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西安市鄠邑区 大王镇兆伦铸钱遗址史略

西安市鄠邑区 大王镇兆伦铸钱遗址史略

西安市鄠邑区 大王镇兆伦铸钱遗址史略

西安市鄠邑区大王镇兆伦铸钱遗址史略

兆伦铸钱遗址 位于西安市鄠邑区大王镇兆伦村,又名钟官城铸钱遗址。明崇祯十四年(1641)《鄠县志••胜地遗迹》载:“钟宫,在鄠县东北二十五里,始皇收天下兵(古者以铜为兵器),销为钟鐻,此或其处也。”《元和郡县志》卷二云:“钟官故城,一名灌钟城,在鄠县东北二十五里,秦始皇收天下兵器销为钟鐻处。”《三辅黄图校正》云:“《元和》作钟官,极为正确,盖为水衡都尉钟官令铸钱之地,为上林铸钱三官之一。”《三辅黄图》误官为宫。毕沅《关中胜迹图志》亦云:“钟官城在鄠县东北二十五里,元和郡县志一名灌钟城,秦始皇收天下兵器销为钟鐻处。”灌者炼铸之意,即是秦代炼铸钟鐻的地方。汉灭秦后,继续沿用此铸造场地,尤其到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实行国家统一铸币,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此处便成为主要铸钱币的场所。遗址北近西宝公路,南跨郿坞岭高地,东临苍龙河故道,西至兆伦村和梧村间,东西宽约600米,南北长约1500米,总面积近90万平方米。20世纪50年代将苍龙河改道,开挖的新河自东南向西北从遗址中部穿过。70年代由于生产活动(平整土地)频繁,特别是新河的治理,使遗址区内先后暴露出陶范、建筑遗物及建筑夯土台等。在新河东岸发现木炭灰土层,东西长约25米,南北宽约16米,灰层厚度50~70厘米,其中夹杂有较多铜渣。在灰土层以南还有一段旧范砖堆砌的墙基,此应是重要的冶铸区域。

遗址区内发现最多的是钱范,在苍龙河故道以西分布较广,有的地点竟堆积1~2米厚。有西汉五铢范和王莽时期多种钱范,分为铜范和陶范两种。陶范分为陶范母和陶背范,其中绝大多数为陶背范。五铢钱陶背范为长方型,表面抹有0.4~0.6厘米厚的细泥,其上制有钱型。范体为夹沙,沙粒均匀,在范体一侧留有V形浇铸口。铸口右侧与另一端正中各有一定位榫。另外还有一种小五铢钱陶范。仅新莽时期钱范即有一刀平五千,契刀五百、大泉五十、小泉直一、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货泉、大布黄千、次布九百、幼布三百、货布等12种。在“大泉五十”陶范上发现有“钟官前官始建国元年三月工常造”的题铭。另外在遗址内还发现有“钟官钱丞”封泥。

在位于两河口以西,兆伦村以北的范围内,分布有较多的绳纹瓦砾及其他一些建筑材料,如五角形陶水管道、铺地方砖等。在两河口西约80米处,原有一方形的夯土台基,边长约50米,高约六至七米,70年代平整土地时掘毁。在其周围发现有大量筒瓦、板瓦及有“上林”、“延年益寿”、“永寿无疆”字样和云纹的瓦当等,此应是一处重要建筑遗迹。除此以外,还发现有“千秋万岁”、“与天无极”字样与玄武云纹、朱雀云纹、葵纹等瓦当,以及铺地方砖、空心砖、绳纹砖、工字形砖、筒瓦、板瓦、五角形陶水管道等,说明在遗址内建有较高级别的铸币管理机构。

遗址内发现的钱币有八铢半两、四铢半两、榆荚钱、有廓半两、五铢钱、小五铢钱、一刀平五千、大泉五十、壮泉四十、小泉直一、布泉、货泉、货布等。发现的制范及铸钱工具有坩锅、陶拍、窑垫、铜质工具、尖头铁铲、铁质和陶质定位销等。

此遗址是汉代上林三官之一的钟官铸钱场所,为国家铸币中心,代表当时铸币最高水平。对中国古代货币史及其货币铸造技术研究等,具有较高的历史和学术价值。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市鄠邑区 大王镇兆伦铸钱遗址史略

西安市鄠邑区 大王镇兆伦铸钱遗址史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