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郭德纲于谦的相声和苗阜王声的相声哪个好?哪个有回味?

李鑫翠竹听雨131211696


说到相声,我们有必要对这种艺术形式做一个名词解释。

所谓相声就是:以说、学、逗、唱四种形式,对人物、事件进行调侃、讽刺或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表现出来的一种中国民间曲艺表演艺术。根据表演人数的寡众,可分为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其形成时间约为明末清初,发源地有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三地,以前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现在全世界范围内均有市场。


郭德纲、于谦的相声特点

郭德纲于谦的相声现如今可谓满誉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这二位的相声就有市场,由此可见郭德纲于谦的相声是多受欢迎。郭德纲在自己的相声表演中也曾说到“相声就是给在座的列位带来笑声,大家哈哈一乐,我们哥俩的任务就算完成了,你要说相声非要给诸位以人生启迪,听完相声我的人生从此有了改变,这我们做不到,那应该学校做的事儿……”郭德纲的话透露了他的 相声本质,那就是以逗观众为乐作为首要任务,题材多样,贴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郭德纲出生于1973年,六岁那年拜评书艺术家高庆海学习评书,之后跟随常宝丰学习相声,中间又拜师侯耀文。在相声界,师从哪位对演员的前途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对郭德纲有多位师傅这一点,作为听众、观众不必太过在意,也没必要加以指责。郭德纲学习相声的同时又学习了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可以说郭德纲为了说好相声,学习的东西要比目前大多数相声演员多的多。


于谦生于1969年,北京摇滚协会副会长,相声师从石富宽,也就是相声大师侯耀文的搭档,郭、于二人的捧逗组合是目前相声界最和谐,最默契的一对,无人能与之比肩。

郭德纲于谦的相声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相声应该是以观众感受为主,还是以歌颂教育为主”,这也就是相声界目前一直所说的“反三俗”问题。郭德纲于谦的相声遵循的是观众感受的原则,同时以老北京时期天桥的相声表演形式作为基础的表演形式,内容中添加了现代素材,取得了极高的口碑和极好的效果,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这就是被称之为“俗”,贴近普通人的相声形式,也是郭、于二人相声的特色。

苗阜王声的相声特点

苗阜王声是近几年崛起的相声新秀。凭借《满腹经纶》这一作品成名,以后就红遍全国。此后,二人登台春晚,和郭德纲一样开始在全国商演,取得不菲的成绩。苗阜继而成为陕西曲协主席和中国曲协委员,成为体制内的一名艺人,可谓名利双收。

苗阜生于1982年,陕西铜川人,2007年创建“陕西青年曲艺社”,相声师从郑小山,郑小山师从王本林,王本林师从马三立,也就是说苗阜是相声泰斗马三立的曾徒孙,相声界就是这么讲究。苗阜和郭德纲在师从上基本不分高下。


王声,生于1982年,陕西铜川人,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相声师从陕西相声名家郑文喜,目前是“陕西青年曲艺社(青曲社)秘书长、陕西省青年曲艺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同苗阜一样,也进入到体制内了。

苗阜王声的相声以插科打诨、曲解本意、融入地方特色为主要特色,风格幽默,表演自然。苗阜王声这一对的组合,从表演上讲,还是比较成功的,但在默契程度上,与郭、于二人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这主要是二人在表演中严格遵循台词,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差错,所以灵活性上就缺乏那么一点点的活力,显得有些呆板。这也是体制内相声的特点,可以理解。





郭德纲于谦和苗阜王声的相声

相声源自明末清初,以前就是艺人通过表演,让人们得以一笑,从而得到维持生计的生活资料,是低下和贫贱的职业。新中国建立后,相声这种艺术形式得到重视和尊重,先后出现侯宝林、郭全宝、常宝堃、马三立、苏文茂、马季、侯耀文、姜昆等诸多相声大家和派别。这些相声大师撑起了建国后相声屋堂的栋梁。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大师一个个驾鹤西去,相声屋堂的栋梁也逐步开始倾斜。


进入二十一世纪,相声这门艺术已经奄奄一息,眼看就要消逝于历史,此时一人忽然跃出,臂撑栋梁立于屋堂之中,此人便是郭德纲。不客气的说,没有郭德纲的出现,相声这门艺术冰消瓦解,走向衰亡是没有任何悬念的。没有他,我们甚至无缘听到“探清水河”、“送情郎”、太平歌词这样的民间艺术小调。众多的观众、听众之所以喜欢郭、于的相声,除了这二人让相声这种艺术再次散发出光芒外,还因为:好听。

列位可以回想下,在这之前,有哪些相声还存在你的记忆中?节点就在姜昆的《虎口遐想》和《电梯奇遇》,在这之后你的记忆中还有关于相声的内容吗?即便有,你难道不觉得看书比听它更有意思吗?



苗阜王声的相声,也非常具有艺术价值,而且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从根本上讲,这二位相声的表演风格和目标与郭、于二人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都是以观众感受作为准则,都是以观众发自内心自然的笑作为目标,而不是通过“挠痒痒”的手段。但论对相声的贡献、四门功课、艺术造诣上,郭德纲、于谦的相声要更胜一筹。毕竟,郭德纲相声的“底子”摆在那里,“面子”自然也差不到哪里去。

我是一蓑松雨,关注我共读人生真谛!


分享到:


相關文章: