體制和後來的全球化。日本以製造業立國,出口工業立國之所以能夠成功,這是其佈局上的秘訣。

其次是能源配置上的高效率。在東京灣的兩大工業地帶上分佈有眾多以進口能源為前提的火力發電廠和煉油廠等能源工業,給工業地帶本身和其腹地的城市提供了穩定、廉價、多樣化的能源。

第三,東京灣的港口從全球進口包括糧食、水果、奢侈品等消費物資,供應東京大都市圈。在日本全國按金額計算的貨物進口量中,東京灣竟佔到了38.3%,今天灣區內龐大的倉庫群,支撐著東京大都市圈3800萬人高質量的全球性消費。這說明港口的作用隨著時代的變遷也在不斷變化。

第四,東京灣為經濟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氛圍和巨大的場所。例如橫濱港是日本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有日本最大的中華街。當初橫濱開港時,不知怎麼跟外國人做生意,於是從廣州請了很多中國買辦過來幫他們做洋人的生意,這些買辦帶來了很多廚師,後來這些廚師留了下來,做料理開餐館,逐漸在橫濱形成了中華街這一大片特色街區。

因此,擁有港口只是在物理上提供了對外交流的門戶,更重要的是開放程度,它決定了港口城市的國際化氛圍。

東京灣區正是具備了這兩方面的因素。港口城市的傳統輻射到周邊,更帶來了整個地區的開放和包容。

大灣區觀察丨透視東京灣區,粵港澳大灣區能做哪些佈局?

第五,灣區為城市開拓發展空間提供了可能性。東京灣的填海造地對周邊城市發展的作用非常大。戰後由於土地私有權益強化,城市建設用地受到了極大限制,填海造陸愈發顯現其重要性。

填出來的土地是日本政府可以支配的,既可以在上面建工業項目、垃圾處理場、發電廠等這些需要與周邊居民保持一定距離的設施,也可以營建機場和港口等大型交通設施。後來的迪士尼樂園等很多大型娛樂設施也放在了填海造地上,再後來大型商業設施、會展中心、新CBD和高層臨海住宅等新城區更是在臨海地區拔地而起。可以說,東京灣給城市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拓展空間。

大灣區觀察丨透視東京灣區,粵港澳大灣區能做哪些佈局?

背靠良港,粵港澳大灣區有著和東京灣區同樣的優越區位因素,如何立足於地利,不斷提升資源聚集能力、實現高效率配置、達成開放包容的灣區文化氛圍,是粵港澳大灣區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現已開通港珠澳大橋下一步可想象到的發展空間,您有一張粵Z或FV車牌就是佔領了先驅更加不用擔心限行抓住機會動起來,猶豫了以後只能看和羨慕了,相信後面這兩種牌會暴漲也是一門投資呀!

覺得需要港珠澳兩地車輛牌照的可以聯繫:謝先生 18823310212,集團下還有少量的現有牌照,很多口岸都已經停批了,覺得有需要的在猶豫估計就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