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蘇東坡的《守歲》詩,是如何押韻的?

ALU_U


蘇軾蘇東坡的《守歲》詩,我們先來看原文: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
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
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
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
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

按照普通押韻的規律,此詩共八句話,每句最後一字應該押韻,也就是“蛇、遮、何、譁、撾、斜、跎、誇”應該擁有相同或者相鄰的韻母,我們看這八字的韻母分別為:e,e,e,ua,ua,ie,uo,ua。“撾”字在這裡,不能讀WO,它還有一個讀音為zhua,表示敲打或者抓的意思。

很明顯,作為大文豪的蘇軾,好像這首詩並不遵循正常的押韻規律,e和ua或uo不相近也不相鄰,按古韻分類來看,蛇、遮、何、斜都是“歌”韻,而餘下的四個字屬於“麻”韻,這兩個韻根本就風馬牛不相及,更別說接近了。那是不是蘇軾也犯了錯,押錯了韻呢?

我想作為大文豪,畢竟不是浪得虛名的,這樣的押韻,大致是因為寫詩的需要,一首詩,意境才是最重要的,其餘的諸如押韻、平仄、對仗這些,其實是可以變通的。像蘇軾這首《守歲》這般不遵循普通押韻規律的古詩,“歌”“麻”這樣押韻的還真有不少呢。

比如唐朝的杜荀鶴《題衡陽隱士山居》:

閒居不問世如何,雲起山門日已斜。放鶴去尋三島客,任人來看四時花。松醪臘醞安神酒,布水宵煎覓句茶。畢竟金多也頭白,算來爭得似君家。

杜牧的《懷鐘陵舊遊四首》:

控壓平江十萬家,秋來江靜鏡新磨。城頭晚鼓雷霆後,橋上游人笑語多。日落汀痕千里色,月當樓午一聲歌。昔年行樂穠桃畔,醉與龍沙揀蜀羅。

還有宋朝的邵雍的《自處吟》:

堯夫自處道如何,滿洛陽城都似家。不德於人焉敢異,至誠從物更無他。眼前只見羅天爵,頭上誰知換歲華。何止春歸與春在,胸中長有四時花。

宋朝另一位詩人許及之的《勸農口號十首 其四》:  

四勸農家勸主家,去年早稻失收多。未還舊欠無從出,隨力周旋更借它。

蘇軾的《守歲》其實是與《饋歲》、《別歲》一起共三首的,是蘇軾寫給他弟弟子由,也就是蘇轍的,我們知道唐宋八大家裡,蘇軾一家就佔了三個,分別是他和蘇轍的父親蘇洵,然後再加上他兩弟兄,這就是所謂的“三蘇”,傳說蘇軾的小妹蘇小妹,才華也不亞於他們父子三人,只是因為為女性,所以傳下來的作品並不多。

在《饋歲》、《別歲》、《守歲》三首詩前,蘇軾寫了一個序:

歲晚相與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呼為別歲;至除夜,達旦不眠,為守歲。蜀之風俗如是。餘官於岐下,歲暮思歸而不可得,故為此三詩以寄子由 。

這個小序交待了寫詩的緣由,創作的時間和自己寫這三首詩的心境,所以詩歌意境為先,其餘則次,況且“歌麻”押韻,他也是有參考文本的,就是筆者剛剛舉過的唐朝和宋朝那幾首。也就不足為怪了。

我是青鸞驚鴻,70後蜀女,喜歡讀書寫文字和心理學。感謝相遇在頭條,感恩喜歡我的文字。

青鸞驚鴻


守歲(宋 蘇軾)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

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

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

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

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

古代的詩歌,不管是古詩還是近體詩,都要求押韻,且韻字在讀的時候要拖長,這樣,就使創作出來的詩歌在吟誦的時候別有一番韻味。

隨著時代的發展,古代很多字的讀音隨時代的發展已經發生了改變,所以蘇軾這首詩用今天的普通話來讀的話已經不押韻了,但我們用平水韻查一下的話,就會發現,它是完全符合押韻原則的古體詩。全詩押“六麻”韻,“蛇”屬“四支”和“六麻”兩個韻部,“何”“跎”屬“五歌”鄰韻,也可以借來押。







帥丫的歷史文化茶坊


1061年(嘉祐六年),蘇軾應制科入三等,以“將仕郎大理寺評事籤書節度判官廳公事”,十一月至鳳翔(治所在今陝西鳳翔)。這年蘇轍授商州(治所在今河南商縣)軍事推官。官府通告未下,蘇轍要求留在京師侍奉父親,第二年獲准。在1062年(嘉祐七年)冬末蘇軾一人在鳳翔,遇到年終,想回汴京和父親、弟弟團聚而不可得,回想故鄉歲暮的淳樸風俗,就寫了《饋歲》《別歲》《守歲》三首詩寄給弟弟蘇轍(字子由),以抒發思念之情。《守歲》是三首組詩的最後一首。原題為:“歲晚相與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呼為‘別歲’;至除夜,達旦不眠,為‘守歲’。蜀之風俗如是。餘官於岐下,歲暮思歸而不可得,故為此三詩以寄子由。”

三首詩都是古體詩。古體詩是唐格律詩定型後很多詩人仍懷念古人較少格律束縛的詩歌,於是模仿古人不拘格律所寫的詩,又稱《古風》。畢竟唐宋時代詩人們受格律詩影響太深了,作起古體詩來潛意識裡總受著格律詩的影響,在句式、語法、平仄、押韻等方面有著格律詩的影子。

第一首《饋歲》用的是仄韻,全詩押21個,一韻到底。第二首《別歲》全詩押四支韻,但在第十句出韻,押五維韻。我們來看第三首。

守歲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

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

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

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

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

第三首《守歲》全詩押六麻韻,但在第6句和第14句押五歌韻。

按王力《漢語詩律學》所言,唐以後古體詩用韻,凡用本韻的,不論平韻仄韻,往往一韻到底。平韻古詩所用韻部,和近體詩完全相同,即使險韻也不出韻。仄韻古體詩,也依《唐韻》或《廣韻》為標準。仄韻古體詩純用本韻的情況不比平韻的古體詩少,在仄韻字數量較少的情況下,這種情況就難能可貴了。像蘇軾第一首《饋歲》就是如此。

古人以為規規矩矩做古體詩,總不能表現出古詩特有的風韻,於是故意在韻上求變求異,作詩是要押韻的,韻上要變,就只能採取“通韻”的方法了。所謂“通韻”是指可以使用“鄰韻”,但鄰韻也是有嚴格規定的,以蘇軾的《守歲》對照鄰韻的格律,卻又並不相符。

王力認為這種情況屬於“主從通韻”,即以某韻為主,參雜少數它韻,是古體詩中允許的,比如唐代詩人如杜甫的《發同谷縣》,全詩20句,以入聲十一陌為主,但在十二和十四句雜以入聲十二錫。張籍《沈千運舊居》,全詩十八句,以一東韻為主,但在第二句和第十八句用二冬韻。

以此看待蘇軾的《守歲》也就豁然開朗了,這本來就是古詩體例中用韻的正常現象。

豈是蘇軾《守歲》一詩的出韻,卻並非不押韻,只是不符合當時使用鄰韻的規律罷了,從口語角度朗讀,還是押韻的。從音韻學角度看,上中古元音高化是一個語音遷移的規律,特別是長元音轉移更為明顯,這種轉移到宋代,某些音已經不能與原韻部大多數音相協,比如上詩裡的“斜”已經發生變化,在六麻韻裡很是特殊。這是麻韻分化成“a”和“e”兩韻結果,這種分化在十二世紀已經完成,到宋代,其讀音正好與五歌相協。用現代漢語讀“蛇、遮”,我們感覺與“何、跎”更為協調押韻。既然如此,蘇軾把當時讀音相近的“何、跎”融於六麻韻中,也就順理成章,可以理解了。這也是唐代“麻、歌”不是鄰韻(《平水韻》依唐人用韻編撰),但倒宋代以後讀音反而相近的原因了。


槐香夢園


本人愚見,這首詩的押韻需要結合詩的意思層次看。

《守歲》,十六句,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前六句: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

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

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

這一層次通過蛇的比喻,從反面表達守歲的意義。蛇、遮、何押韻e。具體意思是,已經到了除夕歲末了,就像一條蛇遊進了蛇洞,把蛇從洞里拉出來本來就很難,何況是職能抓住尾巴梢,根本拔不出來。

第二個層次中間六句: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

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

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

這一層次主要描寫人們守歲的情景。譁、撾(讀zhuā,擊,敲打,此處指更鼓聲。)、斜(斜作韻腳時讀xiá),押韻a。大概意思是,為了守歲,兒童徹夜不睡覺努力掙扎,晨雞叫鼓鳴,人們長時間坐著,直到新一年的到來。

第三個層次最後四句: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

這一層次與第一個層次形成對照,正面表明守歲有理,應該愛惜將逝的時光。跎、誇還是與上文相承,押韻a。

以上就是一些愚見,詩的押韻只是一種形式,千萬不能被形式約束,否則就沒有詩的美。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說,真正的大師,都是遵照形式卻又超越於形式的。


文學攬勝


律為骨,韻為筋,詩意才是其靈魂。激昂頓挫是平仄,一曲高歌點紅唇。


老楊120953781


平水韻 第六部


叫我鵬鵬就好


炮竹驚歲夢,

年擼發幾春。

不覺少虛度,

一曲紅塵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