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1 說說中國和日本的年號紀年法

說說中國和日本的年號紀年法

▲德仁天皇將用哪個年號?

日本明仁天皇決定在今年4月30日退位,10月22日舉行太子德仁即位典禮。按照日本的傳統,新天皇即位後,將使用新年號,日本人用了31年的年號“平成”將成為歷史。

新天皇即位後,將採用哪個新年號,引起熱議,據說民意調查,“永和”的呼聲最高。若如是,中國東晉的“永和”年號將在東瀛復活。日本人會不會在永和九年暮春之初,搞一次修禊的蘭亭雅集呢?

新皇帝即位後,改變紀年的年號,稱為“改元”。這本來是中國的傳統,傳到了日本,他們沿用至今。不過中國古代,新皇帝即位後,頒佈的新年號從下一年元旦才開始使用,如此為了紀年方便。如果新年號從一年中間的某日算起,同一年新、舊年號混雜,很麻煩。

明朝有個例外,1620年8月(農曆七月),在位48年的萬曆帝駕崩後,由他很不喜歡的太子朱常洛即位,新年號為“泰昌”。可泰昌帝身體太不爭氣,或者因為壓抑太久,一下子放縱起來,當了一個月皇帝就嗚呼哀哉了,長子朱由校即位,年號為“天啟”。朱常洛還沒有熬到新年,而下一年元旦開始要用天啟為年號。總不能讓他成為一個沒有年號的皇帝吧,於是,大臣們想出一個辦法,萬曆四十八年七月以前為萬曆四十八年,從該年八月開始到十二月為泰昌元年,第二年為天啟元年。

在中國明朝以前,一個皇帝在位時,可以會換年號。女皇帝武則天在位十四年,前後改元十二次,大概則天女皇總希望保持新鮮感,年號一換,又是元年,自己就顯得不那麼老邁?

漢武帝也是個“年號控”,他是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武帝在位55個年頭,先後使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徵和、後元11個年號,比起則天女皇還算是很節制的。皇帝頻繁改年號的理由可能很多,一般是因為祥瑞出現或誇耀自己的功德。如漢武帝建元六年八月,“有星孛於東方,長竟天。”次年改元,年號為元光。太始末年,漢帝國連年出兵征討匈奴,取得勝利,解除了西北來自匈奴的威脅,於是改元“徵和”。應劭說“言征伐四夷而天下太平”,意即用征伐創造了和平。

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開始,明、清兩代皇帝,一般在位只用一個年號——很是體恤臣民,頻繁改變年號實在太麻煩了。皇帝只用一個年號,於是年號就可以用來代稱皇帝。後世人對一位死去的皇帝可以年號、諡號、廟號稱呼。如愛新覺羅·弘曆,年號“乾隆”,戲文裡稱“乾隆帝”的最多,廟號“高宗”,諡號“純皇帝”,也可以稱之為“清高宗”或“清純帝”——“清純帝”這諡號太炫了吧?

當然也有例外,如明英宗朱祁鎮登基後,用年號“正統”。後因“土木堡之變”被瓦剌俘虜,為了使瓦剌無法用皇帝為人質要挾明朝,英宗的弟弟朱祁鈺即皇帝位,改元景泰。明英宗後被瓦剌釋放,回到北京後被幽禁多年,趁景泰帝病重,發動“奪門之變”,復辟成功,重新當了皇帝,改年號為“天順”。清朝咸豐帝駕崩後,六歲的兒子載淳即位,由肅順等八大顧命大臣主持,擬定年號為“祺祥”。後來兩宮太后與恭王奕訢聯手,發動政變成功,將載垣、端華、肅順處死,其他五人革職或遣戍,原來擬定的年號當然不能用了,於是改為“同治”。

有一個蠻有意思的巧合,元、明、清三朝以北京為都城,北京內城南面三個城門對應了三朝最後一個年號。元朝最後年號為“至正”,內城南城牆中間為“正陽門”;明朝最後年號為“崇禎”,內城南城牆東邊有“崇文門”;清朝最後年號為“宣統”,內城南城牆西邊有“宣武門”。

日本和中國一樣,以前的天皇在位時,也經常改元。明治天皇即位後,宣佈實行一世一元制,即一個天皇只用一個年號。日本裕仁天皇的年號“昭和”,出自中國《尚書·堯典》的“百姓昭明,協和萬邦”。明仁天皇的年號“平成”兩字出自《尚書·大禹謨》:“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萬世永賴,時乃功。”不知道下一任德仁天皇的新年號會出自中國哪部古籍的哪一段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