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何从来不打蜀国?

陈坐光


凡是三国演义的忠实粉丝都知道,诸葛亮与司马懿可谓是两位英才。论智谋和战略,诸葛亮神机妙算,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论出征实力和远略,司马懿能屈能伸,也是老谋深算。两个人各有所长,他们彼此分属不同的势力——诸葛亮属蜀国,而司马懿属魏国——因此他们实质上又是对立的,各自辅佐着自己的主公,只为统一天下。


在诸葛亮死后,大家都以为司马懿会趁机攻打蜀国,可是他没有,为什么?



一、蜀国实力尚存,并不容易攻打。


诸葛亮死后,但是实力仍然存在。当时,刘禅开始主掌政权,而且蜀国内政稳定,没有什么动乱。


其实,刘禅并不像《三国演义》小说里描述的那样无能无用,在用人谋政上也是很高明的。在刘禅当政期间,任用了一批贤才,像蒋琬,费祎,姜维等等,内有贤臣外有良将,即使在诸葛死后,蜀国实力也依然不可小觑,以至于,蜀国朝政30余年没有发生过内乱;再加上蜀国占据有利的地理位置,易守难攻,蜀国一直是固守状态,所以,司马懿在诸葛死后多年,也不敢贸然伐蜀。



二、魏国实际国情,无法攻打蜀国。


一是魏明帝不赞同。其实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曾上书魏明帝请求趁此机会进攻蜀汉,却遭到了魏明帝的拒绝。


因为司马懿已经升任太尉,功勋卓著,要是再让司马懿进攻蜀汉立下大功,曹叡担心难以制衡。尽管司马懿魏明帝的拒绝心知肚明,但是他也不能独断专行,还是要听从曹叡的命令,所以,之后就再也没有提过蜀汉的事情。



二是兵力不够充足。就算司马懿有心思攻打蜀国,但也得有足够的兵力才行呀。而当时魏国的国情却是,人才凋零,国力堪忧,况且大家都知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攻打蜀国并非易事,所以,只能在自己地盘防守,而无主动进攻之力。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对没有强大的国力和精兵强将等态势,司马懿也是无能为力呀。


所以,在诸葛亮死后一段时间内,在姜维出中原之前,蜀魏一直都是井水不犯河水,谁也不主动进攻对方,处于互相防守的状态。


三、正值多事之秋,没有腾出时间。


诸葛亮死后,一直没有抽出时间来。


一是征讨造反的辽东。诸葛亮死后的第三年,辽东太守公孙渊起兵造反,司马懿只得亲自率兵征讨,花了将近一年时间,才赢得这场战事。


二是给魏明帝送终。征辽战事刚一结束,没给喘息的时间,魏明帝又给他下了个紧急诏书,说快不行了,十分想见他,命他速归。于是,司马懿又快马加鞭的往回赶,总算见到魏明帝曹叡最后一面。


三是谋曹魏政权。司马懿鹰视狼顾之辈,一直盘算着谋曹魏政权。在曹叡死后,司马懿奉魏明帝遗诏,与曹爽共同辅佐8岁的曹芳当皇帝。司马懿一看情况,心想:机会终于来了!于是,就开始了他的夺权之路。249年,司马懿终于熬出了头,把曹爽党羽一网打尽,独掌大权。


掌权后的司马懿也没有闲下来,于251年平定了太尉王凌的淮南叛乱。



虽然,最终司马家族赢得了胜利,但在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司马懿就病逝了,所以,一直都未找到伐蜀的最佳时机。


其实,在司马懿心中是有远大抱负的,他的计划是,先控制魏国朝政,然后再去伐灭蜀吴。只是因为种种原因,自始至终也未能实现这个理想。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苍茫大地认为原因如下:

一、孔明虽死,但仍给蜀国留下了强大的领导班子,整体还相当团结。


孔明死于五丈原后,发生了点不该发生的故事。狂傲的魏延和器小(魏延死后,杨仪朝死了的魏延脑袋还要踢几脚、加以嘲笑这一细节可证明)的杨仪杠上了,作为北伐副总司令的魏延还想继承病逝的总司令遗志,继续北伐,不愿意因人废事,目中唯有丞相的魏延更不愿意替长史、平时交恶的杨仪断后,和杨仪冲突的后果很严重,杨仪请旨后魏延部归顺大部队,魏延几乎成了孤家寡人,后被马岱斩杀。杨仪回成都后,并没能上丞相或大将军位,只担任了空壳的中军师,发牢骚后被费祎告发,被废为庶人,后被迫自杀。

但总体还算平稳过度,蒋琬上大将军位,费祎、姜维均受到重用。蜀国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尚无懈可击。

二、蜀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运粮相当困难。

李白有诗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即是明证。魏国要想进攻,只有钻蜀国的控制。后来钟会、邓艾伐蜀都是钻了姜维穷兵黩武,蜀国军民面有菜色,加之死太监黄皓专权挑拨,刘禅姜维君臣猜忌的空子。

三、蒋琬、费祎执政时代,已部分修改了孔明对外政策,以攻为守其意在守,以修养生息为主。

蒋琬、费祎时代,两位文武全才的统帅深知:蜀要吞魏几乎已无可能,伐魏是进攻性防御,所以进攻的规模、频率下降。姜维在延熙十年升卫将军,与费祎同掌尚书台事务,但姜维每次想大举兴兵,费祎经常制止,给老姜的兵马不逾一万,直到十六年,费祎大将军因麻痹被魏国诈降将领刺杀身亡,姜维执掌兵权,情况才有转变。尤其是延熙十九年,姜升大将军后。

四、刘备死前托孤,标志蜀国孔明时代的到来,孔明死时,魏国司马懿时代远未到来。

司马懿在孔明死时,在魏国仍没能自立门户。曹真死后,曹爽还曾经给他个太师衔,把他架空而供奉起来,当时曹家(包括夏侯氏)宗族势力仍在,要不是曹爽刚愎自用、骄横跋扈,弄得魏国天怒人怨,皮厚心不黑,临危又迟疑不决,司马懿的脑袋是否保得住也是个问题。

五、司马懿作为稳健的军事家,他深知孙子“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精髓,而到仲达去世,蜀国没有给他留下进攻的最佳时机。

综合上述,司马懿伐蜀如“挟太山以超北海",非不想,诚不能也。

望斧正。


苍茫大地顾炜斌


纵观整个三国,英雄辈出,但是,最后最大的赢家还是司马懿,或者说是司马家族。虽然司马懿算起来也只活了72岁,但他还是熬死了曹魏三代掌权者,熬死了夙敌诸葛孔明。但是,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并没有对蜀国动手。

那么,司马懿真的不想打蜀国吗?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尽心竭力辅佐刘禅,真正的刘禅可不像三国演义中那样无能,在那个纷争四起的战乱年代,诸葛亮这个靠山死后,刘禅也能够独当一面,不枉诸葛亮曾夸赞他的:“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所以,诸葛亮死后,蜀国并没有陷入任人宰割的混乱局面,也不能被人随随便便打败。



诸葛亮死于234年,司马懿死于251年,我们来看一下司马懿在这17年间都做了些什么。即便诸葛亮生前多次北伐失败,蜀国实力也是不容小觑的。237年,魏国辽东太守公孙渊起兵造反,司马懿便主动请缨,忙着镇压。用了一年时间,才平息了这场战争,这时朝中突然传来曹叡的信,说司马太尉,快回来看我最后一眼吧,我快不行了。于是司马懿快马加鞭,赶回宫中。


曹叡死后,把皇位传给年仅8岁的幼子曹芳,命曹爽和司马懿辅佐。这曹爽处处与司马懿作对,所以,司马懿在这段时间里把大部分经历都用在了对付曹爽上,根本没心思去管蜀国。244年,曹爽自作主张攻打蜀国,大败而归。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罗列罪状趁机灭掉曹爽。从此,大权便全部落在了司马家族手中,但是仅仅过了一年多,司马懿就死了。


所以,在诸葛亮死后的一段时间里,司马懿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打击叛乱和内斗夺权上。自己的家族命运都危在旦夕了,哪还能安心出去替曹魏皇室打江山。本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原则,在这段时间里,司马懿是无暇顾及蜀国的。


历史密探


可以参考我的这篇文章《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后,司马懿被魏明帝召见,司马懿为何吓出冷汗》:

公元234年诸葛亮再度北伐,可是这一次却成为了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由于司马懿早有准备,加上诸葛亮军务沉重,终于诸葛亮病倒在了五丈原。而诸葛亮这一病就在也没有起来,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在同司马懿的决战中,司马懿笑到了最后。并且蜀国这个时候虚弱不堪,面临这样的重大损失,蜀汉简直是到了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但是这时候司马懿却没有发兵趁机入蜀。

诸葛亮司马懿

其实诸葛亮病逝之后,蜀汉人心惶惶,这个时候正是攻打蜀汉的最好时机,但是司马懿却选择了撤兵。这背后自然是有考量的,因为毕竟涉及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一旦司马懿发兵蜀汉,拿下来了会被怀疑有野心,拿不下来也会被问罪。而造成这种困境的根本就是诸葛亮病逝了,司马懿的作用被大大的降低了,所以司马懿选择撤兵,不过这也会被怀疑,只是过失可能会小点。

而司马懿撤兵之后,魏明帝还是单独召见了司马懿,当时司马懿吓出了一身冷汗,因为司马懿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十分害怕魏明帝抓住了自己的把柄。这场召见司马懿的顾虑是十分多的,毕竟魏明帝要杀司马懿,只是需要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不过司马懿处理的比较好,从其撤兵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来,当时撤兵确实是最好的选择。

魏明帝

司马懿当年空城计的时候,其实司马懿应该也是知道的,毕竟当时已经有人提出带两千兵士去打探究竟,但是司马懿马上回绝了。因为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尤其是司马懿。如果当时司马懿捉了诸葛亮的话,那么司马懿注定不可能再有执掌大军的机会,朝廷不会让司马懿有讨伐蜀汉的机会,更会就此让司马懿离开兵权,所以孔明在,司马懿的价值才能体现。

司马懿

所以诸葛亮死后,面对魏明帝曹叡的单独召见,司马懿紧张不已。当北问及为何撤兵时,司马懿立刻解释为蜀汉根基尚在,而且蜀汉易守难攻,恐怕会空耗国力。其实当时司马懿明白自己可以灭蜀,但是这样做的话是魏明帝所不愿意看到的,蜀汉真让司马懿拿下来了,那么要么司马懿自立于蜀汉,要么交给曹魏,然后自己等待被罢免兵权,当一个没有空有虚名的侯爷。

曹操司马懿

三国最后能够归晋,少不了司马家的隐忍,司马懿此人雄才伟略,但是却一直没有暴露出一点野心。曹操在世的时候,司马懿一直隐藏自己的才能,一直等到曹操去世,司马懿才开始展现自己的能力。等到曹魏内部混乱时,司马懿便立刻出手,一次便把曹魏那一帮人给收拾干净了,从此司马懿开始了把持朝政,这种人实在是可怕。


小司马迁论史


答 | 江隐龙

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曹魏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去世于洛阳。从234年到251年,司马懿整整17年没有主动向蜀汉用兵,原因有二。以曹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为分界点,前15年司马懿受曹爽压制,可谓是在夹缝中求生存,能活着已然不易;后2年刚刚翦除曹爽,又忙于镇压异己,也不可能有精力出兵蜀汉。事实上直到司马懿死的那一年,排除异己的工作依然没有完成,直到司马昭主政时期,司马家的权势才算是真正稳定下来。也就是说,自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一直忙着“安内”,根本就没有精力“攘外”。

曹叡死后同时将曹爽和司马懿立为辅政大臣。同时立曹氏亲贵与朝臣中执牛耳者为辅政大臣算是曹魏的一个惯例,曹丕临终时也同时立曹真、曹休和陈群为辅政大臣,这里掌权的当然是曹真、曹爽这样的“魏室宗亲”。曹爽一开始还能与司马懿共执朝政,但随着其权位日盛,渐渐便废去了司马懿的军权,开始独霸朝纲。司马懿为避祸,开始装病在家休养。

司马懿这一次装病装实在辛苦,也极为真实。《晋书》言司马懿“使两婢侍,持衣衣落,指口言渴,婢进粥,帝不持杯饮,粥皆流出沾胸”,基本便是中风的症状;曹爽怕他装病,还特意派李胜去探察,结果李胜回来告知云:“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言下之意,司马懿活不了多少天了,不足为虑。靠着装病,司马懿这个“影帝”这才捡回了一条命。

最终,司马懿趁曹爽陪当时的皇帝曹芳离至高平陵扫坟时发动了高平陵之变,一举夺权。这一年是正始十年(公元249年),距离诸葛亮死已经过去整整十五年。曹爽虽然被诛,但地方上的拥曹势力依然强大,自嘉平三年(251年)开始到甘露二年(257年),淮南连续爆发了三次反对司马家族专权的叛乱,史称淮南三叛。莫说司马懿已经死了,他就是不死,也依然要等到平定了这些叛乱之后才有精力西征蜀汉。诸葛亮死后曹魏“西线无战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切割地球


司马懿肯定是想攻打蜀国的,只是老天给不了他更多的时间了,不过攻蜀,他的后人帮他做到了。为什么司马懿在世的时候一直不打蜀国呢?因为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下面我来向大家揭秘这其中的缘故。

其一:蜀国实力尚存

首先我们来看几个重要的时间点

  1. 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

  2. 251年,司马懿病逝于洛阳;

  3. 253年,费祎被刺身亡,姜维开始独掌兵权,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北伐;

从这三个时间点我们可以看出,自诸葛亮死后,一直到司马懿病逝,蜀国没有再对魏国进行大举进攻,而在这一时期,蜀主刘禅开始正式掌权,蜀国内政稳定,没有什么动乱。刘禅不是小说《三国演义》里面说的那种荒淫无能之主,这个在诸葛亮死后能稳定蜀国朝政30余年而没有内乱发生足见其之高明,反观魏吴两国,后期内乱不断。刘禅当政期间,任用了一批贤才,像蒋琬,费祎,姜维等等。所以即使在诸葛死后,蜀国实力也依然不可小觑,内有贤臣外有良将,加之蜀地易守难攻,蜀国一直是固守状态,所以司马懿在诸葛死后乃至之后多年也不敢贸然伐蜀。

其二:司马懿无暇顾及蜀国

237年,魏辽东太守公孙渊叛乱,自立为燕王,侵扰魏国北方。238年魏明帝曹睿命司马懿率兵讨伐,这场战争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239年,魏明帝曹睿去世,年仅八岁的曹芳继位,由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政。由于主幼臣强,曹魏和司马氏的内斗也由此开始,而这场内斗一直延续到249年曹爽被诛杀而告终。起初曹爽为排挤司马懿,向天子进言任司马懿为大司马,后任命为没有实权的太傅,此间,司马懿一直隐忍。到241年,孙权率军伐魏,司马懿自请出兵讨伐吴军,到243年九月,彻底将吴军逼退。而此时司马懿也不再是当初那个无一实权的司马懿了,其后司马懿广招天下人才于其门下,像有名的邓艾,钟会,王基等等。逐渐开始培养自己的力量与曹氏抗衡,而此时曹氏家族主要是曹爽当权,244年,曹爽想立威名出兵伐蜀,后被蜀将王平大败,其后曹爽更是专权跋扈,其行为违背了顾命大臣应有的本分,也使得曹魏国力衰退,逐渐更多的朝中大臣开始倒向了司马懿这边,而幼主曹芳只能看着这两个顾命大臣内斗而毫无办法。终于在249年,趁着曹爽兄弟陪曹芳去高平陵扫墓,一举将曹爽及其党羽捉拿,后灭曹爽三族。曹爽死后,曹魏宗族势力被司马懿架空,251年正月,曹爽旧部王凌反叛,后被司马懿诛灭,同年司马懿也病逝于洛阳。而此后,其子司马昭继承了其父之位,司马氏也成了曹魏真正的主人,独揽大权,魏帝也成了傀儡。所以在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根本无暇顾及蜀国,先平内乱,曹睿死后,陷入了与曹爽及背后的整个曹氏宗族的内斗之中,双方明争暗斗数十年,最终司马氏赢得了胜利,而此后不到一年司马懿便病逝,所以他一直未能伐灭蜀国!


司马懿不是不想打蜀国,掌握魏国实权后怎会不想一统天下?只是上天不能再给他岁月了,不过其后人完成了他的志愿,统一天下,建立了晋朝,结束了近50年战乱四起的局面,也算是功德圆满吧!

以上便是我的一些看法,希望大家多多指教哦!


灵魂的感触


题主问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何从不攻打蜀国,大约又想扯“司马懿养寇自重,故意留着蜀国免得自己被曹魏卸磨杀驴”吧?可惜,我的回答没法让你满意呢。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何从不攻打蜀国,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对司马懿时代的曹魏来说,攻打蜀国等于自己找抽。

三国建立之后,曹魏无疑是其中最强的一国,蜀汉则是最弱的一国,两国的国力差距明显,而且如果双方继续发展下去,差距还会不断拉大。

但是,由于诸葛亮本人出色的练兵,导致诸葛亮执政期间,蜀军正面野战对魏军占据优势。这种情况下,曹魏最好的策略,当然是守住边境,休养生息,发展国力。等到其对蜀汉的优势变成压倒性时,再一举出兵攻灭蜀国。在此之前如果贸然南下,由于蜀道的艰难和蜀军的战斗力,很可能遭到惨重损失。

以历史而论,魏军真正伐蜀,开始行动的只有三次。第一次是230年,曹睿派曹真、司马懿、张郃等人率领十多万大军分路伐蜀,结果遭遇连日大雨,只得退兵。第二次是244年,曹爽派夏侯尚等率领十多万大军伐蜀,结果被王平堵在汉中,进退两难,最后被费祎的主力掩杀,损伤过半。第三次是263年,司马昭派邓艾、钟会等率十八万大军伐蜀,兵分三路,这才将蜀汉攻灭。

三次伐蜀只有第三次成功,这其中既包含了运气成分、指挥官水平,也和随着时间推移双方国力差距拉大有关。

而诸葛亮死在234年。那时候,双方的对比和230年没有本质区别。诸葛亮死后,曹魏掌权的是皇帝曹睿,曹睿之后是大将军曹爽。司马懿是没有权力自己决定伐蜀的。以司马懿的能力,他肯定能看出伐蜀不容易占到便宜,所以即使皇帝命令他伐蜀,他应该也会劝阻。直到司马懿死,也不过251年。那时候蜀汉的姜维还在频繁北伐,魏军如果南征等于正中下怀。

由上可见,伐蜀不伐蜀,并非司马懿所能决定。而即使司马懿获得伐蜀的机会,以他的老谋深算,应该会阻止这种徒劳无功的行为。


巴山夜雨涮锅


针对这个问题,我跟大家的想法可能不大一样。我们一直认为司马懿跟诸葛亮是两个死对头,但是如果站在司马懿的野心跟他的智慧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可能结果有所不同。

在我个人看来,司马懿不攻打蜀国并不是蜀国非灭不可,而是他的志向在于代魏,所以他的敌人应该是曹魏,而不是蜀国或诸葛亮。

从军事,政治角度来说,能够对魏构成威胁的是以蜀国为代表的诸葛亮,这其实也等于在客观上帮了司马懿。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司马懿也不会在曹魏那里显得如此重要。

所以司马懿对诸葛亮并不是死对头,他们是知音。

我站在野心家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司马懿也没有机会展现他的才华,也没法让魏得到重用。如果没有司马懿抵抗诸葛亮,那诸葛亮也不会有机会坐相父的位置,所以他们都明白对方是友非敌。据说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哭的死去活来,几天没吃的下饭。

那么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后,司马懿为什么不趁机攻打蜀国?

司马懿的智慧不比诸葛亮差,他明白一旦打下蜀国,自己有可能变成第二个韩信。所谓狡兔死走狗烹,打下蜀国后就没你司马懿什么事了,谁也不知道上面的领导会不会向自己动刀。如果出现那种情况,那他的帝王梦就无法实现了,所以不攻打蜀国,会让魏有战略威胁,这样他才会可以继续被重用,而且追击蜀军还有一定的危险,没必要犯这个险。

从实际战略角度出发,司马懿攻打蜀国也不是那么容易。

诸葛亮才智过确实人。他在死之前已经把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了,首先把魏延弄死,又用伏兵吓退司马懿,等蜀军后撤后又让人毁了栈道,切断中原于蜀汉的连接道路。如果司马懿想攻打蜀国,只能从荆州走又或者花十几年时间来修栈道。而荆州是孙权的地盘,孙权肯定不会让你这么轻松过去的,那他只能和孙权打,等打完孙权,兵力也差不多了。等他到蜀中,蜀中随便的兵力就可以灭了他,所以依上所述,司马懿没有去攻打蜀国。

当然司马懿没有因诸葛亮的死趁机攻打蜀国的原因很多,这里只是我个人看法,有可能跟大家想的不一样,如果不足大家可在评论区补充。


大国布衣


不是不打,是没时间得打

首先,我要列出几个关键的时间点:

诸葛亮于公元234年去世,八岁的曹芳239年继位,司马懿249年独揽大权,251年去世,中间隔了15年,其中有两个时间段,都让司马懿脱不开身。

公元234—239年

诸葛亮死后,应该是攻打蜀国最好的时机,可是为何司马懿不打呢?

一个是蜀国还有费祎、姜维等大将支撑,实力尚存,蜀国不好打,公元235年,马岱经常骚扰魏国边境,司马懿需要镇压。

其二,魏国本身也有战争需要解决,公孙度占据辽东,对抗魏国,公元237年魏明帝派司马懿前去镇压,司马懿也脱不开身。

公元239—249年

这十年是魏国内部政治斗争的时间,公元239年八岁的曹芳继位,魏明帝托孤给了曹爽和司马懿等四个人,但是曹爽排挤司马懿,司马懿是个没有实权的太傅。

公元241年,东吴趁着魏国内乱,兵分四路伐魏,司马懿忙着对付东吴了,无暇顾及蜀国,直到公元243年才击退吴军。

公元244年,曹爽进一步独掌大权,他提出伐蜀,司马懿认为现在还不能打,但是曹爽不听,结果大败而归。

公元245—249年,是曹爽嚣张,司马懿没落的四年,司马懿彻底回家养老了,但是却暗中培养势力,隐忍而发,最终在公元249年发动高平陵政变,诛灭曹爽集团,夺得大权。

公元249—251年,司马懿都在剪去曹氏的羽翼,为子孙篡位做准备,那时的他都70岁了,年老体衰,灭蜀的愿望只能交给自己的子孙了,而司马懿本人也在公元251年去世。

通过这几个时间点可以看出,诸葛亮死后十几年里,司马懿的时间都被排的满满的,没有多余精力花在伐蜀上,虽然他在有生之年没能灭蜀,但是他的儿子司马昭做到了。


逸闻轶事


打肯定是想打的,这辈子都想打蜀国。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司马懿第一时间就提出趁机攻打蜀国,然而被魏明帝曹睿否决。至于原因,无非有二:


  1. 魏国没有把握一举灭蜀
  2. 魏国宗室担心司马懿坐大

先看第一点。诸葛之死的确是改变了蜀国以攻代守的格局,不过丞相把身后事安排的妥妥当当。诸葛亮指定的杨仪、费祎、姜维在日后都证明了独当一面的能力,蜀国内部一直安稳。直到刘禅擅自启用黄皓,才把蜀汉瞬间瓦解。

可见诸葛亮之死并未对蜀国造成致命打击,蜀国当时的确丧失了出祁山主动袭扰魏境的能力,但依据蜀道剑阁奇险,固守一方还是有很大胜算。此时魏国贸然出击,极有可能酿成大祸,N年之后邓艾灭蜀,也是“奇袭”奏效,非常大的偶然性。加上东吴、辽东的掣肘,魏国的确还未到决战时刻,曹睿在战略判断上绝非白痴。



第二点,曹魏宗室担忧司马懿坐大,这也非常关键。曹魏政权,自始自终是曹魏宗室与颍川士族之间的颤斗,宗室掌治军、士族主内政的局面一直延续到了曹丕时代。

直到曹休、曹真、曹洪相继去世,曹魏宗室人才断档,司马懿才逐步接触并率领军队。但是曹氏从未对司马懿为代表的士族放过心,他们不可能坐视司马懿坐大,如果让司马懿真的一举灭了蜀国,司马懿之势力将无法压制。退一步讲,就算司马懿取代刘禅自封川中,曹魏也无可奈何,三十年后的钟会不就这么干了?

出于这两点,曹睿第一时间否决了司马懿西进灭蜀的提议。另外魏国形势复杂,除吴蜀鼎立,此时辽东蠢蠢欲动,解决后患之前,曹魏始终采取守势,无法集中力量与吴蜀对决。公元237年,曹睿派司马懿平定辽东,但是不久曹睿本人就英年早逝。


曹睿之死,对司马懿既是机会,也是惊雷。曹家宗室后人能力有限,对司马懿的猜忌更加严重,控制手段也就越加凶狠凌厉。

同为托孤大臣,曹爽对司马懿处处防范、处处限制,一早就把司马懿的军权给架空了,这期间司马懿就是想伐蜀也没兵可带了。直到曹爽亲自伐蜀失利,司马懿瞄准了机会崛起,发动高平陵政变,一举灭了曹爽三族,才终于掌握曹魏江山。不过这时的司马懿已近古稀之年,安顿好朝堂之后,没过两年就寿终正寝了,司马懿伐亲自伐蜀终成空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