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典韦为何能在三国武将中排名第三?

人我众寿


《三国志》记载,典韦是陈留郡已吾县(今河南宁陵县)人。他身高体壮,膂力过人,有气节,喜欢行侠仗义、抱打不平。典韦曾经为朋友复仇,在闹市里手刃了恶霸李永,数百人在后边聒噪追击,却无一人敢于靠近他,之后他安然脱身。从此,典韦之名传遍四方,恶人闻风丧胆,豪杰争相趋附。

汉献帝初平年间,张邈举义兵,典韦率众归附,被张收纳,隶属于司马赵宠。当时,军中的大旗很沉重,一般人根本举不起来,而典韦用一只手就轻松的扛了起来,赵宠对他的神力非常惊异与赞叹。

后来,他又投了曹操,在夏侯惇麾下为裨将,每次作战均表现勇敢,并屡有斩获,屡建奇功,被攫为行军司马。

曹操率军在濮阳征讨吕布,吕布的部分军队屯扎在濮阳以西4、50里处;曹操率部乘夜偷袭,到天亮时,终于大破这股敌军;曹军获胜后还没来得及撤回,吕布率主力前来增援,并从3个方向向曹军袭来,勇冠三军的吕布亲自督战,从日出到日落,双方血战好几个回合,吕军攻势不减,曹军力战不支,情况十分危机;曹操见再这么纠缠下去对己不利,于是在军中招募敢死之士,典韦第一个响应,其他应招的猛将和精兵也有数十人 ,大家套上厚重的盔甲,拿着戈矛剑戟,却不带盾牌出战,一副“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的慷慨悲壮样。

典韦等人率敢死队挺身出阵,敌军射来的箭矢纷如雨下,典韦不躲不避,视若无睹,只对同伴说:“等敌人距离10步时,再告诉我” 。敌军呐喊着掩杀过来,距离越来越近了,同伴们急忙告诉他:“敌军距离咱只有10步之遥了”。典韦又吩咐道:“待敌军距离5步时,再报告我”。同伴们害怕得颤栗起来,嘶喊道:“敌人已杀到面前”!

只见典韦手上握着十余枝矛戟,怒吼一声,撞将出去。凡是和他交手的敌军非死即伤,倒下一片。敌军见典韦如此悍勇,纷纷后退,此时天色已渐渐暗了,吕军终于撤退了,曹军这才得以虎口脱险,安然回营。

是役典韦立下奇功,被升为都尉,曹操特地把他安置在身边,让他带300名武艺精强的壮士在大帐前巡逻站岗,做自己的贴身护卫。

典韦秉性忠诚,做事非常谨慎,常常是警卫、侍候一整天了,下班后也不回家歇息,夜晚就睡在曹操的大帐旁。典韦嗜酒如命,酒量也很惊人,每次参加酒宴,他都开怀畅饮并尽情饕餮,食量也很吓人。曹操赞其豪气,非常宠信他。典韦擅使双戟和长刀,一旦舞弄起来,很少有人能近身,据说他的那对戟重达80斤,犀利非常。

曹操率大军南伐荆州时,行抵宛县(今河南南阳宛县),军阀张绣率军来降,曹操很高兴,特地设宴款待张绣和他的部将们。席间,典韦身背矛戟、手持战斧跟在曹操身后,曹操离坐劝酒时,他也手握利斧寸步不离跟着,曹操到降将面前劝饮时,典韦就瞪大双眼注视那人;直到宴会结束,张绣等人都不敢抬头直视他。

过了十几天,因曹操霸占了婶娘(张济遗孀)邹氏,张绣怒而反叛,率部袭击曹操的大营,因事发突然,曹军猝不及防,战事不利,曹操率少量亲随突围而走,典韦持戟在营门口抵挡叛军,掩护曹操撤退 ;典韦勇猛过人,格杀了无数敌军,乱兵见无法突进正门,于是分散从其他几个侧门蜂拥而入;典韦和其他十几个勇士,均以一当十,浴血拼杀,死战不退。

叛军愈聚愈多,典韦挥舞长戟,如闪电般左右攻杀,应声而倒者无数。然而,敌众我寡,典韦的部下非死即伤,他自己也身负十余处创伤,仍然咬牙坚持,与敌肉搏。典韦挟着两个敌兵,重击而死,其他的敌人见状魂飞魄散,瑟缩不敢向前;典韦乘势向前强突,想冲出重围,他跑出了十几步却因伤势太重,流血过多而不支倒地,气绝前还瞪眼怒骂贼兵。

典韦死去好久,敌兵才敢向前查看, 割下了他的首级,到处传阅 ,并争相围观他的尸身。

曹操退到舞阴(河南沁阳)后,听说典韦为掩护自己壮烈战死,非常伤感,他重金招募勇士抢回了他的遗体,为他隆重发丧,并亲到其灵前祭吊,最后将其安葬在襄邑。后来,曹操封典韦之子典满为郎中,后又攫为司马,也让他持戟随侍左右。

民间素有“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之说。由此可以看出三国武将的武力值排名。典韦的战力排在吕布和赵云之后,位居第三。当然,这只是民间传闻, 正史中没有记载,典韦虽然骁勇过人,但因为他被曹操当做高级保镖而不离其左右,很少有机会能单独领兵打仗,所以此说只能算一种观点,当不得真 。但典韦的忠勇绝伦与剽悍善战,在彼时确实罕有其匹,这样说恐怕没有人有异议吧?

【写作不易 搬运必究】【插图为网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