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邢臺市2018年秋季小麥播種及冬前管理理技術意見

邢臺市2018年秋季小麥播種及冬前管理理技術意見

2017~2018年度,我市小麥生產遭遇了播種期間連陰雨、冬春連旱、春季氣溫急劇升降、灌漿期乾熱風等不良天氣影響,防災減災田間管理技術經受了較大考驗。通過深刻總結特殊氣候年型小麥生產經驗教訓,市農業局專家組結合我市實際,提出2018年秋季小麥播種及冬前管理技術意見。

一、總體思路

今年小麥秋種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綠色豐產高效為目標,以節水優質抗逆為核心,強化“一控兩減”技術,穩步優化品種佈局,加強節水穩產、優質專用品種推廣,著力提高播種質量,突出防災減災技術。

二、今秋小麥播種及冬前管理技術

要牢固樹立“七分種、三分管”的觀念,把好小麥播種關,特別要把握好“精細整地、二次拌種、適量播種、播後鎮壓、凍水應用、病害預防”等關鍵環節的落實,爭取一播全苗、苗齊、苗勻、苗壯,確保足量畝穗數。

(一)加強節水抗逆和優質強筋品種推廣,優化種植佈局

各縣(市、區)要綜合考慮當地的生態條件和生產水平等因素,選用節水、優質品種,兼顧品種熟期和抗逆性。宜選擇灌漿快、成熟早的品種,避開乾熱風、後期降雨等氣象災害。今年我市主推的節水穩產品種為:嬰泊700、石新828、衡4399、衡S29、冀麥325、農大399、邢麥6號、中麥155、邢麥13、石麥22、輪選103、邢麥7、冀麥585、衡0628等。主推的優質強筋小麥品種為:師欒02-1、藁優2018、藁優5218等。

(二)落實精耕精播技術,提高播種質量

目前,大田生產上麥播時玉米秸稈量大、耕層淺等整地質量較差的問題還普遍存在,使得土壤鬆散不實、通風透氣、保墒保肥能力下降,出苗後根系下扎不深甚至根系懸空,致使小麥出苗後抗旱和營養供給能力降低,嚴重的出現缺苗斷壟現象。精細整地、精細播種是保證苗全、苗勻、苗壯的基礎措施。針對我市麥區小麥玉米一年兩熟、秸稈全量還田、多年旋耕的生產特點,加強農藝農機結合,落實精耕精播技術。

1、精細整地。在機械收穫玉米的同時或收穫後,在田間將秸稈粉碎2~3遍,將秸稈打細打碎並鋪勻。旋耕深度達到15釐米以上,旋耕2次。整地時要根據墒情掌握好時間,達到耕層上虛下實、土面細平、無明暗坷垃的要求。

連續3年以上旋耕的地塊,需進行一次深松,深松應達到30~35釐米。病蟲草害發生嚴重的地塊,提倡每3年左右深翻一次,有條件的每畝加2~3公斤秸稈腐熟劑或生防菌劑,可有效壓低病蟲草害基數,利於實現減藥高效防控。推廣使用深松、旋耕、分層施肥、強力鎮壓一體化機具,提高作業效率和質量。

2、精細播種。播種深度掌握在3~5釐米,播種機時速不超過5公里,要勻速慢行,以保證下種深淺一致、行距一致,不重播、不漏播。大力推廣15釐米等行距及15釐米以下全密種植形式,優化株行配比,提高光熱資源利用效率。

3、播後鎮壓。播後鎮壓可以有效碾碎坷垃、踏實土壤,增強種子與土壤的接觸度,提高出苗率,尤其是天氣不利的年份,播後鎮壓表現出來的抗旱耐寒效果更加明顯。在播種後出苗前土壤表層墒情適宜時,利用專用鎮壓器進行鎮壓作業,鎮壓器重量應在100~130公斤/米播幅。各地應根據小麥播種面積和農機作業時間、作業量,配備足夠數量的鎮壓機械,切實做到播後鎮壓技術的全覆蓋,保證小麥出苗後根系正常生長,提高抗旱、抗寒的能力。

(三)大力推廣測土施肥和減肥增效技術,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科學施肥是提高產量、改善品質、降低成本、保護環境的重要措施。要根據土壤肥力特點和生產效益目標,優化施肥技術,提高肥料利用率。

1、增施有機肥。要充分利用畜禽養殖糞汙等廢棄物資源,增施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施用,改善土壤結構,提高耕層有機質含量。一般高產田畝施有機肥2500~3000公斤,中低產田畝施有機肥3000~4000公斤。

2、精準配方施肥。根據土壤肥力水平和產量目標確定化肥施用量,根據測土配方數據,確定氮、磷、鉀、微肥的合理配比,做到減量精準配方施肥。一般麥田畝總施純氮14~16公斤,其中底施純氮6~8公斤,五氧化二磷7~8公斤,氧化鉀6~7公斤。要積極推廣施肥播種複式作業,肥料施於種子側下方3~5釐米,施肥深度不低於10釐米。

(四)抓好種子處理,防控土種傳病害

針對相當一部分小麥種存在種衣劑質量較差的問題,建議對於包衣小麥種實施“二次拌種”,有針對性的選用一些殺菌劑、殺蟲劑進行拌種,可以有效防治赤黴病、莖基腐病等一些土傳病害、地下害蟲和部分地上害蟲。在種子處理上,推薦選用6%戊唑醇+70%吡蟲啉種衣劑進行種子包衣,或用22.6%噻蟲嗪+2.2%咯菌腈+2.2%苯醚甲環唑拌種,實現對土傳、種傳病害和地下害蟲的“一包多防”與“一拌多效”。藥劑拌種的操作規則為:先拌殺蟲劑,悶種晾乾後再拌殺菌劑;先拌乳劑,待吸收晾乾後再拌粉劑,拌種要隨拌隨用,不宜久放。

(五)抓好種子質量,準確把控播期播量

今年小麥種子由於天氣原因千粒重較常年偏低,雨後收穫的種子發芽勢也有所下降。因此,播種前要分批次精準測定小麥種子的千粒重和發芽率,根據測定數據及田間出苗率(一般按80%)計算出適宜的播種量。根據多年生產實踐經驗,我市小麥適宜播期為10月5日~18日,最適播期為10月8日~12日。

多年實踐表明,根據我市生產實際,最適播期內畝播量不宜低於25斤,才能保證即便在災害年份,後期群體水平依然能夠達到45~50萬畝穗數的高產指標。在最適播期範圍內,一般畝播量控制在12.5~15公斤,保證畝基本苗20萬~25萬為宜。粘土地要適當增加播量。晚於最適播期範圍後,每晚播一天,畝增加播量0.5~0.75公斤,確保每晚播一天每畝增加1萬基本苗,霜降後播種,畝基本苗可達到45萬。

(六)抓好足墒播種,確保一播全苗

小麥播種底墒指標為耕層土壤含水量在田間持水量70%以上(即攥把土捏成團落地散)。底墒足時可趁墒播種。底墒不足時,在保證小麥適時播種的前提下,玉米收穫後及時澆水造墒,底墒水每畝灌水量20~40 方。提倡玉米收穫前10~15天帶棵洇地,做到“一水兩用”,既可促進玉米灌漿又可為小麥播種造足底墒,每畝灌水量20~30方。重黏土地一般不在小麥播前造墒,可在播種後適時澆灌矇頭水。

(七)適時進行雜草秋治,提高防治效果

雜草秋治可以有效減少麥田雜草基數,降低防治成本。小麥3~4葉期、雜草2葉1心至3葉期,是秋季化學除草的最佳時期,宜採用低濃度大容量的噴藥方式。針對不同種類雜草推薦以下用藥方案:

1、防治節節麥和雀麥。每畝用3%甲基二磺隆油懸劑或3.6%的甲基二磺隆+甲基碘磺隆鈉鹽水分散粒劑,25~30毫升/畝對水30公斤噴霧。

2、防治野燕麥、看麥娘、黑麥草等禾本科雜草。每畝用6.9%精惡唑禾草靈乳油40~60毫升加水30公斤進行葉面噴霧。

3、防治播娘蒿、薺菜、豬殃殃等闊葉類雜草。畝用75%苯並硫二嗪酮(苯達松)幹懸浮劑1.0~1.8克,或10%苯並硫二嗪酮可溼性粉劑,或20%氯氟吡氧乙酸異辛酯乳油50~60毫升,加水30~40公斤,均勻噴霧。

4、防除鹼茅、硬草。在小麥出苗後,每畝用25%異丙隆可溼性粉劑200~400克,加水20公斤噴霧。

5、大力推廣利用大型施藥機械進行專業化統防統治。在提高作業效率和防治效果的同時,進一步減少農藥用量,減少包裝物汙染。除草劑應採用扇形噴頭,有條件的地方建議使用自走式噴杆噴霧機施藥,角度80~100度,距作物高度40~70釐米,以保證最佳效果。在進行防治作用時應注意周圍敏感性作物,避免產生藥害,並確保藥械專用。如遇乾旱天氣,一定要按照稀釋比例,保持充足的配水量,以保證對雜草的防效。

(八)科學實施冬前管理,著力培育壯苗

以保水增墒、促弱控旺為重點,科學進行冬前管理,為麥田春季管理贏得主動,為實現節水抗逆穩產夯實基礎。

1、因地制宜澆好封凍水。重視凍水在防災減災方面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減輕越冬期小麥受凍、旱雙重影響,有效增加土壤含水量、熱容量和導熱率;二是預防春旱,我市春季經常發生較長時間的普遍乾旱,越冬水既能保障小麥安全越冬,又能使小麥春季管理更為主動;三是改善土壤結構,尤其針對一些土壤板結、耕作層堅硬、塊狀結構較多的地塊,冬灌後,由於凍融交替的作用,會使土壤結構團粒化,小麥的土壤根際環境得到改善。冬灌時間為日平均氣溫穩定下降到3~4℃、水分可及時下滲時進行,並在土壤封凍前完成。要統籌考慮節水和抗寒,提倡使用噴灌進行灌溉,每畝灌水量在30立方米以內,禁止大水漫灌。灌水後及時劃鋤,鬆土保墒。底墒充足、播後鎮壓、播後有降雨、土壤墒情好的麥田,可不澆封凍水,但遇秋季乾旱也應澆好封凍水。沙薄地一般應澆封凍水。

2、因苗制宜實施促控管理。冬前有旺長趨勢的麥田,在越冬前要採取機械鎮壓或化控措施,控旺促壯。底肥不足、苗子偏弱的麥田,要結合冬前澆水,適量補施化肥,促弱轉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