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9 100年前的老漢口租界區,除了“沉淪”,還有“興盛”

袁繼成,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武漢文史研究會副會長,武漢文史研究館館員。他用從教近60年的研究心血,為武漢人還原了100年前老武漢領館區的生活。在歷史的嫌隙之外,我們發現附著在建築與城市之上,還有最初的中西文化的融匯與交流。
100年前的老漢口租界區,除了“沉淪”,還有“興盛”

穿著長衫的武漢人在這些歐式建築裡學會和外國人打高爾夫、保齡球,琢磨西醫,穿著旗袍的婦人開始進出流光溢彩的西餐廳,學著用刀叉吃西式牛扒。在漢劇的大戲臺前面,也出現了洋人的面孔,他們為旖旎的唱腔沉迷,也驚歎於中醫的神奇。

100年前的老漢口租界區,除了“沉淪”,還有“興盛”

當時的領事館大多集中在漢口租界區,儘管這裡長期被租界史料記載的“低沉而昏暗”的文字所籠罩,揭開上世紀的領事館記憶,這裡曾是當時武漢最為繁華和熱鬧之處,除了“沉淪”還有自己的“興盛”。

100年前的老漢口租界區,除了“沉淪”,還有“興盛”


漢口船通全球,“打個招呼”就算“簽證”

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袁繼成的母親就在外國領事館區洋人辦的合記蛋廠和瑞興蛋廠做工。那個時候領事館周邊異常繁華,和以簡易搭建為主的武漢其它區域完全是兩個模樣。

伴隨著領事館的建設,原來被鄉間土路包圍的領館區域周邊修建了寬敞的馬路並形成相對完善的路網。在重要道路的兩側,還種植行道樹,江邊一帶還有草地、河灘花園、大量楊樹、柳樹成排延伸。

100年前的老漢口租界區,除了“沉淪”,還有“興盛”

當時領事館幾乎不開展簽證業務。在袁繼成母親的記憶裡,出國一般是有錢有見識的大戶人家才去做的事,那些人只要去領事館“打個招呼”就可出國。

作為東方芝加哥式的交通延展,漢口有直接去英國、俄國、荷蘭、日本的船隻,只要買得起票,就可以直接乘船出國。出國的目的多是商務,也有留學、出國定居或務工的。

100年前的老漢口租界區,除了“沉淪”,還有“興盛”

倒是民國時期居住在中國的外籍人士需要辦理相關手續。漢口有個辦理涉外事務的部門叫做“洋務公所”。“洋務公所”位於江漢路上的思明堂對面,民國時期設的,如今成為了一處機關辦公地,如今狹窄的人行道旁還看得到這一地界的界碑。

100年前的老漢口租界區,除了“沉淪”,還有“興盛”

據日本人內田佐和吉所著的 《武漢巷史》記載,若是外國人想做生意或者是去外地旅行時必須到外交交涉署中辦理許可證,並且旅行時必須隨身攜帶這種許可證。旅行的許可證叫做“執照”,而商品攜帶許可證則叫做“護照”,“手續費是一件五元”。發放許可證的目的是為了避免給外國官廳和中國官廳增加不必要的麻煩。

“執照”上詳細記載了從什麼時間到什麼時間在何地旅行,在旅行期間,所到之處的地方官員有責任提供保護,因此他們會派人護衛以免發生不測。

“執照”是清政府開始發行的,民國時期發行的“執照”沿襲同樣的內容。長兩尺,寬一尺多,比較大,裡面印有“某某帝國臣民某某”的字樣。

100年前的老漢口租界區,除了“沉淪”,還有“興盛”


領事館周邊配套一應俱全

原合作路有個燈光球場,許多年輕人愛去那裡打球,年紀大了就坐在旁邊看球。這就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領事館周邊的配套建設,在當時的漢口都算是稀罕東西。

除了籃球場,領事館周邊學校、醫院、銀行和各種娛樂場所一應俱全。

100年前的老漢口租界區,除了“沉淪”,還有“興盛”

現在的漢口六中、四中在當時都是教會學校,有外國學生,也有中國人。學校開設體育課程,引進足球、籃球、排球及乒乓球。上世紀30年代,武漢僅組織足球運動的體育團體就達20多個。

博學中學學生足球隊曾同英、法、德、日等八國水兵、商人聯隊比賽,以4:3獲得勝利,更推動了足球運動的發展。除了球類運動,在漢口還一度盛行跑馬、打靶運動。在領館區附近,還有保齡球、手球、高爾夫球、網球等運動。

100年前的老漢口租界區,除了“沉淪”,還有“興盛”

現在的解放公園在當時就是個跑馬場,名“西商跑馬場”。進門沿途柏楊夾道,有約500米長,一丈高的鋼筋混凝土圍牆。跑馬場內建有巨型看臺,上下兩層,可容觀眾上萬人。內有公證亭、酒吧間、俱樂部、游泳館、馬房等。當時的外國人都在這裡賽馬,武漢有錢有勢的人也常光顧這裡。

100年前的老漢口租界區,除了“沉淪”,還有“興盛”

100年前的老漢口租界區,除了“沉淪”,還有“興盛”

現在的漢口二醫院,就是原來外國人辦的天主教醫院,普通武漢老百姓有的也去看病,收費低廉,有時甚至不要錢。1931年,武漢大水,東湖附近的教會醫院就收留了很多武漢人,並免費給他們看病。

英國領事館處在漢口中心區域,銀行尤其多,除了英國匯豐銀行,還有很多其他國家的銀行也建於此,像美國的花旗銀行就是代表。

娛樂場所更是領事館區域重要的組成部分。各國人自己在領館周邊建設俱樂部,早起稱“波樓館”,亦稱“波羅館”,起源於歐洲。

100年前的老漢口租界區,除了“沉淪”,還有“興盛”


外國人學穿長衫,中國人學習西醫

1879年,英國領事館周邊首先建立以滿足英國人業餘時間的休閒娛樂。

之後,德、俄、法、日領事館周邊相繼設立。俱樂部內部設施華麗,內有酒吧間、大餐房、彈子房、保齡球房、牌房、板球房、閱覽室、圖書室、陳列室及理髮室、浴池等。日本俱樂部還設有擊劍道場、射擊場和棋藝室。

袁繼成介紹,波羅館、俱樂部是外國居民閒時娛樂、閤家聚會的場所,也是洋商交換行情、洽談商務、互通政治軍事情報的場所,華人一般不允許入內。

100年前的老漢口租界區,除了“沉淪”,還有“興盛”

茶館則是另一領館區的代表娛樂場所,由中國人自己建設,從外面逐漸進入領館區。當時茶園裡多唱黃孝花鼓戲,也就是後來的楚劇,當時黃孝花鼓戲無絲竹弦伴奏,僅靠後臺人聲幫腔和接腔。

茶園競爭激烈,也造就了一批名角。除了外國人,當時武漢有頭有臉的人也都到裡面去消費,一般的老百姓去不了。

100年前的老漢口租界區,除了“沉淪”,還有“興盛”

在領事館區域,那些梳著油頭穿著西服打著領結的武漢人多起來,也有穿著中國的長衫或旗袍的外國人,有外國人學習中醫,也有武漢人進入教會醫院學習西醫。有外國人在茶館給楚劇名角拍手叫好,也有武漢人走進電影院觀賞西方電影。

“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西文化在這裡相互碰撞、交流、融合,這裡記錄的是武漢這座城市曾經的興盛和沉淪。”在袁繼成看來,那裡有許多不合時宜的東西,也有許多先進的東西。

100年前的老漢口租界區,除了“沉淪”,還有“興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