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英國特使:我們來中國是談貿易的,不是來聽京戲的

英國特使:我們來中國是談貿易的,不是來聽京戲的

今人大多知道,在大清帝國乾隆朝晚期,大英帝國特使馬嘎爾尼訪華,要求覲見乾隆皇帝而又不肯三跪九叩,只願行“鞠躬”與“吻手”之禮,這讓乾隆皇帝非常反感。後來經過一番糾結 ,乾隆爺答應可接受“單膝下跪”和“吻手禮”。

覲見時,馬嘎爾尼提出請清廷允許英商在珠山(屬山東青島)、寧波、天津等地貿易,在廣東、北京建貿易貨棧,改變澳門和廣州的運輸稅等等,均被乾隆皇帝一概回絕。也就是說,對英國特使要求展開貿異談判的請求,清廷根本就置之不理。

事實上,即使當時英國人願意按照三跪九叩之禮覲見中國皇帝,乾隆帝也不會答應他們的要求。乾隆皇帝認為自己即位以來,帝國已是太平盛世,各種商品應有盡有,根本不需要與外國人通商。

乾隆皇帝於是下了一道諭旨,稱大清禮儀仁愛,朕對那些誠心入貢向化的屬邦,“無不加之體恤,用示懷柔,如有懇求之事,若於體制無妨,無不曲從所請”;然與外國通商不符合中國定例,況中國應有盡有,不需要互通有無。

因此,諭旨“曉諭爾國王,當仰體朕心,永遠遵奉共享太平之福”,今後若“任從夷商將貨船駛至浙江、天津地方欲求上岸交易,天朝法制森嚴,各處守土文武恪遵功令……定當立時驅逐出洋,未免爾國夷商徒勞往返”。

諭旨說到這裡,乾隆皇帝還不忘正告英國特使:“勿謂言之不預也!”

乾隆的這道諭旨,實際上是向西方宣告了中國不可能與外夷開展外交與商貿往來。這個政策,使中國錯失融入世界潮流的良好機會,晚清帝國接踵而至的被動挨打命運,也從此鑄成。

乾隆皇帝雖不願與西方發展邦交、互通有無,但是英夷既然來了,也要向他們炫耀一下大清帝國的光輝形象。


英國特使:我們來中國是談貿易的,不是來聽京戲的

乾隆皇帝命宮廷畫師所繪《萬國來朝圖》局部


按照中國原有的禮制,對於前來朝貢的外邦,皇帝只對其國王和正使、副使進行賞賜。但是對馬嘎爾尼使團的這次訪華,乾隆皇帝卻給予了破格禮遇,上至正使下到黑人僕從,都給予了賞賜,甚至留在船上的士兵和水手也人人有份。


乾隆皇帝這樣做,目的是讓遠隔重洋的蠻夷對天朝上國留下良好印象,讓英國人感受到大清帝國所呈現出來的“繁榮富足”。


此外,為了讓英國人更加形象地體會到中央帝國的盛世景象與博大精深的華夏文化,還專門為他們安排了戲劇演出。


類似給前來朝貢的外藩使者編排的戲劇,畢竟有著很強的功利目的,所以內容貧乏,唱詞基本上千篇一律,主要戲目有《海不揚波》、《年年康泰》和《太平王會》等幾齣。而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考慮到英國畢竟不同於中國周邊的傳統藩屬,於是給馬嘎爾尼使團多增加了幾齣戲碼,譬如崑劇《四海昇平》。


《四海昇平》是一出明代傳奇形式劇目,南北調輪換唱,主角文昌唱北調,配角唱南調。整個戲目的開場與謝幕都是北調,這也是一出歌功頌德的戲。戲中以古聖賢君來比喻乾隆皇帝的文治武功,以四海龍王的朝拜來比喻英吉利的來朝。


宮中的御用文人們居然改了唱詞:“故有英吉利國,仰慕皇仁,專心朝貢。其國較之越裳(指越南),遠隔數倍。或行數載,難抵中華。此番朝貢,自新正月啟舶登程,六月已抵京畿矣。此皆聖天子,仁德格天,所以萬靈效順,非有神靈護送而行,安能如此迅速。載之史策,誠為亙古未有之盛事也。”


馬嘎爾尼雖然看了戲,但他並不明白劇情所要表達的政治目的。他一門心思希望看完戲後,能夠與大清國就商貿往來事宜展開談判。觀戲過程中,他甚至向陪同的朝廷大員和紳表示,使團留在北京,願意自掏腰包,承擔逗留在京期間的全部費用。


馬嘎爾尼對和紳說:他奉英國國王之命來中國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與中國開展貿易通商的談判。如果把這次來中國的目的,僅僅理解為祝壽、給大清皇帝磕頭、然後聽戲,那實在失去了此行的意義。


但是讓馬嘎爾尼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戲看完後,和紳向馬嘎爾尼說明,朝廷不會同意英國的要求,然後通知他們可以離開中國了。


這個結局對於馬嘎爾尼而言,無疑是一個噩耗。不用說,馬嘎爾尼的使命徹底失敗了。


馬嘎爾尼碰了一鼻子灰,大為不快地離開中國,回到倫敦。在後來的《紀事》中,馬嘎爾尼寫道,清朝自立國以來,“至少在過去一百五十年裡沒有進步,或者更確切的說反而倒退了。”為什麼退步了呢?因為清政府的故步自封與妄自尊大。

馬嘎爾尼寫道:“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它之所以在過去一百五十年中沒有沉沒,僅僅是由於一班幸運、能幹而警覺的軍官們的支撐,而它勝過鄰船的地方,只在它的體積和外表。但是,一旦一個沒有才幹的人在甲板上指揮,那就不會再有紀律和安全了”。

英國特使:我們來中國是談貿易的,不是來聽京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