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当妈妈,你不是输在不够好,而是输在不够“弱”

当妈妈,你不是输在不够好,而是输在不够“弱”

当妈妈,你不是输在不够好,而是输在不够“弱”

这几日搬家,常常要带着一大堆东西上楼。一天我们照常把车停在地库,我从车里抱出一个大箱子,潼潼一边喊着

“妈妈我来我来!”

一边拎起了几个不算太轻的提袋就往电梯走。

刚好遇到一个认识已久的邻居路过,见我俩的样子就笑着说,你看你家这闺女怎么这么疼妈妈,真是能顶不少事儿了!

我俩也笑了起来,一边继续往家走我也一边想,潼潼好像早就习惯帮我干各种活儿了,从家里的各种家务到在外头对我的种种照顾。

像这些天每晚她睡前都会习惯给我倒杯水,放在我桌前自己再去睡。

有时我们路遇一些上岁数的路人或熟人,见到她帮我做各种事儿,也会有声音说

“哎呀孩子多辛苦啊,可不应该让她做这么多呀!”

但我俩却也不以为意,每每彼此都乐在其中。

想想,我身边还真是不乏像潼潼一样暖心的孩子。

前两天跟闺蜜约饭,就被她四岁的儿子乐乐暖到了。吃饭的时候,闺蜜的电话响了,因为要从书包里掏笔记东西,闺蜜便把手里的电话放在耳下用肩膀夹住。

没想到,正在吃意面的乐乐放下叉子,对闺蜜说:

“妈妈,我帮你拿着电话吧!”

闺蜜点点头示意,这个小家伙就乖乖地伸长手臂举着电话,一直等妈妈打完。

吃完饭,乐乐还学着一副大人模样,不忘提醒妈妈:

“别忘了你的书包。”

之后去逛超市,结完账,乐乐也非要帮闺蜜拎东西,只见小小人努力地拎着塑料袋,开开心心地走在前面。

我也打趣闺蜜,

“都说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没想到你这个儿子跟女儿一样贴心嘛!”

闺蜜笑说:

“跟你一样,咱俩都会示弱啊!我看你平时也会给潼潼分些任务让她帮忙,慢慢的孩子可能也习惯自己要呵护妈妈了。

说白了吧,学会了和老公撒娇,还得学着跟孩子撒娇。不都说懒妈妈有勤快孩子么,有时候,咱们适当弱一点,孩子就会强一点。

我一边听一边笑着点头。关于这点,我和闺蜜的感受的确相同。

很多时候,示弱对于妈妈和孩子来说,算是一种平衡和缓冲,它不仅仅能让妈妈放松和愉快,也让孩子学会为别人着想。

当妈妈,你不是输在不够好,而是输在不够“弱”

示弱,在孩子面临挑战退缩时

潼潼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玩拼图,但必须拉着我一起拼,即便是已经拼过不下几十次的也是如此。其实我知道她自己绝对可以独立拼完,也了然这份小小的挑战对于她来说,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那如何才能让她坦然于我的放手呢?这时,我想到了示弱。

在跟她一起拼图时,我开始有意地“弱化”自己的能力:

“妈妈有些忘记了,我们是先找出大树的部分来,还是滑梯的部分?潼潼帮妈妈想一想吧!”

“哎呀,妈妈怎么就是找不到这几块呢,潼潼快来帮忙!”

“咦,我怎么不会拼了呢,潼潼快来给妈妈想想办法!”

如果我要直接跟她说

“这个咱们都一起拼了很多次了,这次你自己拼,妈妈看看潼潼会不会”,

她准会摇着头跟我说不,央求我帮忙。但一旦听到我的“求援”,她的精气神就立马来了,会特别积极主动“带领”着我拼下去,直到我悄悄地完全撤手,也再没有跟我抗议。

当妈妈,你不是输在不够好,而是输在不够“弱”

很多时候,当我们事事都表现得能力十足时,孩子会对我们产生过度依赖,不愿意独立面临挑战。适时的示弱,有时就像一双伸向孩子的手,包含着某种诚恳的邀请,能激发起他们的主动性。

闺蜜小A曾跟我抱怨,说娃奶奶身上像是有502胶,她儿子只要跟着奶奶,就要一路抱着,脚不沾地,异常娇气。

奶奶自然也宠得很,孙子提出的条件都全力满足,即便累断腰也会忍着。我听完便建议闺蜜向奶奶传授“示弱”大法。

既然奶奶抱得也很累,何不如实地跟孩子表达:

“奶奶腰不好,没法抱着你走这么远的路。你看,你可不可以帮助奶奶一下,自己来走一段看看。等你走累了,奶奶再帮助你?”

而如果走的这条路孩子也熟悉,也可以这样说:

“哎呀,奶奶突然忘了该怎么走了,你下来领着奶奶走吧,要不奶奶就该迷路啦。”

这样说,一定会比直接告诉孩子:

“你是大孩子了,应该自己走路了”

要更容易让他们接受。

别问我怎么知道的,当妈的走过最长的路,就是应对娃的套路。

当妈妈,你不是输在不够好,而是输在不够“弱”

示弱,当孩子觉得理所当然时

我一位前同事,常在办公室抱怨,说自己在家就是俩孩子的老妈子。一个孩子是她上高中的儿子,另一个孩子是她结婚十多年的老公。

整个周末,她一直在做着家务,忙得脚不沾地。厨房的水烧开了,她老公纹丝不动地坐在沙发上刷手机,等着在书房擦柜子的她去关火;刚洗完一筐衣服,晚上一看脏衣篓里又塞满了孩子的一堆衣服。

在孩子和老公眼里,似乎永远看不见家务活,也永远不懂得体恤他们的母亲或妻子。同事每次都是在忍无可忍的时候,火山大爆发。但好不过半天,孩子老公又打回原型。

其实同事是个挺能干的女人,她体谅老公工作忙,也不忍心给功课忙的孩子增添负担,所以但凡她能做的家务事,她都独自肩挑手扛。

她只是希望,在她忙得无法分身,累得无法周旋时,他们也能主动帮帮她。她希望,自己的付出能被承认。

但最后,她等来的,只是理所当然。她从不示弱的强者姿态,让孩子和丈夫都认为,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或许,许多婚姻、亲子关系,正是败给了这份理所当然。

许多人都说,霍思燕一定是上辈子拯救了地球,才会那般老公疼儿子爱。其实,想活得像公主并不难,关键是得学会霍思燕的“示弱”,不仅仅要向老公示弱,也要适时向孩子示弱。

在《妈妈是超人》中,霍思燕就经常向嗯哼撒娇:

“妈妈头晕不舒服。”

“妈妈的脚磕到了,好痛!”

“这个好重,妈妈一个人拎不动,可不可以帮助妈妈?”

通过这种方式,嗯哼成长为一个特别懂得体谅妈妈的小暖男,妈妈的痛他看在眼里,跟着心疼、着急;妈妈的难受,他放在心上,又是担心又是想办法;妈妈的辛苦他愿意分担,帮妈妈拎菜,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当妈妈,你不是输在不够好,而是输在不够“弱”

我们都希望孩子能成为一个为他人设身处地的着想,懂得关怀、体恤他人的人。而这种同理心的培养,离不开“示弱”的作用。

试着让孩子看到并感受到我们的难处,邀请他们来一起适当分担,让他们体会一下对他人的关怀和体谅,这样孩子才会更“暖”

多少次,我们控制不住体内的洪荒之力,冲孩子大吼,吼完之后又暗暗自责。是我们学不会温柔以待吗?

其实很多时候,只是我们太累了而已。累得心力交瘁,以至于想不出更温和的办法;累得濒临极限,以至于只能借着孩子发泄情绪。

这时候,示弱便是给自己的那个出口。

试着先把孩子的问题暂时放一放,对孩子说:

“妈妈现在非常累,你可不可以给妈妈倒杯水,陪妈妈坐在沙发上休息一会儿?”

或者说:

“妈妈想休息一下,你可不可以先自己玩一会?”

给自己和孩子一个情绪的休止符,也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需求与妈妈的需求是同时存在,也需要彼此尊重的。

当妈妈,你不是输在不够好,而是输在不够“弱”

示弱,在和孩子较劲时

也有时候,我们和孩子会陷入某种亲子权力的斗争中,一定要分出个输赢。比起解决某些教养问题,我们更像是要为了“谁说了算”一决高下。

很多人都会担心,要是我们总顺着孩子,会不会有一天被他们控制?孩子们会不会变得愈发得寸进尺?

可在现实中,我却发现,每次自己和潼潼针尖对麦芒,我急于想让她按照我的想法来,而她又非常不满意我的解决方案时,两个人拧起来的结果就是两败俱伤,不欢而散。

可每当我刻意忘记自己作为母亲的“权威性”,不想着分出胜负,适当的向孩子“示弱”,问题反而解决的比较顺利。

比如在经历了无数个“我不断催促、她不停磨蹭”的鸡飞狗跳的早晨之后,我觉得不能再用大吼、崩溃大哭结束我们之间的战斗,我决定向她坦诚我的“无力感”,试着向她寻求帮助。

“潼潼,咱们每天早上都弄得这么不开心,你磨蹭,我不停的催促你,妈妈不想再这样了。妈妈早上要上班,还要送你上学,时间本来就很紧,我的态度可能更容易变得不好。

但妈妈也没想好,应该怎么改变现在的情况,你能帮妈妈想一想吗,比如咱们可以一起商量一下早上都要做哪些事情,每件事需要花费多长时间?”

听了我如此平心静气的建议之后,潼潼还是挺配合的,一起和我想办法、规划时间。而且,因为是自己参与制定的时间表,她执行起来也比只凭我催促要来的更加积极主动一些。

再比如她第一年上幼儿园的时候,刚开始那周哭闹着不想去的日子里,我也曾“邀请”她来和我一起想办法缓解她的难过。

“潼潼,就像妈妈每天要工作一样,你每天也要去上幼儿园。妈妈知道你不想去幼儿园,因为那样就见不到爸爸妈妈了,你会伤心对不对。

那你看,能不能帮妈妈想个办法,让自己不那么伤心呢?”

刚开始,潼潼光顾着难受,一个劲儿摇头说:

“不知道,我可不可以不去幼儿园?”

于是,我开始尝试着提一些简单的方法:

“老师说,可以带爸爸妈妈的照片,你想爸爸妈妈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看一看,睡觉时也可以放在旁边,就像我们还陪着你一样,这样好不好?”

我见她还不大情愿,就装作忽然想到了什么妙招一样,夸张地说:

“哎呀,妈妈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潼潼不是最喜欢画画了吗,要不你在幼儿园想我们的时候,就找老师要支蜡笔,给爸爸妈妈画一幅画?”

一听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潼潼的情绪平复了许多,开始顺着我的思路自己想办法:

“妈妈,要不我现在就画一幅,然后放到书包里带着吧!”

“要不,我把我最爱的小兔子也带到幼儿园陪我吧!”

当孩子从情绪化回归理性之后,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当妈妈,你不是输在不够好,而是输在不够“弱”

当然,我们在这里说的示弱,并不是一种软弱。适度示弱,并非向孩子完全妥协,而是稍微弱化我们的“权威”,退后一小步,邀请孩子共同解决问题,让剑拔弩张的亲子关系变得从容平和。

它更像是一种为了达到双赢,而做的选择。

示弱,是给孩子变得强大的机会。当我们的示弱变成一种隐形的鼓励,我们的后退便可以成就对孩子的轻推。

有人说,当妈妈做到70%的时候,孩子就只能做到30%,一个全能型的、大包大揽的妈妈反而会剥夺孩子的自律性和独立性的养成。

示弱,更是一种柔软和尊重,将自己放低,与孩子平等。暂时隐藏父母的角色,给我们和孩子都留下“做自己”的机会。

示弱并非真弱,逞强不是真强。

就愿,我们都能学会示弱,为爱让路。

-END-

当妈妈,你不是输在不够好,而是输在不够“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