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同为蜀汉托孤重臣,李严为何斗不过诸葛亮?

用户68886090


李严是刘备安排的一颗棋子,目的是为了制衡诸葛亮。同样是托孤重臣,在职位和分量上,两人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这也是导致诸葛亮能够轻松除掉李严的最大原因。



诸葛亮之才毋庸多讲,刘备自从隆中请诸葛亮出山后,经历了荆州理政、东吴谈判、驰援成都等众多事件后,诸葛亮之才已经被刘备所深知。那么李严之才呢?能够比得上诸葛亮吗?

客观的讲,李严也很有才。李严在两个地方都任职过,分别是荆州的秭归和益州的成都。李严在荆州时深受刘表信任,几乎做遍了荆州重要郡治的县令。在曹操南下攻下荆州时,李严时任秭归县令,后来逃亡成都,做了成都县令。

刘璋也很信任李严,当刘备起兵攻打成都时,刘璋派李严驻军绵竹抵抗刘备。没有想到李严投降了刘备,而且是第一个投降的。刘备封李严为犍为太守,试探他的才干。

李严以做事干练著称,诸葛亮曾经称赞他办事“部分如流,趋舍罔滞”,但是李严性格孤傲,自视甚高,与同僚处不好关系,例如与他几乎平级的辅匡,他从来不主动与之交往。对于诸葛亮,李严还是很敬重的。所以在前期,诸葛亮和李严还是能够和睦相处的。



两人之间有分歧开始于白帝城托孤之时,刘备病重,召来李严,先提拔为尚书令,主管百官。后来刘备又召来诸葛亮,将刘禅及国事托付于诸葛亮。当时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领司隶校尉。刘备加封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镇守永安。

两人的分工可以这样理解,诸葛亮负责军政大事,统管一切。李严守卫边防永安,名为防备东吴,实际上拥有独立的军政大权,一旦成都有变,可以以边防军来讨逆。总之一句话,以诸葛亮为主,以李严为辅,相互克制。

刘备死后,蜀国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力主北伐,完成统一大业。而以李严为首的益州派则希望安于现状,独霸一方。于是李严和诸葛亮之间发生了争论,以至于诸葛亮要北上伐魏,总是受到掣肘。

诸葛亮为丞相,主要任务是主政,为外。而李严是中都护,主要任务是负责皇宫安全,主内。两人大致平衡,诸葛亮想要压制李严及其益州派,必须取得军事指挥权。于是,在刘备病逝后,南中四郡叛乱肆起,诸葛亮果断的以平叛的名义,开始执掌起军事。这一步走的相当成功,诸葛亮掌握了军权。



随后,诸葛亮开始北伐,故意征召远在永安的李严前往汉中,负责督运粮草的任务。李严当然明白诸葛亮打的什么算盘,于是以各种理由推脱不来。还旁敲侧击的要求诸葛亮给他加官封爵:

(诸葛亮)欲得平兵以镇汉中,平(李平,即李严)穷难纵横,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

诸葛亮想出汉中北伐魏国,李严以巴州太守为条件,方才愿意去汉中督运粮草。而巴州当时并不存在,李严的意思是划巴东五个郡,单独成立巴州郡,然后任命他为巴州刺史。这个想法明显是想与诸葛亮的益州牧平分秋色。

诸葛亮为了顾全大局,顺利完成北伐大业,表李严为骠骑将军,李严的儿子李丰督管江州防务,这才请得动李严入驻汉中。而后来一件事情,直接让李严彻底出局。

诸葛亮出祁山,寇天水,兵峰直指上邽。司马懿与诸葛亮在上邽附近对阵。而后发生了奇怪的事情,李严派人捎信说运粮困难,劝诸葛亮退兵。诸葛亮无奈撤退,但等到回去后才发现,李严在刘禅面前诬告说诸葛亮退兵是为了诱敌深入。



诸葛亮彻底怒了,李严满嘴谎言,欺下瞒上。于是诸葛亮拿出李严前前后后写给他的信,证实了李严的谎言。诸葛亮又联络了几乎朝中所有有威望的人联合上书刘禅,要求罢免李严。最后,李严被废为庶民,彻底出局。

李严的这次行动很诡异,依照他的官场经验及智商,绝对不会做出这样幼稚的事情,而真相只有一个,李严受到了诱惑!谁呢?司马懿。

欲令平主督汉中,平说司马懿等开府辟召。

李严亲自承认,司马懿开府征辟,许诺给他高官厚禄。而李严也间接的劝诸葛亮加九锡,封王。这些都被诸葛亮所据。也就是说,李严想拉着诸葛亮一起升官,但是诸葛亮不干。

诸葛亮为了防止李严真的投敌,将他流放到梓潼郡看管起来,眼皮子底下,无论如何都跑不了!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同为托孤重臣,李严之所以斗不过诸葛亮,主要是因为李严偏居永安,难以有大的作为。他只是刘备防备诸葛亮叛变的一颗棋子。其次是诸葛亮借南征取得兵权,威望一举远远超越李严。而李严在对待魏国的态度上和诸葛亮不一样,只希望在蜀国位极人臣。偏偏自己人品太差,受到司马懿诱惑,公开在军事行动上明着栽赃诸葛亮,最后被诸葛亮抓住把柄,彻底击溃。这一切都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


每日趣评


夷陵之战后,刘备一败涂地,退守白帝城,不久之后,就一病不起。在刘备临终之时,他托孤于诸葛亮和李严。然而,好久不长,李严就与诸葛亮闹掰了。最后的结果是李严成为这场权力斗争的失败者。那么,同为托孤重臣,为什么李严就斗不过诸葛亮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穿越历史一探究竟!

李严是南阳人,与诸葛亮是老乡。在早年,这个李严先先是跟着荆州的刘表混。后来,在曹操入主荆州后,他被任命为秭归县令。他乘机投靠了益州的刘璋,刘璋对他很是器重!随后,刘备入川,刘璋派李严去阻击刘备,李严则直接就率领部向刘备投降!刘备很开心直接任命李严为裨将军。平定成都后,李严被任命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

李严归附刘备后,文武双全,励精图治。他先是与蜀国的重臣一起制定了《蜀科》,后又在地方上励精图治,平定叛乱,通天社山,修筑沿江大道,大兴土木,造福一方,可谓是文武双全的能吏!也正是李严突出的表现,使他脱颖而出。在刘备临终之时,选择托孤于他与诸葛亮,共同辅佐刘禅。当时,李严被任命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留下镇守永安(白帝城),以防吴国的进攻,而诸葛亮则回成都辅佐刘禅!

然而,成为托孤大臣后,李严迅速蜕变,从精明强干变得拖泥带水,并且欲望也迅速地膨胀。他先是怂恿诸葛亮进爵称王,以便自己也趁机加官进爵,但被诸葛亮加以驳斥,两人就此闹掰。随后,诸葛亮调他去汉中增援,他却乘机要挟,要划分五个郡成立巴州,诸葛亮没有同意,但为了平衡李严,上表迁李严为骠骑将军,又表其子李丰接替督主江州防务,李严这才愿意北上汉中。但其内心一直愤愤不平,改名为李平。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李严负责督运粮草,上邽之战大破司马懿,形势一片大好。然而,在此关键时刻,李严掉链子了,不仅粮草运不上来,而且还假传旨意让诸葛亮退兵。诸葛亮被迫撤军,前功尽弃,功亏一篑。而李严在刘禅面前,还却装作一脸懵逼地问粮草充足,为何诸葛亮要撤军呢?最后,诸葛亮和李严闹到刘禅面前,诸葛亮将李严前后文书拿出来对证,李严自相矛盾,被刘禅一撸到底,废李严为民,流放梓潼郡。

同为托孤重臣,李严之所以斗不过诸葛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李严自己作死,在北伐大事面前,玩忽职守,假传圣旨,不仅欺君,而且导致北伐大业失败,罪有应得,惹了众怒,成为大反派,只能被诸葛亮吊打。二是诸葛亮势力大,同为托孤重臣的李严是无法与其比拟的。在刘备去世后,刘禅年幼,诸葛亮成为相父,一手组建了蜀汉了领导班子,基本都是自己的人。而李严虽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但他并非是掌管蜀汉的全部军事力量,也就相当于蜀汉的东部前军总司令,并且随着诸葛亮掌权后,他的军权进一步被削弱,自身力量并不强大,比诸葛亮差远了。

三是刘禅对诸葛亮的支持,刘禅在北伐等大事上,与诸葛亮站在统一战线上,并没有因为趁机与李严一起扳倒诸葛亮。因此,李严在这场与诸葛亮的政治博弈中,孤立无援,处于完全的劣势地位。如果他能够再隐忍几年,等诸葛亮去世后,他在露头,尚有翻盘机会。只是这个李严在托孤后,私欲膨胀,被欲望蒙蔽了双眼,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

李严被贬为平民后,哈一直期望诸葛亮可以重新起用他,他认为只有诸葛亮可以再次用他。然而,他还没有等到这一天,诸葛亮就在公元234年去世了。当李严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后,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激愤而死!李严最终落得这样一个下场,完全就是其自作自受。各位,你们认为呢?


密探零零发


刘备去世前,指定丞相诸葛亮为辅命大臣,尚书令李严为副臣,共同辅佐刘禅。其中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从“统内外军事”来看,李严是掌兵权的。为什么刘备把兵权交给李严,而不是诸葛亮呢?

第一,李严是什么人?

李严原是荆州南阳人,曾在刘表手下任职,官至秭归县令。刘表去世后,曹操南征,李严入蜀投奔刘璋。公元213年,他向刘备投诚,后被任命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公元218年,盗贼马秦、高胜起兵,聚众数万人,李严以手中仅有的五千人马,大破贼人,杀死马秦、高胜,平定事变。此役他展现非凡的指挥才能,令刘备刮目相看,加封辅汉将军。四年后(公元222年),刘备在夷陵惨败后,提拔李严为尚书令,进入权力中枢;次年,刘备去世前,李严与诸葛亮一起被指定为托孤大臣,其中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第二,刘备的安排用意何在?

刘备的安排,与当年孙策的安排有异曲同工之处。孙策以周瑜、张昭为辅佐大臣,周瑜掌兵权,张昭掌内政,周瑜在外,张昭在内。

如此安排,估计有以下几点考虑:

其一,刘备不认可诸葛亮的军事能力。自从三顾茅庐后,刘备在历次重要战争中,都让诸葛亮有带兵打仗的机会,包括赤壁之战,益州之战、汉中之战、夷陵之战等,诸葛亮基本上是搞后勤与外交。可见刘备并不认可诸葛亮在军事上的能力。

其二,刘备预防诸葛亮擅权,让李严制约之。一个主内,一个主外,一个主军,一个主政,相互牵制。依刘备的安排,诸葛亮显然是负责内政,而不是负责军事。

可是蜀国后来情形的发展,与吴国是完全不同的。李严基本上是有名无实,不仅内政,连国家军事大权也掌握在诸葛亮手中。无论是南征还是北伐,都是诸葛亮说了算,“统内外军事”的李严却成为旁观者。这是为什么呢?

第三,诸葛亮是如何架空李严的?

诸葛亮固然是一代名臣,也是蜀之忠臣,但不代表他不会耍手腕。

他是如何从李严手中夺走兵权呢?又是如何架空李严呢?

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他自领“益州牧”。大家想想,蜀国的地盘,也就是一个益州,益州牧就是益州最高军政长官,也就等于蜀国最高军政长官了。从国家角度说,李严是中都护,掌全国兵权;而诸葛亮自领益州牧后,等于掌握了益州兵权;益州兵权就等同于全国兵权。

这好比说,李严是军委主席,而蜀国只有一个益州军区,诸葛亮自任益州军区总司令,那么李严这个军委主席被完全架空。

李严当然不干了。你我都是先帝指定的辅佐大臣,权力本应平分秋色,现在你要一手抓,这怎么行!李严一肚子无奈,他斗不过诸葛亮,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李严对军队的掌控力不行,名为中都护,实际上在军界威望不是很高;其二,李严在朝廷里没势力,他是在刘备临死前才入权力中枢,还不是呆在首都,而是驻扎在永安,没什么影响力;其三,他的声望与诸葛亮没得比。

对诸葛亮的夺权,李严当然极为不满。因此,他也想了一个办法:要求划出五个郡,成立一个巴州行政区,由他出任巴州刺史。这样子等于把蜀国分割成两个州:益州与巴州。诸葛亮当益州牧,李严当巴州刺史,一人坐镇一州,平分秋色。这一建议遭到诸葛亮的断然拒绝。因此,李严的计划最终破产。

为什么诸葛亮一心要架空李严呢?我们不好揣度历史人物的内心,只能合理地推断:诸葛亮的北伐计划必须要有独断专行的权力,他不能让任何人成为自己的绊脚石。


君山话史


刘备让李严同为辅辅佐刘禅的大臣,是有深意的,也是深思熟虑的。但是,刘备的意思恰恰不是要制衡诸葛亮,而是为了蜀汉内外安危和无奈之举。而李严斗不过诸葛亮,主要是蜀汉两个人才集团磨合中,出现了一些状况,东州集团人心散乱,不如荆州集团的“向心力”,这是有蜀国政治上的历史原因。其次,我曾经不止一次表明过,蜀汉有两套官职体系,况且李严的“中都护”,极有可能是统率蜀汉的方面之军,并非全部军队,更不是禁军。

(李严)

蜀国政治里鼎鼎大名,又让曾经刘璋头疼的“东州兵”,也就是东州集团,是由当年三辅,南阳地区的几万人口组成。东州集团人才不少,在劝刘备当汉中王时,由马超领衔,以下依次为许靖,庞羲,射援,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赖恭,法正,李严等等。除了庞羲是益州本土,诸葛亮等人是荆州集团,剩下的许靖,射援,法正,李严都是东州集团的人,而且根据名望和官职,也是这个次序,其实李严后还要加一个孟达。

(夷陵)

刘备在白帝托孤,最无奈的就是荆州集团的军事人才关,张,黄都去世了,魏延要镇守汉中。而东州集团的许靖,射援,法正也去世了,孟达背叛,东州领袖只剩下一个李严。所以,刘备为了内部稳定,也为了防止外敌孙权来犯,只好起用李严,来负责永安一带的防务,并让李严作为“托孤副臣”,是表示一种恩宠,也要安东州人士之心。而蜀汉的政治,军事等,其实还是掌握在荆州集团手里。丞相诸葛亮就不用说了,中领军赵云可是负责禁军的管理和一部分将领的选拔,再加上汉中军区的魏延,李严无非也就是永安一带的军区司令,军事上也是无法和荆州系抗衡。

(陈到统率的白毦兵一直是中军精锐)

之所以说李严的“中都护”只是负责方面之军,是因为人们常常被“统管内外军事”给误导了,如果“内外”的意思是统管所有的蜀汉军队,又何必说一句留镇永安?另外,随后李严为了配合诸葛亮到汉中筹备北伐,便移往江州,留陈到守永安。这里,又补了句,皆归李严统属,意思是江州和永安的陈到都归李严管,这句话没毛病,但不就又多此一举了吗?所以,李严的“中都护,统内外军事”,意思是让李严统率当时跟随刘备在永安的中军军队,“内外”的意思应该是包括中军和在驻扎永安的其他军队,那时主要是防备东吴趁刘备去世来攻打。而且,陈到领导的一直就是著名的“白毦兵”,这支军队,也最适合作为中军。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重新修复了和东吴的关系,开始筹备北伐。李严的永安驻防,这时也不用占用太多资源。于是,诸葛亮调李严并军队二万人到汉中,而且让李严以“中都护”统管丞相府事,这是诸葛亮对李严和东州集团表示信任和重用。中都护属于朝廷官职,在战时,需要高效运转的情况下,统管丞相府事,这才是大实权,这也是蜀汉两套官职体系的一个根本区别。只是,李严的品德,资源,实力都不及诸葛亮,又一套套的乱搞,自然被收拾了。


大飞熊骑士


诸葛亮和李严同为刘备的托孤大臣,诸葛亮北伐劳心而死,死后被追封谥号地位尊崇之至,反观李严诸葛亮北伐期间被罢官还乡,同时柱国大臣结局确实如此不同。

诸葛亮

刘备三顾茅庐从山里请出来的,正儿八经的荆州系元老,连刘备的两个兄弟张飞、关羽都佩服诸葛亮,刘备一穷二白的时候是诸葛亮帮助刘备练兵、出谋划策一朝一夕的让刘备逐渐有了立足之地,每次刘备危急的时候是诸葛亮一次又一次的化解危机,为蜀国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期间多次大败曹操,如没有这位卧龙先生恐不会有刘备的汉中王和蜀帝的位置,早就被曹操给吞并了,诸葛亮多年的辛苦付出逐渐的帮刘备实现了隆中三策,帮刘备打下了半壁江山,真是劳苦功高。蜀国建国后诸葛亮担任蜀汉丞相协助刘备处理朝政,后来刘备攻吴被陆逊打败,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和李严,刘备让刘禅拜诸葛亮为相父,自此诸葛亮成为蜀汉政治一号人物,大权在握。



李严

刘备攻下汉中时李严才投靠的刘备,资历被诸葛亮差远了,而且李严长期治理汉中称为治国之能臣,并没有像诸葛亮那样帮助刘备建立蜀汉,威望远不及诸葛亮,李严只是在川中声望有嘉深得川中百姓民心,刘备是为了平衡川内民心才让他协助刘备处理川中大小事情,在朝中也是位极人臣后来诸葛亮北伐期间误中司马懿奸计迫害诸葛亮结果被刘禅罢职被贬。


李严和诸葛亮的矛盾是北伐,诸葛亮六次北伐耗尽了蜀国多年积攒的兵马粮饷用掉了大量的资源,弄得川中百姓疲惫不堪几,如李严所说几乎榨干了川中百姓的心血,不懂得让百姓修养生息,但诸葛亮依然北伐产生了深厚的矛盾,诸葛亮为了北伐大计无奈被迫做出此举,让李严离开朝廷。两人都是为了蜀国,但就是考虑的角度不同,才产生了分歧。

李严虽为托孤大臣,但资历威望以及在朝中的地位和诸葛亮实则相差太远,根本就不是诸葛亮的对手,诸葛亮是蜀国实实在在的一号政治人物,岂会忌惮李严。李严斗不过诸葛亮是现实更是大势所趋。


周至猕猴桃直营


李严是荆州南阳人,本来是刘表下属官员,在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入荆州时,他入蜀成了刘璋下属。等刘备入蜀后,镇守绵竹的他,选择放弃抵抗,改为刘备效力。

刘备得益州后,任命他为犍为太守。李严在任期间,平定了本地的马秦、高胜的叛乱,颇有才干。

在刘备临终前,把他招到永安来,火线提拔,任命为尚书令,和诸葛亮一同受遗诏,辅佐刘禅。

据此,很多人的潜意识中认为李严在蜀汉朝廷中的地位可以比肩诸葛亮,以至于电视剧《虎啸龙吟》中就是如此解读。

【剧中说:诸葛亮和李严的品级相同】

【剧情:诸葛亮在朝廷上宣布将李严治罪,李严不服气,拿同为“托孤大臣”来叫板】

其实,刘备托孤之后,李严的身份地位,根本就比不过诸葛亮。

我列一下两人在刘禅登基之后的官职,爵位,特权。

  • 诸葛亮:(官职)丞相,(爵位)武乡侯,(特权)开府治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加官)益州牧。

  • 李严:(官职)中都护,(爵位)都乡侯,(特权)假节,统内外军事,(加官)光禄勋。

两相比较,诸葛亮的地位均高于李严。

从辖区能力看,李严不过是东部战区的长官,诸葛亮则是全国的军政大权一把抓,李严的“统内外军事”在诸葛亮的特权面前,趋向于无,根本没有施展的空间。

再到李严被废之前,诸葛亮率军至汉中,让李严的儿子李丰为江州都督,接替父亲坐镇东部战区,然后李严至成都,以中都护的身份接管诸葛亮在成都丞相府的政务。

由此可见,诸葛亮对李严父子十分信任,让他们并担大任;在此时,李严也颇有接替诸葛亮的趋向。不存在诸葛亮打压李严的情况。

结果呢?李严督办运粮工作不利,却怕承担责任,就派人去骗诸葛亮班师,想把班师的责任推卸给诸葛亮。诸葛亮当然不肯,在朝廷之上,两人对峙,诸葛亮拿出李严的书信证据出来,李严这才认罪伏法,被贬为庶民。

在历史上,李严犯罪是自作聪明的缘故,而且他在证据面前认罪伏法,再没有半点怨言。

电视剧《虎啸龙吟》搞了一出“李严奸佞,诸葛亮强权”的戏,变成一场宫斗闹剧。


最后要说的是,在历史上:

  • 李严伏法后,其子李丰的仕途没有受到半点影响,继续在蜀汉帝国担任高官。

  • 李严本人也对诸葛亮心服口服,但仍然希望诸葛亮死后,能让自己复出。可是当他得知诸葛亮逝世,接任者是蒋琬时,气得发病逝世。

  • 自李严被废后,诸葛亮再出征汉中,是留蒋琬在成都丞相府处理政务,也是培养蒋琬为后继者。


浔阳咸鱼


李严本是和诸葛亮平起平坐的托孤之臣,后来却被诸葛亮革除官职,削去爵位,降为平民。

诸葛亮对李严的印象并不是一开始就很不好。客观的说,李严也是蜀汉政权中难得的高才。史载,公元218年,益州(今四川)发生了以马泰、高胜为首的武装暴动,参与人数多达数万,并一举攻克了资中(今四川资阳)等郡县。当时刘备正在汉中与曹军鏖战,蜀中兵力紧张。李严临危不乱,他没有向朝廷提出增兵的请求,仅率领麾下5000人马就平息了马泰、高胜之乱。此事反映了李严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正因为李严才干出众,刘备临死前才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李严二位重臣,让他二人并受遗诏辅佐少主,李严被任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镇守永安(今重庆奉节)。永安位于吴蜀交界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由此可以看出刘皇叔对李严的信任与倚重。

诸葛亮对李严也很看重,夸他:“部分如流,趋舍罔滞,正方性也(大意是:处理问题敏捷快当,行动举止雷厉风行,从无停滞,为人正直无邪)”。

可是,性格孤傲、自视甚高的李严身居高位后,欲望开始膨胀,变得唯利是图,不仅如此,他还劝诸葛亮“受九锡(古代皇帝赐给立有殊勋之诸侯、大臣的九种礼器,是对人臣最高礼遇的一种表示)”,晋爵称王,以便自己也随其获利 ,这大大出乎“志向高远,淡泊名利”的诸葛亮之意料,他当即修书一封,驳斥了贪欲暴增的李严:“吾与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复相解!......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指魏明帝曹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


这封信措辞严厉,等于责备李严,从“吾与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复相解”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诸葛亮突然觉得自己和相知已久的李严有了陌生感与很深的隔阂。

当初,刘备白帝城托孤时,遗命李严留守永安,有以他的军事才干对付东面劲敌孙吴之深意。刘备死后,诸葛亮经过深思熟虑,对他最初制定的大战略做了重大修改补充,决定放弃荆州,以结好东吴,共抗曹魏。随着吴、蜀关系的逐渐改善,由李严驻守永安的意义与作用已没有当初那么重要,于是诸葛亮名李严移驻江州(今重庆),改派护军使陈震镇守永安。

李严却认为这样做大大降低了自己的地位与作用,于是心中大为不满。诸葛亮出师北伐,命李严分拨一部分兵力增援汉中,李严却以此“穷难纵横,无有来意”,拒绝发兵支援。不仅如此,他还要求诸葛丞相划出5个郡建立巴州,由他担任巴州刺史。李严的意图是想借此发展其个人势力,诸葛亮看透了他的小算盘,遂严词拒绝。

陈震等人看不惯李严的作为,屡劝诸葛亮提防李严,说“李严腹中有鳞甲” 。对此,诸葛亮早已心知肚明。但为了北伐大计,也为了迅速完成军事部署,以及发挥李严的军事、行政才干,仍上表举荐李严之子李丰担任江州(重庆)都督,以接替李严离开后的各项公务,李严这才率军前往汉中。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率军出祁山,李严负责在后方调集、转运粮饷,时值夏秋交替之际,连降暴雨,山道崎岖泥泞,又时有山洪暴发,加上李严督运不利,时有延误,导致供应前方的粮草难以为继,于是李严派参军马忠去前线请诸葛亮退兵。诸葛亮见粮食供应不上,被迫下令撤军,大军撤回后,李严故作惊讶,以吃惊的口气问:“军粮充足,为何要撤军”?想以此为自己开脱粮草转运不利的罪责。

同时,他向后主刘禅上表,谎称诸葛亮被迫撤军是为了诱敌深入,再关门打狗,围而歼之。对自己督运粮草的失职,却只字不提。诸葛亮知道李严颠倒是非、信口雌黄后, 觉得再容忍下去势必酿成祸乱,便亲自拟就一封奏疏,揭露了李严的罪行,并联合文武百官集体上表弹劾李严。于是李严被依法惩处, 遭罢黜官爵,削职为民,流放到桐梓(今贵州遵义下辖县)。

历史文献记载李严生活奢侈,热衷于功名利禄,不喜节俭,不忧国事,这些都是诸葛亮所深恶痛绝的。再加上他犯有上述重罪,于情于理,都应加以严惩。但诸葛亮并没有从自己的好恶为出发点,而是顾全大局,考虑到李严确实有真才实学,又是托孤重臣,自己的副手,蜀汉诸臣中名副其实的第二号领导人物,所以只将他贬为庶民,流放到桐梓郡。以李严所犯罪行的严重程度,足可以判死刑杀头的,对他的最终处罚,显然带有从宽的性质。

诸葛亮惩治李严是没有任何个人恩怨的,虽然此说一向有争议,但此后发生的一件事,足可说明诸葛亮的坦荡胸襟与心底无私:

李严被流徙后,诸葛亮将他的儿子李丰由江州都督攫拔为中郎参军,调他到成都丞相府任职,并信之不疑,加以重用。原先张裔担任留府长史,主持相府的日常工作;蒋琬为参军,协助张裔。230年,张裔病死,蒋琬升为留府长史,负责相府工作的正常运转。如今诸葛亮将李严之子李丰调到相府任职,就是让他当参军,辅佐蒋琬。李丰在诸葛亮的勉励与教诲下,发奋努力,有所作为。后来他官至朱提(在今云贵交界处的昭通、曲靖、威宁、毕节等地)太守。而被流放到桐梓郡的李严也期望有朝一日诸葛亮能原谅、赦免、重新起用自己,让自己有机会戴罪立功。不料3年后诸葛亮病死五丈原,李严自知复出希望已成泡影,内心极度失望忧愤,不久抑郁成疾,病发而死。

【写作辛苦 剽窃必究】【插图源自网络】


铁马冰河wu


文|小河对岸

223年,刘备於白帝城含恨去世,临终前托孤於诸葛亮、李严。按刘备生前之安排,诸葛亮主政、李严主军,互相制衡。但为何到后来,诸葛亮却可以轻松碾压李严,军政独揽了呢?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建兴元年,封(诸葛)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除政事之外,诸葛亮还主导军事,南征孟获、北伐曹魏,皆由诸葛亮自专(史载:..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

而据《三国志·李严传》记载..(章武)三年,先主疾病,(李)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白帝城)。这统兵之权,刘备明明是交付给李严的。那为何诸葛亮却可以轻松碾压李严,而把军权也揽在手中呢?

诸葛亮之所以能轻松碾压李严,其一,诸葛亮品行高尚、处事公正而深得人心,而李严却性格高傲让人难以亲近。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陈寿对李严的评价是:性自矜高;而蜀汉大臣陈震也曾说:“正方(李严字正方)腹中有鳞甲(桀骜叛逆),乡党以为不可近。”

其二,诸葛亮乃是蜀汉荆襄派系的领袖,而李严却相对较为孤立。诸葛亮出身於荆襄,起身於荆襄,而荆襄派系乃是蜀汉统治的基础。而李严出身於南阳(按地理也属於荆襄),却原系刘表的人,曹操南下荆州之时,李严才进入蜀中投靠了刘璋。所以,李严虽属刘璋的旧势力,却资历较浅,又非益州土著势力。故而,李严的势力根基远不能与诸葛亮相比。

其三,诸葛亮的地位在李严之上,利用职权之变渐渐架空李严。诸葛亮为辅臣之首,刘禅即位之后,诸葛亮便开府治事。按理说,李严也具有开府治事的资格,却未获批准。李严并不具备诸葛亮那样的品行,若其也开府治事,那么蜀汉很有可能分裂内乱。而诸葛亮虽统兵之权低於李严,但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刘备称帝之后....亮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张飞卒后,领司隶校尉。

也就是说诸葛亮除了丞相这职位之外,还兼领了司隶校尉(前任为张飞)。而司隶校尉就相当於首都(成都)卫戍司令,也是有统兵之权的。诸葛亮便可以利用此双重身份,而把军权也渐渐收揽在手。

那么,诸葛亮又是靠什么手段,而将李严的军权收揽过来的呢?其实,也就一招,这便是“蜀(汉)吴通好”。刘备以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是因为蜀汉夷陵惨败之后,蜀吴关系最为紧张。此外,刘备对荆州之地仍念念不忘。因刘备的用兵方向与防御重心都在东线,故而才让李严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诸葛亮辅政之后,改变了刘备的用兵方向,而与吴国修好,就使得蜀汉东线的高危警报解除。李严留镇永安的重要性也就严重降级了,而诸葛亮南征孟获、北伐曹魏,便可以名正言顺地抽调李严的兵力了。

参考史籍:《三国志》、《资政通鉴》等等;


有知社


李严是拿下成都以后加入的,诸葛亮是在刘表那里加入的。无论资历还是权力,李严都没有诸葛亮强


窝聋疯厨


刘备病逝于永安前,曾精心安排了一个“亮正严副”的辅臣结构,即托孤于诸葛亮,并以尚书令李严为副。但是,刘备去世后,李严并没有能够起到辅臣的作用。相反,他还在八年后被废黜和流放。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做?在这种断然的决定背后,又有什么深刻的政治原因呢? 上一集我们讲了诸葛亮和刘禅的君臣关系,这一集我们讲诸葛亮要处理的第二种关系:同僚关系。在蜀国,诸葛亮的同僚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李严。为什么呢?同为顾命,并受遗诏。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临终前曾“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李严传》也说李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而且刘备还“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这个安排,和孙策死后的情况十分相似。据《三国志》之《张昭传》和《周瑜传》,孙策临终前曾托孤于张昭,周瑜也“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诸葛亮担任的丞相和张昭担任的长史都是文职,或行政长官;李严担任的中都护和周瑜担任的中护军都是武职,或军事长官。周瑜与张昭“共掌众事”,李严与孔明“并受遗诏”。一武一文,一副一正,真是何其相似乃尔!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在刘备的心目中,李严就是周瑜,或者希望他是周瑜。 那么,李严起到了周瑜的作用吗? 没有。李严不但没有能够和诸葛亮一起辅佐刘禅,反倒还在刘备托孤八年以后被废,身败名裂。这就和周瑜的情况完全不同,也为历史留下了一个疑案。本集要讲的,就是这个疑案。为此,我们必须把李严被废的经过说一下。 据《三国志·李严传》,事情大体上是这样的:蜀汉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四出祁山,北伐曹魏,安排李严督运军粮。这时,李严已改名李平(为方便读者,以下仍称李严),正以中都护的身份代理丞相府的政务,催办督运粮草自然是份内的工作。可惜李严的运气实在太差。这年夏秋之际,连降大雨,军粮无法如期运到前方。于是,李严就派人到军中说明情况和想法,请诸葛亮回师(呼亮来还),诸葛亮也答应了(亮承以退军)。但是,当诸葛亮退兵的消息传来时,李严却故作奇异大惊小怪地说,唉呀,军粮很充足嘛,为什么要撤退(军粮饶足,何以便归)?又上表刘禅,说诸葛亮的撤军是“伪退”,目的是诱敌深入(欲以诱贼与战)。这当然不是事实,也会引起猜疑。诸葛亮只好把李严前前后后亲笔所写的书信都原原本本地拿出来给大家看(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这下子李严没有话说(辞穷情竭),只能坦白交代,低头认罪(首谢罪负)。 这就是李严被废的经过,明眼人一看便知其情节可疑。第一,犯罪动机不明。《三国志》的说法,是李严要推卸责任(解己不办之责),嫁祸于人(显亮不进之愆)。前一条说得过去,后一条就有问题。李严的表文说得很清楚,诸葛亮的撤军是“欲以诱贼与战”。这明明是说他诱敌深入以退为进嘛,怎么会是“显亮不进之愆”呢?第二,作案手法拙劣。李严如果要陷害诸葛亮,他就不该这样前言不搭后语,也不该留下证据和把柄。以李严之聪明,岂能想不到将来诸葛亮会“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第三,只有一面之词。我们知道,蜀汉是没有史官的,也没有人为李严编文集。所以,李严的真实想法和说法,我们是永远都不得而知了。不过,正如北京大学田余庆教授《李严兴废与诸葛用人》一文所言,前述故事“过于乖谬,不符常情”,实在不像李严的所作所为。因此,田先生“颇疑其间另有文章”。 当然是另有文章的。中国古代的政治,是一种暗箱操作的秘密政治。公布出来的材料,往往未必能够代表事情的真相,甚至是掩盖真相的。比如伏皇后的那封信,我就怀疑是曹操捏造的。诸葛亮当然不会伪造李严的信,却不等于李严的“罪行”和“罪证”只有这几封信。也就是说,李严肯定出了问题,但问题不会这么简单。 不过这并不重要,第一,李严认了(辞穷情竭,首谢罪负)。这就说明,诸葛亮至少是抓住了李严的把柄。第二,众臣支持。据《三国志·李严传》裴松之注,诸葛亮上书时,联署者多达二十余人,包括魏延、杨仪、邓芝、刘巴、费祎、姜维。于是,李严被废黜为平民,流放到梓潼(郡名,治所在今四川省梓潼县)。三年后,也就是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李严听说诸葛亮去世,也发病而死。 李严被废,对于蜀汉政权来说无疑是一件大事;而冰冻三尺,也绝非一日之寒。也就是说,诸葛亮恐怕早就想解决李严问题了。这次事件,只不过提供了一个机会而已。于是我们就有了一个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要废掉李严? 也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李严被废,是他争权夺利自取灭亡。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诸葛亮玩弄权术排斥异己。这就针锋相对,我们也必须先把情况弄清楚了再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