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 《中國時報》國民黨還是不夠“青”

鈕則勳

國民黨中央委員選舉落幕,據該黨稱這次青年當選中央委員者為39人,當選率約19%,高於上屆的26人,加上中壯派民代蔣萬安、江啟臣,及有意參選的連勝文、高思博均名列前茅,這樣的選舉結果還稱不上如該黨發言人所稱的“逐步年輕化”,不過國民黨或許已有“青力崛起”的可能與趨勢。但現今的問題是,國民黨青壯力量到底有無能耐翻轉吳敦義及傳統國民黨的老派思維,成為主導國民黨的關鍵力量,答案仍需觀察。

首先,蔡英文的施政滿意度屢創新低,只能打出與自己競合關係明顯的“賴神牌”來救亡圖存,明擺是抱著“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賭一把的概念,期待在施政及選舉上拼個逆轉勝。而蔡當局的窘境也給了國民黨絕佳的機會,原本早已散架了的國民黨各個山頭系統,紛紛上演大復活,想方設法擠在吳敦義周圍,彷佛明天便能政黨輪替、班師回朝進入權力核心。

當這些傳統保守的力量都認為自己護“吳”、挺“吳”有功時,要長久浸淫在此醬缸文化中的吳主席不重視這些人的利益與資源分配,而去挺一些有抱負卻還未成氣候的黨內中壯或新生代成員,讓他們來主導黨的改革進程,可能性極低。

其次,國民黨檯面上的中壯派或是新生代,不少是有父執輩權力與關係庇廕的“政二代”。並不是說“政二代”全都是“靠爸族”,而是他們深受長輩較傳統的思維影響,又要在改革進程中避免傷到父執輩的權力或人脈關係,黨內改革當然也就難以克盡全功。

而國民黨的新生代要出頭,在沒人脈、沒錢的情況下,只能搭著較年輕政二代的便車,以求被外界看見,而當他們藉著政二代的“光環”有初試啼聲的機會時,感謝都來不及了,又豈敢力推大破大立的改革方案?

再者,以吳敦義的用人哲學與個性來看,當然不會以外界的輿論作為自己行事的考慮。如之前洪秀柱提早卸職,外界希望吳提早接任,吳堅不赴任。而且吳對自己充滿信心,自認“天縱英明”的黨主席又怎會將黨內新生代與中壯派的意見當做是落實改革的重中之重?順此邏輯,“用壯育青”會不會又只是虛晃一招,且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