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如果曹爽和司马懿开打,曹魏四大战区,有几个会听曹爽指挥?

高平陵之变(249年)时,曹爽为什么放弃抵抗?通常的解释都是,曹爽贪生怕死,只求做一个富家翁,而不愿意冒和司马懿死磕的风险。但是仔细探究,曹爽做出这样的决定,其实也是深思熟虑、理性思考后的无奈之举。

有一个因素,大家都容易忽视,就是曹爽并没有完全控制曹魏全国四大战区的能力。在打仗水平本来就不如司马懿的前提下,如果连军队人数都不如司马懿的话,曹爽选择投降,也无可厚非。

如果曹爽和司马懿开打,曹魏四大战区,有几个会听曹爽指挥?

曹爽

首都部队,基本被司马懿掌握

按照 《资治通鉴》记载,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派司徒高柔假节大将军事,控制曹爽军营;派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控制曹羲军营。曹爽只能以洛阳周围的屯田兵(非精锐武装)“数千人以为卫”。

大司农桓范出城,劝说曹爽带着皇帝退至许昌,组织人马再和司马懿决战。最终曹爽没有听从桓范的建议,而是苦思冥想一夜后,选择了投降。这一夜,曹爽也许反复比较了支持自己的力量,和支持司马懿的力量,最终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这种力量对比中,最重要的就是曹魏四大战区的立场。

曹魏从曹操时代开始,逐渐演变成四大战区的体制。东部战区(扬州)对吴,南部战区(荆州)对吴,西部战区(雍、凉)对蜀,北部战区(幽、并)对北方少数民族。到了高平陵事变时,四大战区的情况演变如下:

如果曹爽和司马懿开打,曹魏四大战区,有几个会听曹爽指挥?

王凌

东部战区:王凌倚老卖老,未必听曹爽的

东部战区当时由王凌负责。王凌在曹丕时代,220年,就已经是省部级高官了,担任兖州刺史。后来又担任过扬州刺史、豫州刺史。238年,原来东部战区指挥官满宠被调回中央后,曹爽安排王凌接替满宠,担任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军事。248年,也就是高平陵之变前一年,王凌被提拔为司空,但仍驻扎在寿春,负责东部战区工作(高配)。

曹爽虽然对王凌有提拔之恩,但王凌是老江湖,也未必把曹爽放在眼里。王凌想的是如何自立山头(发动淮南第一叛,想拥立楚王曹彪为皇帝)。如果司马懿和曹爽开战,王凌很可能选择坐山观虎斗,而不会早早表明态度。

如果曹爽和司马懿开打,曹魏四大战区,有几个会听曹爽指挥?

王昶

南部战区:王昶最初由司马懿提拔

236年,魏明帝下诏求贤,卿校以上,各举一人。太尉司马懿推举了王昶(时任兖州刺史)。从240年起(到249年),王昶升任征南将军,持节,都督荆州、豫州诸军事,成为南部战区的指挥官。王昶的这一任职很可能和司马懿也有关系。

虽然曹爽对王昶颇多拉拢,但是如果战事一开,王昶很可能会站在司马懿一边,毕竟司马懿对王昶的关键性进步提供过支持。高平陵之变后,王昶也很快倒向司马氏家族,深得器重。打败东吴施绩,平定淮南第二叛、第三叛,都有王昶的功劳,后来最高做到司空之职。

如果曹爽和司马懿开打,曹魏四大战区,有几个会听曹爽指挥?

郭淮

西部战区:夏侯玄挂帅,但未必能撼动郭淮

曹爽当权后,派表弟夏侯玄(夏侯尚之子)出任征西将军,都督雍凉军事。但是西部战区是司马懿深耕多年的大本营。雍州刺史郭淮,始终以地头蛇、二把手的身份,控制着西部战区的日常事务。

如果曹爽与司马懿对战,虽然夏侯玄肯定会站在曹爽这边,但是郭淮必然支持司马懿,以郭淮对西部战区多年的浸淫,夏侯玄很可能不是郭淮的对手。

如果曹爽和司马懿开打,曹魏四大战区,有几个会听曹爽指挥?

孙礼

北部战区:毌丘俭、孙礼平分秋色

相对于面对蜀、吴的东、南、西战区,曹魏北部战区的名声可能小一点。它的重要性,主要随少数民族边患的厉害程度而变化。北部战区的指挥官应该是“都督河北(幽、并、冀)诸军事”,曹丕“太子四友”的吴质曾做过这个职务,不过249年时估计边患不太严重,所以北部战区没有设立统一指挥官。

幽州刺史毌丘俭曾经作为司马懿的副手,参加过讨伐公孙渊的战斗。之后毌丘俭一直负责北部战区事务。244年,还曾远征高丽。毌丘俭和夏侯玄、李丰交好,因此很可能战端一开,毌丘俭会站在曹爽这边。后来的淮南第二叛,也证明毌丘俭和司马家并不友好。

另外,高平陵事变时,因为匈奴边患,并州刺史孙礼还兼任护匈奴中郎将,这也是北部战区的一支重要力量。孙礼和司马懿的关系应该不错,高平陵事变后不久,孙礼就被提拔为司隶校尉。

如果曹爽和司马懿开打,曹魏四大战区,有几个会听曹爽指挥?

2.5胜1平0.5负,司马懿胜算较大

按照上述推断,如果司马懿和曹爽开战,南部战区王昶、西部战区郭淮(搞定夏侯玄)、并州孙礼(0.5)都会支持司马懿,东部战区王凌骑墙观望,北部战区毌丘俭(0.5)支持曹爽,这样就是2.5胜1平0.5负,司马懿胜算较大。

如果曹爽和司马懿开打,曹魏四大战区,有几个会听曹爽指挥?

曹爽的失败是必然

从239年到249年,曹爽掌权十年,为什么没有培养出完全忠诚于自己的地方实力派呢?

首先曹爽是空降的辅政大臣,没有带兵经验,也没有自己的军队人脉。丁谧、邓飏、何晏、毕轨之流,都是文官,没有从武的经验。曹爽只能在已有的武将中,选拔尽可能符合自己要求的人。

其次,司马懿247年才开始称病,对曹魏朝堂的把控,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弱。而且对老于政治的司马懿来说,控制军队高于一切。所以,从对郭淮、王昶、孙礼的安排,都可以看出司马懿的小心布局。

曹爽自以为控制了首都警卫力量,就觉得没问题了。为了息事宁人,也为了边疆守备,曹爽掌权时没有大规模地换血四大战区。这就犯了政治幼稚病,一旦图穷匕首见,要较量硬实力的时候,曹爽难免棋差一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